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向魔鬼出卖灵魂以换取知识和青春的炼金术士浮士德,已成为西方文学中一个经久不衰的人物形象。几百年来,诸多作品都围绕浮士德这一形象展开,其中马洛的《浮士德博士的悲剧》和歌德的《浮士德》就是其中的佼佼者。若按亚里士多德和朱光潜的悲剧理论来解读,《浮士德博士的悲剧》与《浮士德》两部作品的悲剧起因、净化作用以及生命力感等都不相同,其在悲剧性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
金庸先生是当代著名的武侠小说创作大师,他的作品通过各种不同的手法充分展示中国古代文学、历史等方面的知识,其笔下的英雄人物形象虽然个个特点鲜明,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真正的英雄必须是为国为民的大侠.所以,对金庸先生笔下的英雄形象进行一番系统的梳理和讨论,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金庸先生是当代著名的武侠小说创作大师,他的作品通过各种不同的手法充分展示中国古代文学、历史等方面的知识,其笔下的英雄人物形象虽然个个特点鲜明,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真正的英雄必须是为国为民的大侠。所以,对全庸先生笔下的英雄形象进行一番系统的梳理和讨论,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蒲松龄和安徒生笔下的海与花,既呈现出变幻莫测的奇观,又富有生活情趣和浓郁诗意,充分展示了两位艺术大师的幻想才华。蒲松龄和安徒生笔下的幻海空花虽然脱胎于不同时空,但都是在民族文学与现实生活土壤中绽放的奇葩,且映射着两位大师的求异思维的鲜明色彩,因而他们的幻想作品也就超越时空,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5.
歌德的伟大诗剧《浮士德》取材于中世纪的民间传说 ,与原素材相比 ,诗剧有两处重要的改动都与圣经有关 ,一是开头“天上序幕”中上帝和魔鬼的打赌 ;二是结尾浮士德的得救升天。圣经对《浮士德》的影响不仅表现在作者对素材的提炼上 ,也表现在诗剧的主题上。《浮士德》的两大主题———“信仰得救”和“自强不息”都打上圣经的深刻烙印。它的三大戏剧冲突 :上帝和魔鬼的冲突、浮士德和魔鬼的冲突、男女主人公浮士德和玛甘泪各自的内心冲突都遵循了圣经提供的善恶二元对立的美学原则。诗剧还吸收了不少圣经的典故和经句 ,成为它有机的组成部分。可见 ,圣经是《浮士德》的重要灵感来源。  相似文献   

6.
西方文学里有两个浮士德。马洛塑造的浮士德在要惧怕神的时代反叛神权,与严厉的新教意识形态斗争。他用伊壁鸠鲁的唯物论作武器,解构神学话语权力。他对知识不可抑制的渴望驱使他拆解自然的秘密,获取认识自然,驾驭自然力的知识.这些在当时被认为是原罪和人性堕落的表露。他的求知欲望和行动象征着孕育科学的最后一刻。在弱化了的新教意识形态语境中,歌德的浮士德无保留地发挥权力意志,张扬人性,抛弃没有实用价值的知识,探索人的潜力极限。两个浮士德的本质区别在于,前者因追求知识受惩罚,是传统意义上的悲剧人物;后者追求认知——包容一切的最高时刻,体现了对个人伟大的新自豪。他是不是悲剧的悲剧人物。  相似文献   

7.
歌德笔下的浮士德是人类精神困境的完全阐释者与体现者,他的命运体现了歌德对人类生命意义的永恒追寻与回答。本文通过对《浮士德》事业悲剧的解读阐释其审美意义,并由此展现歌德“审美人生观”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8.
西方文学里有两个浮士德.马洛塑造的浮士德在要惧怕神的时代反叛神权,与严厉的新教意识形态斗争.他用伊壁鸠鲁的唯物论作武器,解构神学话语权力.他对知识不可抑制的渴望驱使他拆解自然的秘密,获取认识自然,驾驭自然力的知识.这些在当时被认为是原罪和人性堕落的表露.他的求知欲望和行动象征着孕育科学的最后一刻.在弱化了的新教意识形态语境中,歌德的浮士德无保留地发挥权力意志,张扬人性,抛弃没有实用价值的知识,探索人的潜力极限.两个浮士德的本质区别在于,前者因追求知识受惩罚,是传统意义上的悲剧人物;后者追求认知--包容一切的最高时刻,体现了对个人伟大的新自豪.他是不是悲剧的悲剧人物.  相似文献   

9.
河南作家计文君的创作在整体上已经呈现出比较鲜明的个人风格。她用小说构建出的文学之乡"钧州",讲述女性成长故事,书写当代知识分子对故乡的逃离与回归的主题,以及作品中大量出现的植物意象和互文性的写作手法,都带有明显的计文君特色。而钧州、成长、逃离、植物、互文性等关键词也成为我们进入计文君笔下的文学世界的路标。  相似文献   

10.
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各学科分散式教学,割裂了不同学科之间知识的内在联系,明显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不同学科虽然外在表现为知识体系架构不同、描述语言不同、应用领域不同,但实际上不同学科在语言构造及其功用上都具有共性。同时,不同学科也有着自己鲜明的语言特色。语文教学不能只局限于传统的文学性语言知识教学,而要让学生真正了解、掌握  相似文献   

11.
王雅 《文学教育(上)》2010,(13):112-113
浮士德在五个阶段的追求过程中表现出了鲜明的现代知识分子的精神特质——自我否定,勇于实践。这种源于现代知识分子的理性批判精神。因此,浮士德是具备了现代知识分子的典型。歌德借浮士德形象为我们诠释了什么是现代知识分子、以及现代知识分子应该追求什么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2.
形式与内容的关系是文学理论中经久不衰的话题,不同的作家秉持不同的观点进行相应的创作。形式与内容相互消解结构是应用广泛但较少被提及的结构,其价值还有很广泛的开拓空间。《浮士德》中有形式与内容相互消解的鲜明应用,通过对《浮士德》的应用探索和歌德的应用心理探究,可以阐释出形式与内容相互消解关系的价值内涵。  相似文献   

13.
反思教育与时间的关系是教育哲学最核心的任务。现代教育哲学深受知识论哲学的影响,而知识论哲学与“浮士德时间”哲学之间具有天然而密切的关系。“浮士德时间”哲学对时间理解的线性,易控性和可计量性为知识教育哲学提供了形而上学基础,而知识论教育哲学则相应获得“浮士德时间”哲学的一切品质。现代教育如果不能在时间哲学上超越“浮士德时间”,就不能超越知识论教育哲学。  相似文献   

14.
关汉卿笔下的窦娥形象鲜明生动,感人至深,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悲剧意蕴,是我国文学作品中悲剧女性的典型.本篇将着重讨论其现实性和悲剧的意蕴层面,从中窥探关汉卿创作中的悲剧特色.  相似文献   

15.
德·瑞那夫人是法国作家司汤达长篇小说代表作《红与黑》中塑造得较鲜明的一位女性形象,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三大长篇小说之一的《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同名主人公。两位大师笔下的这两位女性形象,虽然由于作家国籍不同,社会体制的发展阶段不同,社会风俗不同,作家笔下不可能出现完全雷同的人物形象,但以他们对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的理解,作家笔下的两个女性形象,也就有着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甚至有人认为德·瑞那夫人就是法国的安娜·卡列尼娜。首先,两位女人公的形象都是在作家创作成熟时期的作品中塑造出来的。司汤达…  相似文献   

16.
茅盾与丁玲的早期作品都把描写小资产阶级女性形象作为创作的重心。特定的社会时代背景使他们笔下的女性都具有鲜明的个性解放意识和浓厚的悲剧色彩,但由于作家的自身性别及生活经历的不同,导致他们作品中的女性选择的道路不同,性爱观也存在着差异。这种契合性与差异性均揭示了中国女性解放的艰难历程。  相似文献   

17.
鲁迅和雨果两位大师尽管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度,但他们笔下都塑造了“看客”这一形象。鲁迅笔下的看客既是封建思想的受害者,又是封建思想的卫道者,而雨果笔下的看客更多体现了人道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知识分子形象的塑造这一角度出发,将张贤亮小说《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的主人公章永璘,与哥德笔下的浮士德作一粗略比较,认为章永璘与浮士德一样,是很成功的知识分子形象。这种横向对比,相信有助于人们加深对张贤亮小说的整体把握。  相似文献   

19.
屈原与浮士德并提,似乎风马牛不相及。众所周知,屈原是中国古典名著屈原辞中的主人公,即诗人自己;浮士德则是德国著名作家歌德的长篇诗剧《浮士德》中的主人公,在浮士德身上有歌德的影子,但浮士德到底不是歌德。屈原和浮士德相比,时代不同,种族不同,国度不同,文化传统也不相同,但他们有一个惊人的相似之处,即以毕生精力探索  相似文献   

20.
迟子建是黑龙江省走出去的知名女作家,她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特色为人们所熟知,她笔下的人物众多,但是始终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而在地域特色之外我们更能够发现人类最为真挚的情感,那就是作品中温暖的情调和悲悯情怀,这是她作品中始终如一情感,本文试图探讨迟子建小说中的温暖与悲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