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沈复和芸娘的故事如梦一场,在平凡的岁月里,美得不真实。沈复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将如此多笔墨着眼于自己妻子的文人。他笔下的芸娘可爱、聪明、勤恳,又善解人意……以至于林语堂认为,芸娘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可爱的女人"。他写少女时代的芸娘害羞地偷偷为自己准备食物,写她帮自己和朋友找到外出游玩还能吃上热食的方法,写她在自己怂恿下女扮男装去逛庙会,写她和自己一起玩诗词游戏,一起喝酒,一起避暑,一起投壶射覆,  相似文献   

2.
不做淑女     
“HELLO”,伴着一阵从身旁撩过的风,一个底气十足的声音从耳旁闪过,留给眼睛的是一个女孩快跑的背影。噢!是芸。芸,用现在时尚的词来形容她——另类女孩。从头到脚都是一副BOY打扮:T-shirt和牛仔裤是芸的最爱,嗓门大也是她的特点之一,课间总能听见芸嘹亮的声音。班里的女生都不爱和芸交往,认为她不够文静,一  相似文献   

3.
花季残梦     
一今天是风十六岁生日。几个哥儿们聚会向他祝贺。“祝你生日快乐”之声不绝于耳,可是他仍不免有一丝伤感,因为他最想见的人芸没来。风的好朋友阿宁看出了他的心事,轻声说:“芸不会来了,她在C高中,那所重点中学可是出了名的‘监狱’”。中考刚过,芸就与风“拜拜”了。她母亲“望女成凤”,带她到一座县城,上了暑假文化补习班。不用说,她的母亲一定认为“百炼可成钢”。而C高中也正是这样一座“熔炉”。  相似文献   

4.
我和芸是好朋友,一个星期天,芸找我陪她上街买东西,可我跟小丽已约好要去帮她补习外语,我告诉芸时,芸却说:“你跟我好还是跟小丽好,你跟我好就陪我去。”这使我左右为难,不知如何是好?  相似文献   

5.
离家     
“起来做啥?天还早呢,再躺会儿吧。”今天要开学,我想悄悄地穿衣起床,但还是惊动了早早就在灶间忙碌的娘。灶前,跳动的火苗映红了两个身影。娘抓了一把柴火填进灶膛。火很旺,映得娘的眼睛亮亮的,额上一道道的皱纹也闪着光。“平儿。”“嗯。”我应着,任娘把我揽到她的怀里,轻轻地抚摸着我的头。娘没再说话,只是默默地看那火苗。在火的“劈啦”声中,我感到了娘的气息。“到了学校,别想家,都这么大了,再掉泪人家笑话,也别再贪玩,知道吗?”娘添了一把柴火,轻轻说道。“我也不知道怎么了,就是克制不住自己。”我将头贴在娘的…  相似文献   

6.
娘!娘!     
五月是母亲的季节,是我们可以说一声“娘,您辛苦了”的季节。从我记事开始,娘就不是温柔可亲的。我的记忆里。总有娘扯着嗓门吆喝我和哥哥的声音。我们都夸张地说方圆十里也能听得到,甚至形容说“俺娘一声吼,地球抖三抖”,可想而知娘有多么的泼辣——我们都习惯了说娘是泼妇,习惯说她到了更年期。我从来不认为娘会抱着她的女儿亲一亲。  相似文献   

7.
本文记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相貌丑陋的女人嫁到了这个山村,人们嫌她长丑,都叫她“丑媳妇”。后来她有了孩子,人们便叫她丑娘”。她的孩子们就是在“丑娘”的呼唤声中长大的。是他们并不知道,什么是丑。直到有一天,她的孩子穿“丑娘”衲的鞋去外地求学,在一次体育课上,老师夸说:“你的鞋这么漂亮,娘一定长得不丑。”可同乡的同却说:“村里人都叫他娘‘丑娘’。”这时,孩子才领悟“丑”的含义。从此,他开始嫌弃娘丑,不敢把同学带回……几年后,一件偶然的事情让他改变了对娘的看法。年,娘有病卧床不起,住在医院时,她的孩子…  相似文献   

8.
亲爱的姑妈 在汉语中,“娘”与“妈”一样,都是指母亲。有一初到中国学汉语的英国留学生,在校园里看上了一位漂亮的中国女生。于是他给她写求爱信,但一时忘记“娘”怎么写了,便自作聪明,以“妈”代“娘”——“亲爱的姑妈……”  相似文献   

9.
当我长大成人后,我才深深地感到,孩提时娘对我的“狠”,原来是最真切、最圣洁的爱。娘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农家女。娘一生养育了我们兄妹五个,娘在我的记忆里对我最“狠”,这种“狠”比对四个妹妹不知要高出多少倍。记得我7岁那年的一天上午,娘带我去责任田里干农活,她锄地,我给自家的牲口割草。刚到地里一会儿,天空突然电闪雷鸣,下起了暴雨。我恐惧地扯着娘湿漉漉的衣襟,不停地哭喊:“娘,我害怕,咱们快回家吧!”“啪!”娘一巴掌打在我背上,吼道:“是男孩子就不要怕,打个雷都害怕,你长大能干啥,能有啥出息?”虽然娘嘴里这样说着,但很快,她就把…  相似文献   

10.
芸儿生活在大巴山深处的一个小村里,她学习刻苦,成绩优异,年年都被评为“三好学生”和“优秀少先队员”。芸儿除了用功学习之外,回家后还帮父母做家务,干农活,是个人见人夸的好孩子。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认为:颂扬十娘但不该唾骂李甲,封建社会严格的门第观念,子以父纲的伦理道德规范是逼死十娘的根本因素,李甲和十娘一样是封建礼教的受害者和牺牲品。从李甲的“负心薄幸”更能让人体味出封建社会的罪恶,本文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论述:一、李甲对十娘自始至终怀有真爱;二、李甲的“负心薄幸”有着社会因素和家庭因素。  相似文献   

12.
她是一个农村娃,在今年的中考里,她考上了城里的一所中学,她是村里第一个跳出农门的娃。她没有爹,只有一个憨厚老实的娘。她考上了城里中学,娘自然很高兴,逢人便夸:“俺那娃啊,考上了城里的中学咧!”她听了很不自在,特别是那“娃”字,自己都是十四岁的大姑娘了,还“娃,娃”  相似文献   

13.
上坟     
永远忘不了1972年的清明节。 那年清明节前夕,我为给病故一年的前妻上坟发了愁。新婚妻子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一天晚上,她问我:“两个孩子咋都不给他们的娘穿孝呢?”我说:“不给他娘穿孝、上坟,这是孩子他娘的意思。”  相似文献   

14.
丑娘     
我娘从小就很不幸,12岁那年上山砍柴时摔断了右脚又碰上了一个乡村庸医,不但没能治好脚,还落下了终生残疾,我娘家里的生活非常困难,娘没有享过一天的福,一直苦做苦撑着,所以成年后,娘的身体依然很是瘦小单薄,加上鼻子眼睛长得不是很端庄,大家都叫她“丑女”,岁数很大了还是没有人上门提亲,直到她26岁那年,才在别人的撮合下与出身不好的我爹成了亲。我的出生让我娘感到特别高兴,整天抱着我在村子里走来走去,因此,大家又改口揶揄她为丑娘”。因为她既丑又瘸,别人都看不起她,可在我的孩提时代,我一点都没觉得她丑,倒认为她是天底下最好的娘。知…  相似文献   

15.
《初中生》2002,(Z3)
《半块年糕》是一篇寓含深意的短文。一个12岁的孩子,靠着娘给的半块年糕,而且一路没咬一口,硬是“空着肚子走了50里山路”,走到了目的地。这简直是一个奇迹!是什么力量支撑她坚持下来,走向胜利?是“半块年糕”。早晨出发时,娘料定“我”会饿的,把半块年糕给“我”带上,“嘱咐我说只有这半块,要等实在走不动时再吃,吃早了再饿就没法子了”。她记住了娘的话,一路上又累又饿,有六次手摸年糕要吃,但想想娘的话,想想前面的路,还是没吃。就这样,她一口年糕没吃,空着肚子走到了外婆家。  相似文献   

16.
自打娘从乡下来,住进我与小月的新房子,我的生活就发生了改变,我与小月是2007年12月28日结婚的,结婚那天,娘没来,不是不让她来,而是她守在我渎小学的校门口,死都不肯动,“成成要放学了,我要领他同家吃饭。”娘穿着一层义一层的薄褂子,脑袋上顶着一顶枣红色的毛线帽说。  相似文献   

17.
万物互联是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作为核心要素的 “互联网+”已经融入社会的各行各业中,因此研究“互联网+”在教育当中的应用具有极大价值。在中职学校的会计教学改 革方面,“互联网+”的加入,无疑会让会计教学与新时代的发 展相结合,符合新时代对教育事业的要求。因此,“互联网+”背景下的会计教学改革需要进行更深一步的探讨以及实践。  相似文献   

18.
在《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人们谴责李甲,怒斥孙富,同情十娘,对于十娘的悲剧,她一怨李甲负情薄义,二怨孙富断她所爱。对十娘自己悲惨的命运怨天尤人。难道她的悲剧跟她自己没有关系吗?“误落风尘花柳中”已是不幸,好不容易受到李甲垂青,她却又百般刁难。自己有积蓄却叫李甲为她筹钱赎身,李甲历经艰辛空手而归,她无奈只拿出自己赎金的一半,仍要李甲四处奔波。就算他考验李甲对她是否有情,那么赎身之后应该可以说李甲对她有意,可以信任李甲了吧,她也说“夫妇之间,死生相关,百事尽可商,万勿讳也。”但她仍不信任李甲,隐瞒“百宝”,导致生活拮据…  相似文献   

19.
母爱无边     
无声的母爱,不禁让人动容。作者写的是自己的生母——但她却叫她为“大娘”的人。作者以饱蘸深情之笔,写出了令人难忘的母亲的形象。由于乡下父亲重男轻女思想作祟,由于作者是女孩的缘故,想要儿子的父母便从小把她送给了城里的姑姑。于是,作者从小便叫生母为“大娘”。不知是因为从小把作者送给他人的悔恨,还是其他什么原因,大娘在送作者的路途中,始终默默地、不怕乡间小路的难行,硬是顶着风骑着车,背着沉重的大包,把作者送到了车站。作者写大娘对她“一脸的殷勤”,并且写她对大娘随便数落,而大娘总是任她发脾气,“默默地听着”,最后因所带的包带断裂了,大娘竟然把自己的裤带为她接好,而自己却艰难地回家。作者把大娘对她的爱与她对大娘的不屑一顾的感情作对比描写,怀着对大娘始终没有叫一声“妈妈”的愧疚的心情,回味着“大娘”所做的一切,母女亲情油然而生,流泻笔端。作者感情真挚,文笔优美,对“大娘”的描写生动到位,外貌特征、动作细节等描写恰如其分,反映出人物的精神和心理状态,思想的发展变化也有必然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背景下,探索大学生评价改革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对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内在需求,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促进高校立德树人机制不断完善,促使社会选人用人方式更加科学具有重要意义。当下大学生评价存在重“评教”轻“评学”、重“定量”轻“定性”、重“外在”轻“内在”、重“选拔”轻“发展”等诸多现实困境。因此,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背景下大学生评价改革应从更新评价观念、信息技术赋能、转变评价策略、融通价值理性方面探索突破逻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