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动画与儿童文学有很多交叉的地方,动画文化产业兴盛的背后是多年儿童文学的积淀,动画革命的背后是诸多儿童文学的革命,欧美、日本等动画产业发达国家,注重儿童文学故事改编和原创,并成为动画产业发达的关键,同时,动画产业的发达又反哺儿童文学,越来越多的儿童文学"文化背包"项目涌现,又促进了儿童文学的兴盛。如何生产出蕴藏中国传统文化基因的优秀动画,通过考察儿童文学经典著作《西游记》IP、新媒体时代下动画实验与实用的IP跨界整合、动画的低幼化溯源、动画的校企合作IP生成方式等,提出儿童文学在当下的价值及其对动画创作者和动画产品的重要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2.
据台湾《出版情报》报道,由于近年来台湾儿童文学创作风气日盛,对相关资料的需求也日益迫切,台湾国语日报社、儿童文学学会和海峡两岸儿童文学研究会三个民间团体于最近联合促成设立了华文儿童文学资料馆。该馆负责人表示,资料馆以收集、整理、典藏、陈列世界华文儿童文学之相关图书资料为主,提供儿童文学爱好者阅览、研究及与世界各国相关机构的交流,并鼓励世界华文儿童文学创作及研究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中国儿童文学学科重要奠基人、国际儿童文学格林奖的首位华人获得者蒋风先生在《儿童文学原理》引言中说:"虽然西方儿童文学创作的起步要比东方早,儿童文学创作的实绩也比东方丰厚,但把儿童文学作为一门学科来研究,东方的起步却并不比西方晚……中国把儿童文学作为一门学科来研究,起步既不晚于西欧也不晚于日本,这一历史功绩是不可抹煞的。"  相似文献   

4.
刘雅铭 《出版广角》2019,(22):61-62
在互联网日益发展的今天,出版业逐渐多媒体化,儿童文学产业正逢发展良机,儿童文学也成为文创产业升级的重要价值支点。随着儿童文学IP热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优秀作家进入儿童文学创作领域,联合相关产业合作开发品牌、吸引资本涌入,创造了大量优质IP。文章则以“皮皮鲁总动员”为例,探析新媒体时代儿童文学IP品牌的传播路径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正2009年前后,在儿童文学出版日益繁盛的同时,也带动了其延伸出的一个图书类型作品的出版热潮,它就是"仿儿童文学",区别于"儿童文学""少年文学"。"仿儿童文学"是由"儿童文学"延伸出的一个概念。之所以称之为"仿儿童文学"作品,主要是因为这类图书作者,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我国原创儿童文学出版蓬勃发展。文章从原创儿童文学编辑工作的创新性、责任性和复合性三方面,阐释编辑工作在原创儿童文学精品出版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是儿童文学发生历史性变革的一个时期,文学思潮风起云涌,儿童文学出版物求新求变,促成了儿童文学理论的发展,创作与理论的嬗变。在变革的过程中,儿童文学作品的出版也出现了几许可喜的现象,这些现象虽不足以说明儿童文学已有了长足的进步,但这些现象却足以使我们对儿童文学出版的思潮加以反思与借鉴。第一,走向多层次,多渠道的儿童文学建设,进一步激活了儿童文学创作与出版的生产力,使得儿童文学作品由单一走向了多元。按照少年儿童年龄的差异性与心理接受特点,可将儿童文学区分为幼儿文学、童年文学和少年…  相似文献   

8.
本刊讯(记者 韩阳)4月22日,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在成都举办"2010年中国儿童文学作家论坛".现今我国儿童文学的创作与出版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值得探讨的现象,儿童文学的价值观念正受到来自市场的严重冲击.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副主席、儿童文学委员会主任高洪波特地为此次论坛发来贺信,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和秦文君精心撰写了专题发言稿,金波、梅子涵、沈石溪以及方卫平、王泉根等国内一流儿童文学作家和知名文学评论家代表二十余人出席此次论坛.  相似文献   

9.
本刊讯 2004年10月17~18日,海峡两岸儿童文学研讨会在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召开.来自台湾的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学者马景贤先生、台湾联合报系民生报儿童文学组主任桂文亚小姐、台东大学文学院院长林文宝教授以及台湾富春文化出版公司总经理邱各容先生,和内地研究儿童文学的专家们会聚一堂,共同探讨两岸儿童文学的发展和出版.  相似文献   

10.
刘彩珍 《中国出版》2014,(17):59-61
五四时期,以周作人倡导的儿童本位论和以文学研究会推动的儿童文学运动,掀开了中国现代儿童文学新的篇章。但是,随着国内形势的不断变化,特别是20世纪40年代中期,经过持续多年的战乱,使得接续儿童文学运动倡导的“为儿童而艺术”宗旨的报刊非常有限。就在这场现代儿童文学运动迫切需要复活成果的关键时刻,上海《大公报》副刊《现代儿童》组织了一批深受现代儿童文学观念洗礼的编辑群体,在儿童文学的创作、翻译、理论等多个方面回应了这一时代要求,并逐步成长为抗战胜利后推进现代儿童文学发展的重要报刊。  相似文献   

11.
新媒介时代儿童文学的基本特征——从杨红樱小说谈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新媒介的不断涌现,儿童文学栖居的媒介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媒介环境改变了儿童文学的呈现载体、生产方式以及儿童文学的存在本质.在新媒介环境的影响下,儿童文学的文学意象、文本结构、语言表达都呈现新的特征.杨红樱小说是适应新媒介时代的典型儿童文学样式之一.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进程中,图书出版一直扮演着一个特殊和重要的角色。一方面,图书出版作为作家创作的传播载体,呈现并展示着儿童文学的创作状况;另一方面,当图书出版成为儿童文学创作的一种既有存在,它又引导推动着儿童文学的整体发展。因此,从出版的角度来审视中国儿童文学  相似文献   

13.
"儿童性"是儿童文学创作和出版的核心内驱力.在中国儿童文学的自觉化进程中,对"儿童性"的认知是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儿童文学创作和出版的关系密不可分,彼此推动,彼此促进.创作与出版的实践表明:创作与出版在"儿童性"上的深度融合,是确保优秀儿童文学作品产出的前提.  相似文献   

14.
对于比较关注儿童文学的人来说,《2000中国年度最佳儿童文学》这样的作品集的出版无疑是极有意义的。2000年哪些作品荣登“中国最佳儿童文学”的宝座呢?由这些最佳儿童文学作品所勾勒的2000年中国儿童文学文坛又是怎样的呢?带着这些问题,我开始了对这本书的阅读。 《2000中国年度最佳儿童文学》是中国作协儿童文学委员会从众多儿童文学刊物中筛选出来的年度最佳作品集。阅读此书可以帮助我们大致了解过去一年儿童文学取得的成就和发展趋向。其所选作品“题材多样,风格各异,少儿特点鲜明,反映出当今儿童文学创作的最…  相似文献   

15.
儿童文学图书的国际化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儿童文学的国际性问题 儿童文学的国际化带来了本国儿童文学的国际性特色。在一些民族多元化的国家中,这种国际性的特色尤为显著。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儿童文化资料中心主管安妮·佩洛斯基在她所著的《儿童文学中的国际性特色》一文中,把美国儿童文学中的国际性问题说得很清楚。 美国是一个移民特多的国家,可以说是全世界民族的大熔炉,因此,儿童文学中的国际性特色比较强。外国儿童文学作家或插画家为本国儿童文学写作或插画的例子不少。  相似文献   

16.
娄敏 《出版广角》2013,(3):51-52
"影响力是一家出版社品牌效应的综合体现,是无形资产"。王若文作品以"中西合璧"而著称,包含了普世的博爱、人文精神和现代社会价值观,被西方儿童文学界誉为:"为儿童文学带来了新的声音","填补了华人英文儿童文学的空白"。她的儿童文学作品全部被加拿大公共图书馆收藏,并屡次被加拿大最高儿童文学权威机构——加拿大儿童图书中心评选为加拿大最优秀儿童文学作品,更被加拿大  相似文献   

17.
1000多年来,西方儿童文学领域一直存在着一种成人的眼光,这种单一的审美追求处处以教育性的标准来衡量儿童文学作品的意义与价值。文艺复兴之后,西方儿童文学迎来了一场充满生机的儿童文学内在革命。  相似文献   

18.
座落在大阪万博公园内的大阪国际儿童文学馆,是专门为儿童和儿童文学研究者服务的公共文化设施,也是日本第一个儿童文学综合中心。文学馆的建立,是由于近年来研究儿童文学对图书资料的需求日益增多,一些研究儿童文学的专家、学者和热心儿童文学的人们渴望有一个提供阅览、进行研究的专门场所,并愿意捐赠自己收藏的图书资料。至1979年,捐赠的  相似文献   

19.
黄云姬 《出版科学》2016,24(1):67-71
针对我国儿童文学图书出版繁荣背后存在的危机和挑战,寻找相应解决对策,以促进我国儿童文学图书可持续健康发展。以北京开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的2009—2014年上半年少儿书业数据为依据,对近年来国内儿童文学图书出版现状进行分析,并对儿童文学出版业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和对策。在文学市场化进程不可避免的历史趋势下,有必要提倡儿童文学创作和出版的儿童本位理念,以保持文学自身的品位和格调;出版社还应充分利用公共出版文化资源,多维开发循环利用;还要有大胆“走出去”的魄力和理性“拿来主义”的胆识,以稳步推进我国儿童文学图书出版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在影视盛行的当下,儿童文学以内容资源形式进入儿童电影实现其跨媒介传播.儿童文学的影视之旅,不仅有效拓展了儿童文学的传播渠道,扩大了其社会影响力,而且通过改编的方式,使中国儿童电影创作获得"源头活水".本研究通过对儿童文学影视之旅历程的回顾,探析儿童文学影视改编的问题,以期更好促进儿童文学的多元传播,探寻到儿童电影新的生长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