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探究光的直线传播,教学中通常用传统的光学演示箱和手电筒进行实验验证。在实际教学中,这种方法的效果并不理想,一方面是因为手电筒发出的光在室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究光的直线传播,教学中通常用传统的光学演示箱和手电筒进行实验验证。在实际教学中,这种方法的效果并不理想,一方面是因为手电筒发出的光在室内不够亮,尤其是在室内光线充足的情况下会影响实际的观察;另一方面,要使光学演示箱中充满烟雾,不仅准备时间长,且不易操作。  相似文献   

3.
1 利用投影仪进行地球自转演示实验 在进行地球自转演示实验时,用手电筒光照射地球仪,因手电筒光线较弱,照射范围狭窄,学生不易明显看出地球仪上明暗两部分.为了克服这一弱点,我把手电筒改换成了投影仪,事先我准备一张与投影仪台面大小一样的纸板,中间开一个适当的正方形,让投影仪射出的光通过反光镜后刚好比地球仪大一些.  相似文献   

4.
姜红方 《阳光搜索》2014,(3):127-127
有教材设计了一组小孔板来验证光的直线传播,研究光的反射现象时推荐如下方法:用手电简直接照亮科学书上的字——用手电筒和镜子照亮科学书上的字——用手电筒和镜子照亮科学书后面阴影里的小球。这样设计的实验均不够直观,学生无法直接观察到光的传播路线是直的,对于光的反射现象更是无法深入观察,无法认识光的反射规律。如果稍加改进,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1 利用投影仪进行地球自转演示实验  在进行地球自转演示实验时 ,用手电筒光照射地球仪 ,因手电筒光线较弱 ,照射范围狭窄 ,学生不易明显看出地球仪上明暗两部分。为了克服这一弱点 ,我把手电筒改换成了投影仪 ,事先我准备一张与投影仪台面大小一样的纸板 ,中间开一个适当的正方形 ,让投影仪射出的光通过反光镜后刚好比地球仪大一些。实验时 ,打开投影仪 ,让反光镜把光直接照射到地球仪上 ,这时地球仪上就清晰地出现了明暗两部分 ,我问学生 :光代表什么 ?地球仪上明暗两部分又代表什么 ?使学生明白光代表太阳光 ,地球仪上明暗两部分分别…  相似文献   

6.
在做光折射实验时,按照课本要求,用手电筒作光源,光线较弱,且两次小实验必须同一方向同一束光线,不易掌握。于是我改用光线较强的幻灯机、投影仪作光源。可是,不论是手电筒,还是幻灯机、投影仪,照射出来的光斑都比狭缝的面积大许多,且光斑的四周明暗交界模糊不清,不能说明“光在空气中是直线传播的”。“科学来不得半点马虎”。经过老师们的共同切磋,终于明白手电筒、幻灯机、投影仪,经过了聚光罩、凸透镜的聚光作用,不是平行光束。于是再次上课时,我把学生拉至操场,直接用太阳光作光源,效果非常明显,得到了四周明暗交界分…  相似文献   

7.
在使用或选购手电筒时,有时须旋转手电筒的头帽,使聚光集中或检验聚光能否集中.其中的奥密是什么呢?从凹镜焦点发出的光被凹镜反射以后,将成为平行光.手电筒的回光碗相当于凹镜.旋转手电筒的头帽时,回光磁随着移动,从而改变电珠(灯泡)在回光碗前的位置.兰灯丝恰好在回光碗的焦点上时,灯丝发出的光被回光碗反射后平行射出,聚光最集中.调节手电筒的奥秘@卫荣祥@胡业凤  相似文献   

8.
光的直线传播实验。点燃速燃蚊香,让手电筒的光通过烟雾,能较好演示光的直线传播路径。光的折射规律推导实验。如图1,用一个小手电筒、铁架台、铁夹、蓝色塑料杯,把电筒安装在铁架台上,斜对着塑料杯,打开开关,使电筒的光射在杯的内侧,可以观察到塑料杯外侧有一个光亮的点A(贴上标签),加入适量水后,(由于发生折射)光亮的点下移到B点(贴上标签),作出此时的光路图并分析,得到结论: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保持入射点不变。把电筒往法线靠近,光亮  相似文献   

9.
光学演示实验,需要光源。在教学中,我们采用投影器光源、手电筒光源演示一些光学实验,效果很好。现介绍几例利用手电筒作光源的演示实验。1 演示透镜的折射 器材:手电筒、凸透镜、凹透镜各一个,白纸一小张,橡皮扎筋一条,银幕。 准备,在白纸上钻一小圆孔,用橡皮筋固定在手电筒的透光镜面上。  相似文献   

10.
苏科版初二物理光学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将一束手电筒或激光笔的光照射到平面镜上,用光屏接受到光斑,改变入射光束照射到平面镜的角度,观察光斑位置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盛建国 《物理教师》2000,21(1):20-20
1教材演示实验存在的问题 教材上该实验(见图1)用手电筒作光源,让光通过玻璃盖上的狭缝斜射到水面,观察光折射现象,再改变入射角的大小,比较每一次入射角和折射角的大小和变化情况.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手电筒的光强度不够,且为白光,进入水中的可见度很差,又没有可参照的法线,入射角的变化具体很难操作,而且现象不明显,无法激起学生观察实验的兴趣,演示效果很差.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对该实验提出以下改进方案.2实验的改进2.1实验装置的改进 (1)光源的改进:用市售的小型激光手电作光源,并将其点触开关加长接线后改接…  相似文献   

12.
第一课光的行进一、教材分析《光的行进》一课通过节日夜景图,启发学生联想更多的光源,启发学生认识常见光源,并对光源进行分类。教材中通过透射密林的阳光、乌云后面射出的阳光、夜间的车灯光柱等三幅插图,让学生很直观地感受到光是沿直线行进的。随后用手电筒的光束穿过三个带孔纸板的实验则是验证光的直线行进。  相似文献   

13.
在大自然中,"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是真理,可在科学实验中,就另当别论了。一、实验材料方形瓷盘一只,镜子一面,手电筒一把,白纸一张,水适量。二、实验方法1、在方形瓷盘里注入适量水,再把镜子斜放在瓷盘里,部分镜面浸没在水里。2、打开手电筒,按一定角度,照射镜子浸没在水中那部  相似文献   

14.
《小学自然教学》2007,(8):10-12
第一课 光的行进 一、教材分析 《光的行进》一课通过节日夜景图,启发学生联想更多的光源,启发学生认识常见光源,并对光源进行分类。教材中通过透射密林的阳光、乌云后面射出的阳光、夜间的车灯光柱等三幅插图,让学生很直观地感受到光是沿直线行进的。随后用手电筒的光束穿过三个带孔纸板的实验则是验证光的直线行进。  相似文献   

15.
题目某同学为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该同学在"金属梯"的每一步的凹处放置一颗用滤纸吸干水后的白磷,用放大镜会聚6V 手电筒光于靠  相似文献   

16.
《青少年日记》2008,(12):23-23
答案:破绽一:保安员躲在储藏室整,怎么会知道盗贼偷窃钱物的具体数目呢?破绽二:盗贼既然是蒙面的,怎么会露出左脸上的疤痕呢?破绽三:手电筒光从门缝里射进来,保安员迎着光是看不清持手电筒人的脸。  相似文献   

17.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汽车前灯灯罩装的是有横竖条纹的凹凸不平的玻璃,这样给人的视觉和触觉有点不流畅的感觉。那为什么要制成这样呢?汽车的前灯由灯泡、反光镜和灯前玻璃罩组成。它的组成和手电筒的组成基本相同,但手电筒上用的是一块平玻璃作灯罩。大家根据生活经验可以知道:手电筒发出的光是一束径向狭窄而且笔直的光;汽车前灯用有横竖条纹的玻璃,结合透镜、棱镜的知识知道:汽车前灯相当于一个  相似文献   

18.
凸透镜的焦点是一个非常特殊而又显得十分重要的位置,所以在初中物理实验中让学生自己动手测量凸透镜的焦距很有必要.华东版初中物理第一册第145页上,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学生实验中,要求学生利用太阳光或手电筒测出凸透镜的焦距.据笔者了解,在老师具体组织分组实验时,有相当部分学校没有备齐手电筒,若遇上阴雨天,根本无法由学生按常规方法自己动手测量凸透镜的焦距.  相似文献   

19.
教学五年级科学第二单元 《光的行走路线》的时候,在引导学生认识“光源”的过程中,出现了这样一段令人难忘的插曲: “什么是光源?大家可以举例说明!”我引导同学生用自己在生活中所见 到的 现象 来给 光 源进 行 定义 。学 生 踊跃 发 言 :“我 们 地 球 上 的 光芒都是来源于太阳,所以太阳是一种光源”、“手电筒也能发光,所以手电筒是光源”、“萤火虫晚上能够发光,它是光源”、“蜡烛燃烧的时候发光,蜡烛也是光源”,“月亮在晚上发光,月亮 也是光 源”,一些 学生这样回答。 “不 对!月 亮不 能 发光 ,月 亮 不是 光 源 !” 立 刻 有 学 …  相似文献   

20.
光的折射实验,教材是这样设计的:1.取一个透明玻璃杯,找一张白纸,把纸剪成“长等于杯的周长、宽等于杯高”的长方形;将纸一半涂黑,在涂黑部分竖着刻一条直缝。把纸贴在杯的外壁。2.让阳光或手电筒的光通过直缝射入杯内,从缝的对面观察,光射在杯的什么位置?在杯壁的白纸上做个记号。3.在杯中倒入水,不改变光的射入方向,观察光射在杯壁的位置是否改变。之一照课文中的方法,操作麻烦,效果不明显,学生还不易理解。经过多次改进实验器材和方法,采用如下方法,器材便于准备,操作简单,效果明显,学生通过直观现象,非常容易理解。现介绍如下。一、器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