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想不到 10 0 0多年前的韩愈在他的《师说》中说的这句话 ,竟有如此之奇效 ,一直被国人奉为经典 ,世代流传 ,予以恪守和实行。其实 ,这句经典已经时过境迁 ,不合时宜了。细察韩愈之《师说》 ,主要论及的是“从师求学”的必要性 ,批判的是“今之众人”、“耻于从师”的错误论调 ,歌颂的是“古之圣人”、“尊师好学”的宽广胸怀和明智之举 ,并非为教师的作用“盖棺定论”。然而 ,韩愈作此文的本意却被后人所淡忘、唯他说的“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句话却深深地印在后人的脑子里 ,脱口而出 ,挥之不去。犹…  相似文献   

2.
韩愈的《师说》是一篇阐述“师道”的经典传世佳作,并集中反映了韩愈的教学思想。透过《师说》,对韩愈的教学目的观、教学内容观、学习观、教师观及师生观等教学思想进行分析与论述。  相似文献   

3.
新版高中语文教材(试验修订本·必修第二册),《师说》仍是必读课文。保留并且精读《师说》是有道理的。韩愈“文起八代之衰”,作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集大成者,《师说》是其宣言性的典范作品。韩愈同时作为政治家,《师说》对社会时弊的批判深刻非凡,他对社会教育的关注、即使到一千余年之后的今天,我们都不得不为韩愈的深刻思想所折服。当然,对于高一语文教学来说,《师说》对教育学与社会学的贡献不是教学的重  相似文献   

4.
汪洋恣肆纵横淋漓《师说》的艺术魅力江苏冯为民周晓丽韩愈(768—824年)是司马迁以后最大的散文作家之一,有“文起八代之衰”之誉。韩愈的散文,雄奇奔放,气势高亢,富于曲折变化,而又流畅明快。苏洵说:“韩子之文,如长江大河,浑浩流转。”《师说》是韩愈散...  相似文献   

5.
韩愈的《师说》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奉为经典。“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等脍炙人口的名言几乎家喻户晓,人人耳熟能详。然而,树大招风,名高多谤,批评之声时有所闻;遗憾的是这些批评很少切中肯綮。有人认为,《师说》是韩愈提倡古文的一个庄严宣言。那么,韩愈在《师说》的创作实践上是怎样作出表率的呢?一般评论家只看到他在形式上摒弃六朝以来不重内容、只讲求声韵、辞藻的骈文,而学习自由活泼、明快练达的先秦两汉散文,殊不知他刻意仿古复古还表现在修辞、用字上——黄侃述、黄焯编撰的《文字声韵训诂笔记…  相似文献   

6.
韩愈的《师说》与刘开的《问说》,都是劝戒人们要虚心从师不耻下问的上乘之作。引导学生对这两篇“说”进行“同中求异”“辨异求同”地研读,就能加深对课文的认识,培养学生在阅读中自觉地探新求异的思维能力。一立意、命题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由此可见,韩愈作《师说》,是为了抗流俗的不正之风,批驳错误之观点,不畏人们的耻笑,为建立  相似文献   

7.
韩愈的《师说》以前常常被誉为胆识兼备、富于创造精神的作品。现在它又被重新选为中学课文。重读《师说》,深感韩愈真不愧是我国古代的一位语言巨匠。一韩愈在《师说》一文中批判了当时在封建士大夫中流行的“耻学于师”的风气,提出和阐明了为什幺要从师和以什么人为师的问题。全文可分四段。从开头到“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为第一段;从“嗟平!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到“其可怪也欤”为第二段;从“圣人无  相似文献   

8.
《师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名作之一,文中有“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之句,其中“相师”两字,许多译文都译成“互相学习”。笔者以为,这种译法看似通顺,实则有悖于原文本意,理由如下: 第一,从韩愈写《师说》的目的看。作者在原文的文末说“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可以看出当时存在着比较严重的时俗流弊,作者是有  相似文献   

9.
<正>在唐代,士大夫之族普遍存在着从师“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的心理。韩愈反对士大夫之族的这种错误的观念,写了《师说》。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云:“今之世不闻有师……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愈以是得狂名。”可以看出《师说》的写作背景和作者不谐流俗的精神。据方成珪《昌黎先生诗文年谱》考证,《师说》作于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年)。  相似文献   

10.
四篇文章中,王开东老师抓住“古”“今”做文章,将《师说》放入当代的背景之中,认为韩愈的“古道热肠”在当时正是创新的表现,正体现了韩愈作为知识分子的“时代良心”。魏智渊老师所说的《师说》的尴尬,其实有三层意思:一是文章所载之“道”的尴尬,今天的师者自然不同于古时的师者;  相似文献   

11.
少年韩愈     
墨水 《初中生》2008,(6):14-17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我国文学史上千古传诵的名篇《师说》中的片语。《师说》的作者是谁?他正是“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  相似文献   

12.
一、立意美首先,坚持走正道的人格立意。“不拘于时”之“时”是时俗,指当时耻于从师问道的社会风气;所谓“古道”,则是指古代尊师重道的风尚。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上层“士大夫之族”普遍风行“尊家法”而“鄙从师”。为“广圣人之道”,韩愈“好为人师”,甘冒狂名。在“时人”(士大夫之族)眼里,韩愈的所作所为是魏晋以后从没有发生过的怪异行为。透过《师说》,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韩愈反对流俗的巨大勇气和坚持真理的可贵精神,可以说,《师说》是一篇人格宣言。其次,崭新而高远的师道立意。韩愈突破了过去一般人对教师职责的认识局限,把教师…  相似文献   

13.
读罢“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写的《师说》,获益匪浅。但对“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一说,我却颇不以为然。试问,圣人高于众人,这到底是客观的事实,还是韩愈老夫子的谬见?这实在是很值得一议的。  相似文献   

14.
读《师说》,领略韩愈先生的真知灼见与文采风华之余,更多地是被先生“不顾流俗”的勇气、执着于理想的精神所感动。作《师说》时,韩愈任国子四门博士,35岁。大家知道,韩愈从幼年时期便饱尝寄人篱下之苦和长期颠沛流离的艰辛,19岁开始参加进士考试,“三试不中”,直到25 岁才考中进士,后在吏部“博学宏辞”科考试中又连遭失败,仕途坎  相似文献   

15.
从贞元、元和墓志谈韩愈研究中的三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贞元、元和墓志在韩愈研究中有特殊意义。有助于三个相关问题的研究:《师说》“耻学于师”的社会状况及士人知识的来源;《进学解》“攘斥佛老”之“佛、老”存在的社会基础及韩愈攘斥的差异;韩愈盛赞崔群之“贤”的实际内容。  相似文献   

16.
唐代文学家韩愈因其所属阶级和思想的局限,作品不可避免地带有主观性阶级色彩,其《师说》就体现了这一点:首先,韩愈鄙视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其次,韩愈认为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智慧不及士大夫之族,应该爱人统治。由这两点看,韩愈的《师说》可以说是白壁微瑕。  相似文献   

17.
韩愈的《师说》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奉为经典。“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等脍炙人口的名言几乎家喻户晓,人人耳熟能详。然而,树大招风,名高多涛,批评之声时有所闻;遗憾的是这些批评很少切中肯綮。  相似文献   

18.
《师说》的结句是:“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术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据方成珪《昌黎先生诗文年谱》所载,《师说》的写作时间是在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时韩愈年三十五岁,在国子监任四门博士,算是个相当有地位也有声望的人物,而一个仅十七岁的还没有加冠的童子,能够得到这样的人为师,应是很不容易的事,他的前来从师为什么韩愈还特地赞许他“不拘于时”、  相似文献   

19.
“师”无疑是韩愈《师说》中的最核心的概念,文章一开始就给“师”下了一个定义:“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作者在文中给“师”确定了一个特有的内涵,这似乎是明白无误的。但有意思的是,就在《师说》这一篇文章中,“师”这一概念的内涵却是有变化的。人们都注意到韩愈所说之“道”指的是儒家思想,是孔孟之道,而非别的,却忽略了“师”也应有其特定的内涵。这是顺理成章的事,既然“道”是如是所指,那么“师”当然也就是指传授孔孟之道的师了。进而,所谓“受业解惑”也应当都是指对儒家思想的学习了。可是从第1段的内容来看,这样的理解又是…  相似文献   

20.
少年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我国文学史上千古传诵的名篇《师说》中的片语。《师说》的作者是谁?他正是"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