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易白沙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评孔开新,显示了理性的文化批判精神;倡扬墨学,升华了爱国与民主思想:主张百家平等、东西文化融合,构建了新文化的理想模式。为新文化运动做出了重大贡献,对当前“国学热”的健康发展有重要的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2.
现代新儒家中的主要人物对“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反传统”都进行过多角度的反思,其中以徐复观的反思最具代表性。他的反思主要体现在反对颠倒学术思想与政治之间的关系,强调对中国封建专制主义与传统思想文化应加以区分;拒绝形而上的穷究,强调传统与现代并不矛盾,力主对传统文化进行现代疏释;主张不应有中西之争,反对全盘西化,重视传统思想文化的历史考索;客观评价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强调知识分子对传统和对历史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提出了“文化自觉”这一命题。  相似文献   

3.
虽然新文化运动与孙中山从事的革命活动都是为了反击封建复辟势力,拯救中国,但孙中山并不支持新文化运动.其原因是:新文化派与孙中山对当时的国情认识不同,双方选择了不同的革命方式;孙中山不赞同新文化派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彻底否定,主张对其继承、改造.孙中山对“五四“运动的支持,并不表明其支持学生的新思想,而是对学生的政治行动和爱国精神的同情和支持.  相似文献   

4.
孙中山同新文化运动有什么关系?孙中山对新文化运动采取什么态度?对于这两个问题,在以往国内外学者的论著中有明显的分歧意见。有人说,孙中山对新文化运动起着“启发与引导,参与纠正”的作用,其思想“对新文化运动有极大的影响”,新文化派的“基本思想都是沿袭国父早年的部分主张。”也有人认为,孙中山不赞成新文化运动,不支持新文化运动。看法的不同,反映了人们对史实的不同态度和对问题研究的方法,以及认识上的歧异。本文不是从理论的角度去探索新文化运动的思想渊源及评述新文化派各种思想的是与  相似文献   

5.
在我们那里,教学见解上有的主张启发诱导,引起兴趣;有的主张严规峻法,不避凶名。我则在二者之间莫衷一是.您说呢? 你说的情况就是教学上“诱导”与“逼迫”的论争.争论非自今日始.为了说明现在,还是先谈过去. 一九一七年一月,梁启超在当时的教育部做了一篇《中国教育之前途与教育家之自觉》的演说,其中力诋趣味教学之非。他说:“教育儿童纯用趣  相似文献   

6.
20世纪初,港英当局纠集在港的旧文化势力极力抵制“五四”新文化、新文学的影响。直至1927年初,香港青年才邀请“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鲁迅到香港演讲,在一个文化后进的地区点燃“五四”新文化火种。鲁迅的演讲,揭开了香港新文化运动的序幕。从此,香港新文学的进程与国内新文学同步。鲁迅对香港新文学的兴起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香港人民永远怀念鲁迅,称他是“中国的高尔基”。鲁迅的精神沟通了香港人的“中国心”。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代性的内在张力--以陈独秀宗教观的变化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文化运动前后,陈独秀的宗教观发生过显著变化。1917年,他宣称一切宗教皆在废弃之列,主张在新文化的建构中,应当“以科学代宗教”。192 0年,他进一步反省其宗教观,发现基督教的宗教情感对于新文化建设的肯定意义,从而把宗教纳入新文化的架构之内。陈独秀宗教观的前后变化,不仅符合中国现代思想启蒙的一般轨迹,而且深刻反映了中国现代性在其型塑阶段所表现出来的科学的理性精神与宗教的非理性情感之间的内在张力。  相似文献   

8.
十多年来,吴宓研究有日渐升温之势。《吴宓日记》的整理出版,为正确评价吴宓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关系提供了可能。吴宓痛恨五四新思潮提倡者的言论,常常是恶语相加,是一种典型的非理性式的批判。他反对新文化运动的“不正确”做法,但并不反对新文化,也不反对引进西学,而是主张新文化建设要探本求源、融会古今中西。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吴宓视作顽固、守旧的反动文人,他的学养足以使他具有了与新派人物对话的可能,可惜的是对话没有成为现实,教训是十分深刻的。  相似文献   

9.
小说被誉为“文学之最上乘”,由被轻视的“末技”而一跃成为“文坛盟主”。进而吸引更多的人投身于小说创作活动,甚至成为职业作家,梁启超的功绩是不可磨灭的。但由于梁启超所处的特殊历史时期,也导致了他的小说理论主张也充满了难以克服的矛盾。本文将简单分析梁启超小说理论的的主要主张及其矛盾性。  相似文献   

10.
梁漱溟是现代新儒家的创始人。在新文化运动时期,他的文化观独树一帜,在中国文化的出路问题上他既反对西方化又反对中西文化融合,而主张东方化,因此他被认为是一个文化保守主义者。他的文化主张中堙有提出“中体西用”论,甚至反对“中体西用”论,但是,他在方法论和具体的文化主张上却没有从根本上脱离“中体西用”文化模式,相反却使得“中体西用”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到了发展和继承。  相似文献   

11.
鲁迅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他以优秀的创作实绩表现了其彻底的反封建精神,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然而到了20世纪末,却有一批文化保守主义论者批评“五四”以及鲁迅、陈独秀等对待传统文化的激烈态度,主张对文化传统持审慎和温和的态度。于是,我们不得不回到文学评论的一个基本常识,即知人论世。  相似文献   

12.
“孑民先生 ,学界泰斗 ,人世楷模。”这是一代伟人毛泽东对蔡元培的盛赞。蔡元培(1 868-1 940 ) ,一生中先后任翰林院编修、教育部总长、北大校长、大学院院长、中央研究院院长 ,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民主教育家 ,近代教育改革的杰出先驱者 ,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代表。他在教育事业上最突出的贡献 ,是对北大的革新。蔡元培主事北大期间 ,实行民主办学 ,教授治校 ,力倡“囊括大典 ,网罗众家 ,思想自由 ,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 ,使北大一变过去迂腐沉闷的风气 ,成为人才辈出的最高学府 ,成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摇篮和五四爱国运动的策源地。蔡元培生于十九、二十世纪之交 ,正值新旧、东西诸种文化猝然相遇的时刻 ,也是中国社会急剧转变的时刻。他既不固守 ,又吸纳新知 ,而在这种激烈的交汇冲撞中完成了由旧而新的学术转型。他本人也正是在这种转型中成为中国知识界、思想界和文化界的一面旗帜。蔡元培垂范于我们后人的 ,是他的具有极大包容性的宽广的胸襟 ,是他绝不墨守成规、勇于革旧图新的开创精神  相似文献   

13.
伟大的启蒙思想家严复.其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并对后世具有极大的影响,尤其是对五四一代影响更甚。文章就严复对新文化运动的旗手——陈独秀思想的影响做初步探讨,从关于进化论、教育思想、中西文化比较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并阐述了严复对陈独秀思想产生重要影响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周良发 《运城学院学报》2012,30(3):37-40,68
作为"五四之子",殷海光对五四运动有着独特情结,并多次著文阐述自己的"五四"观。随着国内形势与自身认知的变化,殷海光的"五四"观经历了科学民主观到自由民主观的嬗变。他对五四运动基本内涵及其与新文化运动之关系的认识与剖判,很大程度上揭橥了五四运动的整体风貌。透过殷海光之论,今人可以明晰那一代知识分子对苦难中国的忧患之思与现代追寻。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个有争议的历史人物,杜亚泉已被尘封了近八十年。杜作为“介绍近代自然科学的先驱”,今昔皆有定论。但由于“五四”前夕新文化运动中对于中西文化的识见不尽相同,以陈独秀为主笔的《新青年》发起声讨《东方杂志》主编杜亚泉,从而引发了一场20世纪初叶我国学术界的激烈论战,自1915年起延续十余年,先后参与者数百人,发表文章近千篇,专著数十种。彼时潮流所向,西风压倒东风,社论战失利,辞去《东方杂志》主编后,穷病以殁——而其“封建卫道士”之称似已定论。文章试拂尘埃,研读论战双方,联系今昔,对杜亚泉的文化观及其东西文化之争论重新作了评价。  相似文献   

16.
梁漱溟是中国著名的思想家。他以独特的思维体系和方法及宽泛的考察视角对中西文化进行了认真考察。他认为,由于根本精神与所走路向不同,使中西文化在文化内容、思维方法、价值取向与发展趋势等方面都存在差异。两种文化都是优缺兼具的混合体,二者对人类整体文化系统的价值差值为零。在中国文化出路问题上,他主张吸收西方的民主与科学并与中国原有的儒家文化相结合。现时代背景下,应以严谨的态度对梁漱溟的中西文化观加以重新阐释,并从文化理论、角色定位、人格魅力、现实意义等层面对其人其说予以全方位地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17.
民国初期西北少数民族的新文化运动,以其独特的形式和内容,发扬了新文化运动民主和科学的思想,在学校教育、社会教育、风俗习惯、派遣留学等方面均有表现,可以说民国初期西北少数民族的新文化运动,为西北民众构建了民主革命的方向,虽然这种影响对西北少数民族各族文化而言微不足道,但这种潜移默化的冲击最终在抗日爱国战争中得到认可.  相似文献   

18.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是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学术界的大事,对近代中国的政治发展和社会进步都有很大的影响。对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必然性的认识,只有从近代中国社会演变的视角来分析,才能看到近代中国社会变迁为新文化运动兴起准备了“领导力量”、“思想资源”、“政治条件”、“受众群体”等前提,如此才能进一步认识到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与近代中国社会之间具有历史联系和逻辑联系,并进而科学地、历史地分析和评估新文化运动所达到的水平及其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9.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场思想解放运动,运动前后期代表人物是相同的,但阶级属性发生了重大变化,本文从背景、内容、依靠的力量、中西文化的影响等方面来阐述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