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而发展却是一个生成性的动态过程,这个过程中的因素和情景我们无法预见。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生成性课堂具有不可预设性,其随机性造就了许许多多的生成性问题。教师在预设时,不可能穷尽课堂可能的变化,要凭借教育智慧在教学中机智地生成。  相似文献   

2.
生成性教学及其基本理念   总被引:41,自引:0,他引:41  
生成性教学是生成性思维视角下的教学形态。生成性思维是一种认为事物及其本质是在其发展过程中生成的而不是在发展之前就存在的思维模式。生成性教学则是指教师根据课堂中的互动状态及时地调整教学思路和教学行为的教学形态。生成性教学的基本理念可以概括为:关注表现性目标,关注具体的教学过程,关注教学事件,关注互动性的教学方法,关注教学过程的附加价值。  相似文献   

3.
生成性课程:一种基于生成性思维的课程形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球教育展望》2007,36(12):18-24
生成是一种哲学思维方式,也是人与课程的根本存在状态或方式。生成性课程基于课程的生成性品质而存在,是相对于传统的预设性课程而言的,是在教师、学生、文本和情境等多种因素的互动中所建构生成的一种非预期的、超越于原有预设性课程的,但富有教育价值的经验体系。生成性课程是一种彰显课程生成品性的课程形态,是一种关注师生生命意义的课程形态,是一种充满对话交往精神的课程形态。生成性课程具有过程性、关系性、创新性和差异性等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4.
“生成”是我们这个时代哲学的最强音。生成性教学是生成性思维下凸显出来的一种教学理念。生成性思维认为.事物及其本质是在其发展过程中生成的而不是预先存在的。在生成性思维看来。事物没有先在的本质和外在的规律,所有的一切都是在其发展过程中生成的。以此为基础,可以认为.生成性教学是教学行为、教学过程等应依据具体情境及其变化而不断地作出调整和创造的教学。自生成性教学理念提出以来。  相似文献   

5.
论教学的二重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学二重性指教学过程中的预设性和生成性。预设性教学是预成性思维影响下的教学形态,关注教学性目标、教师的教学设计、学生的学习结果以及教学的秩序等,具有明显的科学主义取向。生成性教学是在生成性思维影响下的教学形态,关注表现性目标、教学过程、师生互动等,具有明显的人文主义取向。教学活动作为一种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活动,具有科学的预设性与人文的生成性的双重属性。教学的二重属性不是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而是共存、互补关系。教学研究应加强对教学生成性的研究以弥补过去研究之不足。  相似文献   

6.
理解课程的生成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成性思维是一种“重过程而非本质、重关系而非实体、重创造而非预定、重个性差异而反中心和同一”①的思维方式,其中“创造是生成的核心”②。在这种生成性思维中,课程与教学系统是一种关系存在、一种过程存在,强调“关系和过程”的内在价值。在另一方面,它又强调对人的权利、人格和潜能、需要的尊重,关注人作为主体的生活世界的意义。一、课程的生成性思想探源1.杜威的思想杜威的生成性思维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他的教育即生长的观点,他解释为:①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②教育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改组、…  相似文献   

7.
"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标准提倡的一个重要理念,"动态生成"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动态生成"也展现了课堂的真实性,再现师生"原汁原味"的教学情境。生成性问题教学是指在生成性思维的指导之下的一种教学思想。坚持生物课堂上生成性问题处理的原则,采取有效方法应对生成性问题。  相似文献   

8.
《小学语文》2007,(1):46-46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罗祖兵在《课程-教材-教法》2006年第1ON发表了《生成性教学及其基本理念》一文,论文提出,生成性教学是生成性思维视角下的教学形态。生成性思维是一种认为事物及其本质是在其发展过程中生成的而不是在发展之前就存在的思维模式。生成性教学则是指教师根据课堂中的互动状态及时地调整教学思路和教学行为的教学形态。生成性教学的基本理念可以概括为:关注表现性目标,关注具体的教学过程,关注教学事件,关注互动性的教学方法,关注教学过程的附加价值。  相似文献   

9.
生成性思维作为一种思维方式,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生成性思维认为事物及其本质和规律是在其发展过程中生成的而不是预先存在的。在这种思维方式的影响下,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从预设走向生成,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当前,很多学者从哲学、后现代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复杂理论阿等多个角度对这种教学思维的转变作了充分的理论阐述。如果从某种维度把教学方式划分为预设性教学与生成性教学的话,那么在实践中,预设性教学有何体现,生成性教学有何体现,二者有何区别,为何会产生这样的区别,如何从预设走向生成等等问题都值得我们进一步讨论。  相似文献   

10.
建立动态生成的教学过程观 --兼机制和特点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陈秀玲 《教育科学》2003,19(5):24-26
我国的教学研究一直缺少整合,缺少对课堂教学内在规律的认识,教学过程观的重建是一种必然。根据复杂和生成性思维的认识视角,动态生成的教学过程具有:重过程创造反机械预设、主体作用方式从教师——学生单向度到师生、生生多向互动、重关系而非实体、提倡多元和个性反对中心、同一等典型特征.认识了这些对教学理论和实践的发展都具有很重要的意叉。  相似文献   

11.
协商互动是交际的过程,也是思维联想、判断和语言创作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习者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际应用,以达到交际的最终目的。协商互动作为语言习得重要环节之一,已引起了国内外众多语言研究者的重视。文章就目前国内英语专家和英语教育工作者的研究热点问题——英语人才"思辨缺席"展开深入探讨,从内容协商视角探索思辨能力提升办法。并提出协商互动一些具体策略企图来提升语言学习者的思辨能力和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12.
当代文学研究可以从文化研究对文化产品生产过程的个案式研究中借鉴可以利用的方法。这种方法注重对一件文化产品生产过程以及生产过程不同阶段之间的接合进行研究。根据这种方法,《红岩》研究的一个目标就是详细挖掘和梳理小说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细节,井发现生产过程当中具有转折意义的不同阶段之间的停顿和继续、断裂和“接合”,进而发现生产过程发生停顿和断裂的内在原因以及得以继续和“接合”的外部条件和偶然机缘。通过研究,我们可以看出,《红岩》生产的全部过程,也同样是由几个不同的中间有断裂的部分组成的,这几个部分的“接合”产生了生产过程的全部秘密或复杂性,让我们认识到即使是作为官方文学的“革命文学”的生产也并不是“必然的、注定的、绝对的和必需的”,而是由种种历史条件和偶然机遇的结合促成的。  相似文献   

13.
谈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造性思维作为人类思维的精华,是引发创造活动的前导。信息技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并启发学生进行主动的创造性思考,突出创新意识的培养,强调创新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4.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科学的理论体系,它体现了辨证、求实、创新、开放等思维方式,这一特殊的思维方式把整个理论有机地联系成为一个整体。  相似文献   

15.
设计在人类社会走向更加文明阶段的过程中 ,显示出了强大的动力。设计离不开创造 ,正是因为有了层出不穷的创造性设计 ,才使得人类生存的空间丰富多彩。不具备创造性和创新性的设计师是没有生命力的。设计的构思过程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活动的过程 ,而创造性与创新的结果源于设计师活跃的、敏捷的创造性思维 ,因此 ,在设计教学中 ,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 ,强化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16.
高师公共教育学的意义重建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公共教育学在学生观、发展观和知识观等方面与新课程理念有冲突,思维框架的差异是导致二者冲突的根本原因。要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公共教育学课程必须首先实现从科学主义认识框架向生成性思维的转换,进而实现从“科学认识”意义观向“人的整体生成”意义观的重建。“人的整体生成”意义观只是重建公共教育学的一个理论起点,理论意义要变为现实,还需要公共教育学课程启动从教材、教学过程到评价制度的全面重建工程。  相似文献   

17.
“团队协作”与“创意思维”是动画创作的两个关键要素,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发挥创作者的创造性,使我们的作品富有旺盛的生命力。文章提出了“联合作业”、“工作室”团队实训以及综合知识的积累、主观能动性的开发等在动画教学中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意识与个人创意思维能力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8.
内隐学习是人们无意识获得刺激环境中复杂知识的过程。内隐学习与语文教学相结合是语文课程改革中一条全新的思路,其目的是通过研究教学过程中缄默知识在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传递和转化,找到一条适合汉语阅读、表达、思考的有效途径。文章从内隐学习的特征出发,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从阅读、表达和思考三个方面来探索将内隐学习与语文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其中,在阅读方面,着重强调语法规则的抽象和人文素养的培养;在表达方面,着重强调自由表达、产生式表达和迫选式表达三种方法;在思考方面,着重强调自由扩散和逐层深入两种思考模式。内隐学习与语文教学相结合既丰富了内隐学习的研究内容,也为语文教学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9.
文学是艺术,文学翻译是用艺术的手法来再现艺术,而形象思维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共同特征和共同方法,因此形象思维的运用对于文学作品的艺术再现至关重要。本文试图以小说翻译和古诗翻译为例来说明文学翻译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形象思维的运用。译者运用形象思维才能更好地理解并把握原作(言—象—意),用地道、流利的译入语传神达意,再造原作的艺术形象,再现原作的美感(意—象—言),使译作充满生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