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汉语国际教育正如火如荼地展开.不过,汉语国际教育越是发展,理论与实践上的问题就越凸显,其中,最大的问题也许就是“公共外交”意识的缺失.“公共外交”不仅已经成为当今国际关系的一个显性元素,而且是一国“软实力”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公共外交”应该成为汉语国际教育基础性命题,如果说,国家形象建构是公共外交的一个核心问题,而汉语教材则是汉语国际教育中国家形象修辞的最重要的路径之一.  相似文献   

2.
新世纪以来的全球化语境中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开始逐渐崛起。导演身份的本土化、多元化代替了过去的单一化,转变了传统叙事模式,强化了人文关怀价值。在塑造良好“新疆形象”及中华民族身份的整体建构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国家公园制度突出体现了中国守护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努力,也对建构“美丽中国”的国家形象发挥着重要作用。武夷山国家公园自成立以来,以符号体系凝聚公众认同,以社会科普传播“生态智慧”,以文旅融合弘扬传统文化,以网络媒介创新数字转型,走出了“生态与文化兼具,传统与现代呼应”的传播新路径,推动建构着国家环保形象。从建构主义的视角出发,国家环保形象是处于国际体系中的国家与其他国际行为体互相建构的结果,可被划分为自然生态形象、国民环保形象、政府环保形象与国家绿色形象四个维度。通过加强国家形象研究、营造社会护园氛围、展现环境责任担当及开展多边环境外交,将有利于提升中国在国际环境议题领域的话语权,从而助力建构起一个立体、全面、积极的国家环保形象。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关于国家形象传播的文章日益增多,但大多数是通过对媒体新闻报道的探讨来考察传播效果,对中国媒体为何传而不通、西方媒体为何负面报道中国、我国如何争取国际传播话语权等问题没有进行清晰的学理分析,而宣传特性更是国家形象传播中的最大困境.本文把既定的媒体传播政策、国际传播规则及国家形象建构结合起来,认为国家行为是国家形象的根本,媒体是操纵者建构的产物,媒体的公信力及媒介建构十分重要,媒体对事实的报道与传播影响着人们对国家形象的认知.  相似文献   

5.
散文作为直接抒写主体感受的艺术,其感人魅力在于作者独立人格形象的显现.主体人格形象既是散文的审美核心,也是散文获得精神力量的源泉.新时期新疆散文的兴盛,正得益于作家对主体人格形象多维性与立体性的自觉艺术追求.本文从散文发展的角度,以新疆作家独特的"现代移民"身份背景与矛盾复杂的创作心态为视角,论述了人文环境、地缘环境和作家精神气质对建构新时期新疆散文主体人格形象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本文比较全面地论述了中国抗日战争时期新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特点及其重要历史贡献。同时,也比较客观地历史地分析了新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终破裂的诸种原因。文章认为,抗日战争时期,新疆是全国抗战的大后方,最重要的国际交通要道,也是中共与苏共、共产国际联系和沟通的主要通道。当时,盛世才统治的新疆被认为是“中国民族复兴的一个重要根据地”,盛本人也被我们党看作是“热心抗战与共产党八路军精诚团结友谊援助的新疆盛督办。”加之新疆是多民族聚居,少数民族为主,宗教势力很大,长期的封建统治,造成民族之间隔阂很深。新疆这种重要的战略地位和社会状况,决定了新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具有与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同的特点。全文从新疆抗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特点,历史作用以及导致其最终破裂的国际背景和社会阶级根源等几个重要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考察分析与辩证讨论。  相似文献   

7.
建国之前,鲁迅形象的建构主要经历了“五四”时期、左翼时期、延安时期等三个阶段.由于不同社会文化语境存在着差异性,鲁迅形象分别呈现出不同的面孔.作为中国现代社会的一个“卡里斯玛典型”,鲁迅形象塑造背后蕴含着诸多革命性因素.鲁迅形象和20世纪中国重大问题形成了一种同构关系,要想厘清中国革命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鲁迅形象是一个有效切入点,值得我们深入探究.  相似文献   

8.
中国走向世界需要赢得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国家认可,这是实践中拓展国家形象建构的新境界。传媒是塑造国家形象的重要工具,部分西方传媒制造的虚假舆论事件,本质是在国际社会建构针对中国的负面形象,以此压缩中国在世界舞台的活动空间。解构西方传媒针对中国的负面国家形象建构,并将其转化为增强中国正面国际形象的典型素材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国际层面,涉华虚假舆论事件转化为中国正面国家形象建构素材的策略包括:展现真实以揭批虚假舆论,消解负面形象建构影响;甄别涉华舆论话语套路,破除负面形象建构迷雾;贡献普遍认可的价值,在国际社会赢得正面的国家形象等。  相似文献   

9.
主流媒体CGTN传播对建构国家形象产生积极影响,能够有效形塑我们的国家形象,有助于提升国家的国际话语权,能够树立更强的国际威望。跨文化视域下主流媒体CGTN建构国家形象面临创意不足导致传播形式内容过于单一、主流媒体CGTN传播的国内文化题材较少、形象建构未能融合“自塑”和“他塑”等现实问题,据此文章将注重以“数据可视化”及“沉浸式体验”为切入点探索全新叙事模式,具体而言包括精心设置媒介议题,建构良好国家形象;以“新世界主义”为核心,创新叙事内容和方式;建构国家正面形象,彰显和平形象本色;整合各类媒介资源,开展多元传播活动。  相似文献   

10.
国家形象是国家对外传播和内政外交综合建构的结果,而内政和国家形象的自塑是对外传播和外交形象建构的基础。究其实质,西方宣扬的中国威胁论主要关系到中国崛起中的“不民主性”和“挑战性”这两个核心问题。明白了这一逻辑起点,我们就可以更有针对性的实行积极的“委曲求全”之道,塑造中国温和而坚定的和平性形象。  相似文献   

11.
国际新闻报道是一种软实力的竞争,新闻记者通过有选择地组织报道内容和运用语言技巧.有意识地引导受众建构他者形象,占据道德审判的话语权。本文以《时代周刊》2013年1月至6月涉华报道为例,从隐喻视角探讨美国新闻媒体建构中国形象的语言运用技巧。认为媒体通过运用隐喻修辞运用“映射”模式建构了中国政府和官员及草根的形象.体现了美国新闻从业人员的“反共产主义”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12.
戴维撰文《民族图腾与国家标志:龙与中国国家形象传播》,就中国龙在西方文化中建构的文化机制进行了分析.指出,就中国龙文化的国际传播实践来看,中国龙形象多由西方主导构建,中方往往以“沉默的对话者”的身份出现。自我发出的声音很小。与中国的国家形象传播类似,中国龙形象在国际传播中呈现出严重的“他塑”现象,长期处于“被塑造”的地位,甚至沦为西方制造中国威胁论的工具。  相似文献   

13.
《中国科技奖励》2011,(12):11-11
近日,2011年新疆国际科技合作计划下达,首批项目的启动标志着新疆“十二五”国际科技合作计划正式实施。 新疆国际科技合作计划经费额度为每年1000万元,“十二五”期间,将在现代农牧业、高新技术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气候变化与水资源、生态修复与环境保护等领域组织实施一批国际科技合作项目,有效利用全球科技资源,提升新疆自主创新水平和层次。  相似文献   

14.
实施“双语”教学是发展新疆民族事业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随着新疆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的发展,但在“双语”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文章以新疆某哈萨克民族中学为例,对新疆民族初中“双语”教学进行了探讨.在深入分析民族中学“双语”教学的困境基础上,从改进学校管理、强化教师队伍、提高学生素质、营造良好家庭环境等方面,提出了促进新疆民族中学“双语”教学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5.
新时代,传播中国形象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国际汉语传播与国家形象的构建密不可分。国际汉语教材是培养知华、友华、亲华的重要媒介,肩负着向汉语学习者输出正面中国形象的重任。在汉语国际传播的新时代背景下,国际汉语教材中国形象的人物自塑和话语建构有着重要而独特的意义。文章基于对当前国际汉语教材中国形象人物自塑与话语建构的考察,借鉴中国人物形象设计的相关研究,探究了如何更好地进行人物自塑和话语建构。  相似文献   

16.
中国国家形象的文化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形象的衍变历程反映了国际社会中权力与话语格局的整体变动趋势.当前,国家形象的文化建构是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亟待同步进行的战略平衡行为,应从"传统中国"、"现代中国"与"未来中国"三种形象的主动建构入手,聚合社会各层次的力量,加强文化建构与传播体系建设,以中国文化的世界化为目标,谋求可持续的结构性影响.  相似文献   

17.
可用“一点二论”说来描述建国初期的形象特征论.“一点”即“形象是人生的图画”,这是建国初形象特征论的核心基点.其中“图画”暗示了形象的方式手段,即文学中的“图画”是借助语言建构而成的.而“人生”二字则点明了形象的目的.因此,形象由语言建构而成、形象是反映社会生活,这“二论”又进一步补充说明了“形象是人生的图画”.而这亦是建国初形象特征论的大体概貌.而且,通过“一点二论”说的描述可看出建国初形象特征论如何对文学形象进行政治化的理论导向.  相似文献   

18.
全过程人民民主为提升中国民主国际话语权提供了一个具有国际传播力的中国本土政治话语,而其国际传播话语是建构中国民主国际话语权的基础。研究基于费尔克拉夫批判性话语分析理论,运用文本分析法、语料库分析法对中国日报网发布的106条关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国际新闻报道进行话语分析后发现:(1)报道重点突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人民性、中国性和实践性,在要素选择上呈现出“重实践轻概念,重理念轻叙事,重政治轻其他”的特点;(2)报道建构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用主义者、全民参与者和文明交流者形象;(3)报道信息来源和话语来源广泛,话语的权威性和真实性有所保证,引语忠实展现话语原貌,保证了话语转述的客观性;(4)报道内容受到西方发达国家污名化中国、美国“民主峰会”、建构新型国际关系秩序、中西方不同社会文化语境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关于国家形象传播的文章日益增多,但大多数是通过对媒体新闻报道的探讨来考察传播效果,对中国媒体为何传而不通、西方媒体为何负面报道中国、我国如何争取国际传播话语权等问题没有进行清晰的学理分析,而宣传特性更是国家形象传播中的最大困境。本文把既定的媒体传播政策、国际传播规则及国家形象建构结合起来,认为国家行为是国家形象的根本,媒体是操纵者建构的产物,媒体的公信力及媒介建构十分重要,媒体对事实的报道与传播影响着人们对国家形象的认知。  相似文献   

20.
中国新疆形象是国家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次研究以属性议程设置为视角,对《华盛顿邮报》中的新疆社会形象进行探究。研究表明:《华盛顿邮报》对新疆社会层面的形象描述大多是正面的,并据此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更好地塑造新疆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