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于文斌 《教育文汇》2012,(1):47-48,44
《大学》是儒家经典的经典,是和《论语》《孟子》《中庸》相并列的"四书"之一。朱熹主张读"四书",当先读《大学》。这是因为《大学》外有"规模之大",内有"节目之详",规模有"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之"三纲领",且有"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八个条目(简称"三纲八目")。  相似文献   

2.
王庆 《中国教师》2009,(5):27-28
<正>《大学》本是儒家经典《礼记》中的一章,经过朱熹等人的整理和提倡,《大学》同《中庸》《论语》《孟子》一起成为了大家所熟知的"四书",是元代以后封建科举制度下读书人的必读书,是读书人的"初学入德之门"。朱熹认为,通过《大学》一章,可以看到古人的为学次第,"学者必由是而学  相似文献   

3.
宋代疑经改经思潮的影响、朱熹建构自身理学体系的需要及朱熹个人对《大学》的精深研究,成为了朱熹对古本《大学》移文补阙、分经别传的历史条件。朱熹《大学》改本的刊行,奠定了《大学》在中国思想史上的经典地位,推动了《大学》在后世的传播进程。  相似文献   

4.
许谦是元代“北山学派”的四书学大家,其代表作为《读四书丛说》八卷。该书对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的证成和补充,是研究四书学的重要著作。  相似文献   

5.
由于朱熹等人的尊崇,《大学》、《中庸》在宋明理学中的地位得到了前未有的加强。朱熹分别从自然哲学一些基本命题和认识论两方面对《大学》、《中庸》作了创造 性的继承与发展,对宋明理学以及后来的中国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四书集注》继承和发展了孔孟思想,融汇了儒学、佛学以及中国的道家学说,提出了全民教育目标及体系,确立了儒家文化的道统地位,集中体现了朱熹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朱熹通过集注继承和创新儒学文化的方法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7.
《四书章句集注》是儒家经学在宋代取得的辉煌文本成就。《四书》合集和集成形式的《四书章句集注》,展示朱熹推进经学新形态的大工告成。《四书》经典本文在诠释书体的阐发下成为《四书章句集注》,为儒家经学生命精神的焕发树立了新的典范。《论语》、《孟子》与《大学》、《中庸》分殊于语录体和文论体。经文本体吁求注释体制有所适别:朱熹以集注体式适用于《语论》、《孟子》;以章句体式适用于《大学》、《中庸》,适别性的诠释书体与特定经典文体结合,生成了理学时代的经学巨著。朱熹的经学实践.促进了儒家经典文本从汉代《五经》合奠、唐代《五经正义》向宋代《四书章旬集注》的里程碑式进步,开新了经文本体与注释体制关系契接与疏通的时代学风。朱熹经学实践开新的层面主要是:兼顾经注传统与现实创新,章旬集注体式分别适用经典文体,经典义理与人生日用亲和相切。  相似文献   

8.
《大学》是儒家的重要经典。二程作为宋代理学的奠基人,对《大学》极力表彰,并对《大学》中的概念、范畴、思想进行了辨析和阐发,成为其思想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不但在经学史上,而且在儒学史上都具有重要的贡献。二程对《大学》的表彰、推尊和研究得到后来学者的认同,后来朱熹正是在二程《大学》学的基础上,完成了《大学》等四书的并行,使《大学》成为古代社会后期重要经典。  相似文献   

9.
刘娟娟 《文教资料》2005,(24):105-107
《大学》、《论语》、《中庸》、《孟子》是我国儒学经典之作,因朱熹为其做注而得名《四书》。《四书》集中反映了先秦儒家思想的发展与演变,并共同构成了我国延传千百年的思想基本框架和理论体系,其思想内容包罗万象。  相似文献   

10.
元仁宗皇庆、延祐年间的恢复科举,对四书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朱熹的《四书集注》成为士子考试最主要的依据,这使得四书学的发展与国家权力制度实现了有效链接,四书学的官学地位最终实现了制度化。这一过程包含着深刻的政治元素,这就是蒙古统治者追求“政权的合法性”与汉族儒士追求“文化的优越性”的需求,两者在科举考试中均得到了满足。  相似文献   

11.

Two great problems of learning confront humanity: learning about the universe, and learning how to live wisely. The first problem was solved with the creation of modern science, but the second problem has not yet been solved. This combination puts humanity into a situation of unprecedented danger. 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 we need to learn from our solution to the first problem. This requires that we bring about a revolution in the overall aims and methods of academic inquiry, so that it takes up its proper task of promoting wisdom.  相似文献   

12.
孔子的大学之道与六经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十有五而志于学”,首先学的是《诗》.“三十而立”,是立于《礼》.“四十而不惑”,是因为深刻领会了《书》.“五十而知天命”,是因为深刻领会了《易》.“六十而耳顺”,是因为深刻领会了《乐》.“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是得益于《春秋》的创作.孔子从一个苦难的少年成长为中华民族世代景仰的圣人,他用一生的不懈追求实践了他自己所开辟的,以六经为主要教学内容,目的在养成个体和谐人格的大学之道.追随孔子的大学之道,我们的大学一定能培养出人格完美的人才来,和谐社会的理想亦庶几可望.  相似文献   

13.
从展现鲁商基本特色(恒)入手,分析、强调形成古今鲁商这一特色的重要原因是与西方不同的中国传统精神:一以贯之的“大学之道”,以及这一精神在鲁商行为中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大纲的"大学之道",它提出的许多思想政治教育原则和方法,如目标设计法、修身为本、慎独、挈矩之道等,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船山把明德新民定位在君德、化民成俗的关系来阐发<大学>一书义理,即是说新民必本于"已明之君德",除此之外化民成俗还必须有齐治平功夫.因此船山对<大学>全书的诠释就具有明显的政治哲学意味.  相似文献   

16.
《大学》强调要把人教育成为一个显“明德”、能“亲民”、达“至善”的人,要教人董得人道、人伦之分。实现这一目标的具体途径与步骤是:以提高道德认识(“格物”、“致知”)为起点;以树立道德信念和克服偏私情感(“诚意”、“正心”、“修身”)为重要环节;以引导道德实践(“齐家”、“治国”、“平天下”)为趋归。  相似文献   

17.
《宜宾学院学报》2017,(3):11-17
诠释《大学》是新儒家架构义理的重要方式,也是唐君毅诠释经典的组成部分。唐君毅认为《大学》的主要贡献是以相涵相贯方式呈现了"明明德于天下"的道理,在义理上发展了《孟子》心性之学,是异于荀学的。他笃信内圣必能外王,认为以天下一家为怀抱,可以与世界哲学、文化等展开交流。他还提出了重订《大学》,并认为见闻之知从知识谱系上可以联通科学,"格物"是儒学会通西学的重要切入点。  相似文献   

18.
《大学》的名义问题一直以来悬而未决,大大影响了人们封《大学》一篇的内容的正确把握。本文在对前人研究成果进行梳理的基础上,结合对文中“大学之道”一句解释,认为将“大学”一词解释为“学问之大者”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19.
诚信是个人安身立命的基本道德品质,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准则,是社会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大学》以独特的视角为我们阐述了诚信思想。在诚信缺失的今天,细嚼《大学》对我们做人、做事、做学问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20.
简述朱子经典诠释实践是儒家经典实现由"注疏"到"义理"经典诠释转向的典型代表。阐述在《大学章句》的诠释实践中,朱子通过补"格物致知传"及对"三纲八目"理论架构的重新梳理,实现其解经方法从汉儒训诂到推衍文义的转变;另一方面,朱子从涵养、践履的工夫论角度出发进行哲学诠释实践,在客观上建立起一整套以理学为核心的方法论与本体论统一的新儒学体系,使其经典诠释活动超越方法论的局限进而将传统诠释学提升到哲学诠释的高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