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生态翻译学认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只有在其翻译生态环境做到多维适应选择转换,至少是语言、文化、交际"三维"的适应选择转换,才能产出恰当的译文。从生态翻译学的"三维"转换翻译法入手,以部分钦州公示语翻译为例,探讨公示语汉英翻译的"三维"转换,认为在语言维转换上译文应符合英语公示语的行文规范;在文化维转换上应适应全球化的文化语境;在交际维转化上应注重交际效果而不是拘泥于原文的内容和形式。  相似文献   

2.
《圣经》既是一部基督教经典,也是一部文化宝典,堪称西方文化的摇篮,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社会符号学翻译法强调翻译是一种跨语言和跨文化的交际过程,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功能相符,意义相似",使译文与原文达到意义与风格的对等。本文借助社会符号学的翻译理论,以《雅歌》的三种汉译本为例,对《圣经》的三种中文译本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3.
作为基督教和西方文化经典,《圣经》不仅对西方文化的形成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在基督教正典圣经形成后的一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圣经的翻译(汉译)对中国文化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中文圣经出现过很多版本,其中,和合本圣经在所有的圣经翻本中占据了重要并且独特的地位,也是当今中国教堂信徒所使用最广泛的版本,在现代有专家用了很多心血重新把圣经汉译,其中,圣经新译本就是一次很好的工作,本文通过对诗篇进行分析比较,通过"信、达、雅"的翻译原则等做分析。  相似文献   

4.
翻译中的伦理问题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翻译伦理的研究正在成为国内外当代翻译理论研究的一个焦点。从公元前三世纪至今,各种《圣经》译本不断涌现。本文选取不同时期《圣经》翻译的几个重要版本,从伦理的角度简析《圣经》翻译史。文章指出,各个时期《圣经》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运用了不同的翻译策略和原则,译者的翻译伦理观受到自身的价值判断以及当时社会思想的影响,不同时期的版本体现了不同的翻译伦理。  相似文献   

5.
语码转换是各种语言口语或书面语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是一种有标记的语言符号。为了让译语读者获得与源语读者相同的感受,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格外关注源语中的语码转换。备受国内外文学界关注的劳伦斯的小说《儿子与情人》,在人物对话中大量使用了语码转换。笔者从莫里斯的符号学意义三分法的视角,探讨《儿子与情人》原著中的夫妻对话,看到陈良廷和刘文澜在其汉译本中进行语码转换翻译时,形式和内容同等重要,为了内容而舍弃形式,源语中有标记的语言符号在译语中便失去了标记。但由于英汉在语言和文化上的巨大差异,源语中的形式常常很难在译语中得到完好再现。  相似文献   

6.
《呼啸山庄》自翻译为中文版本以来,就受到中国读者的欢迎。该作品最具吸引力之处就在于语言表达上,无论是口头语言表达,还是书面语言,都使得小说内容更为充实。英汉翻译中,要能够做到翻译内容符合原文表达,还要从中国的语境出发进行翻译。对《呼啸山庄》的语言特色进行研究,可以通过对主要人物的语言风格、描写语言和叙述语言的研究,对该部著作进行较为深入的解析。在英汉翻译视角下对《呼啸山庄》的语言风格进行研究,侧重其语言特点,以期将《呼啸山庄》所要表达的内在意蕴挖掘出来。  相似文献   

7.
冰心是中国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她回忆童年至大学时代的"六部曲"十分有名,《我的童年》就涵盖在内。作者用率真坦诚的笔调和清新典雅的语言回忆了她与父母在烟台海边生活的场景。本文从语篇翻译理论的视角下对《我的童年》的英译本进行了重难点分析,以语篇翻译理论为基础,从语篇的逻辑关系、语篇的语境和语篇的文体风格三个方面来举例分析散文《我的童年》英译版本的重难点和翻译策略。因为在语篇翻译理论中,翻译变成了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所以本文通过上述三个方面,从而可以在完整意义上的语篇范围分析该散文的英文译本。  相似文献   

8.
钱锋 《海外英语》2014,(5):126-127,130
翻译适应选择论由我国学者胡庚申提出的全新理论,他认为翻译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译者在翻译时应努力完成在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三维"转换,多维转换程度高的译文才是好的译文。《桃花源记》是东晋诗人陶渊明的经典之作,该文从翻译适应选择论的"三维"转换角度对林语堂和Davis对《桃花源记》的翻译进行对比和分析,发现林语堂的译文在文化维转换上较多的适应原文,Davis译文在语言维和交际维转换上较多的适应原文,总体上Davis译文的多维转换程度和适应整合程度更高。  相似文献   

9.
《圣经》是西方最重要的一部经典,它被誉为最伟大的书。它对西方各民族的思想、心理和文化色彩有着全方位的影响,西方传统的思维特色、主题特色、乃至于语言特色,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圣经》,它是一部极为重要的世界文学遗产。《圣经》涉及多种文学风格,包括历史、诗歌、法律、传记、预言、哲学、科学和励志文章,至今已经被翻译成2 000多种的语言。《圣经》作为第一本最重要的文学经典,对英语单词的翻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以维索尔伦的语用顺应论为指导,从语境因素、语言结构、动态顺应等维度举例比较分析简·奥斯汀的代表作——《爱玛》两个中文版本:张经浩译本和孙致礼译本,由此探讨在文学翻译过程中,译者为了使目的语读者更好地理解原著是如何做出一系列语言选择以顺应原语和目的语的语言和文化。  相似文献   

11.
《集宁师专学报》2020,(1):113-118
本文在实践调研的基础上,基于生态翻译学理论,译者在翻译工作中兼顾翻译生态环境的多种要素,进行多维度地选择性适应。尝试以"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为理论指导,具体分析生态翻译学理论对公示语英译的实践指导作用。在翻译实践上注重语言信息的转换、在翻译内涵上注重文化的传递以及译文在语言中的交际作用方面,综合运用"三维"转换翻译法、生态翻译法中"依归于原语生态"翻译方法,最终实现"整合适应选择度"较高的译文,以期对乌兰察布市景区公示语的翻译起到有效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通过梳理《圣经》在近代中国的汉译版本、翻译主体以及近代中国人的圣经观念,来理解《圣经》这部宗教经典在近代中国传播的文化意义。《圣经》汉译文本与中国文化融合与协商的过程中,呈现多元化特点;翻译主体们通过自我调节而不断探索,促使《圣经》汉译活动与中国文化不断适应;近代中国人对圣经的观念从鄙视怀疑发展到逐渐理解。  相似文献   

13.
根植于特定文化的典故在跨文化翻译中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圣经》中的神话故事、人物、寓言和箴言等产生了大量的《圣经》典故,已成为英语语言的一个重要部分。由于《圣经》典故与中华文化存在诸多差异,国内译者在翻译《圣经》典故时经常碰到理解上的障碍。在此基础上,本文旨在从文化角度探讨《圣经》典故的翻译原则和方法,以期更好地指导今后的《圣经》典故翻译。  相似文献   

14.
翻译的本质是不同思维形式的转换,思维的方式决定着语言的表达形式,东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必然影响英汉语不同的表达方式。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必须按照译入语民族思维方式的特点,进行必要调适,以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本文精选《中国日报》、《青年报》经典例句,从汉英的语言结构、表达形式和文化语境出发,探讨汉英翻译视角差异与规律。  相似文献   

15.
"翻译体"是英语学习者在翻译中常犯的毛病,以《圣经》英汉对照版本为例探讨"翻译体"的种种表现和克服途径,以使译文更加接近"信、达、雅"的标准。  相似文献   

16.
《考试周刊》2017,(51):49-50
《红楼梦》被誉为中国古典长篇章回体小说的巅峰之作,这一部作品形成了一门独立的研究学科——红学。同时《红楼梦》的翻译研究在翻译学上也占据了重要位置,小至某语言现象研究,大至翻译版本对比、翻译方法、翻译理论研究等。本文将李志华的法译版本为研究对象,探讨方言的翻译技巧与策略,借此发现方言翻译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建筑艺术文化的翻译是中国文化向西方文化的传播输出。它的翻译既包括一种语言内不同变体间的转换,语言与艺术形式的符号解读、转换,还包括不同语言之间的"语际转换"和重建。"语内解码"的过程是分析艺术作品"形"与"质"的关系,解读古建筑艺术的文化内涵和特质;"语际转换"则是译者对于译品(古建筑艺术)从源语到目的语的"深度翻译"。  相似文献   

18.
胡洁 《考试周刊》2008,(47):213-214
《圣经》是一部基督教典籍,影响全世界近三分之一的人口。《圣经》原文主要由希伯来文和希腊文写成,现在《圣经》已被翻译成两千多种语言,遍布世界各地。《圣经》早在唐朝就传入中国但只是局部翻译成汉语,明清时各种译本层出不穷,而1919年官话和合本的出版标志着《圣经》中译达到一个高潮。目前中国通用的是和合本和现代中文译本,两者翻译风格迥异,具有极大的比较价值。本文略介绍这两个译本及其翻译原则,着重对两个文本进行对比,认为和合本是《圣经》中译的一个经典,但由于年代久远,需要修订或者重译,而现代中文译本可读性较强。  相似文献   

19.
动态对等理论(也叫功能对等理论)是奈达第二阶段翻译理论的一个重要思想,奈达将功能对等划分为两个层次:“最低层次对等”和“最高层次对等”.《和合本圣经》和《现代中文译本圣经》是两本特色鲜明的《圣经》中文译本.本文运用奈达提出的两个层次理论来分析对比《圣经》的这两部中文译本,分析各自的优缺点,进而得出对一般文本翻译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王彩晨 《海外英语》2022,(6):28-29+32
该文借助双语平行语料库,分析《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中古诗词翻译的显性特征。其中,重点考察了平行文本中词汇、句法以及文化三个层面的显性化表现,从而得出研究结论:1)词汇层面上,翻译活动中的信息密度越大,对应汉译英中增译倾向越明显,尤其体现在主语、特殊概念的增译上;2)句法层面上,中文诗歌简洁凝练,汉英翻译中往往需要使用从句,增添对应关联词,使句子结构关系更为完整;3)文化层面上,不同语言与文化间的概念转换,增加了从源语到目的语的翻译难度,促使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采取显性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