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绘画艺术追求“意境”,意境是中国绘画的最高境界。“虚实”是绘画艺术最重要的语言形式,它最能体现艺术作品的意境和神韵。一幅上乘的绘画作品应该有实有虚,以实为虚,借虚见实,在那虚虚实实的变化中,有律动的抒情之美,有形式与精神的和谐之美,让人们领悟到中国绘画艺术作品中有限与无限的境界,使人们得到赏心悦目的,震撼心灵的,深层次的美感享受。  相似文献   

2.
“润”是中国画理论中一个重要的美学标准。中国画对“润”的追求不仅与中国文化重道德修养的传统相关,也符合文人欣赏的标准。“润”其实就是一种墨色美。“润”与“气韵”有着天然的联系,表现气韵之生动,不能缺了“润”的因素。“润”作为绘画品第,与逸品是同一属性的美学标准。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传统道家美学中,老子将"至美"和"大美"归结为"道",践行并追求"至虚极,守静篤"的所谓本源的、绝对的大美。他提出"道分气象"且"有无相生"。在音乐美学方面《老子》提出了"大音"与"五音"这一对立范畴。"留白"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绘画者借以营造意境和表达情感的绘画技法。笔者认为,绘画中的"留白"与老子说提出的"大音"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以,本文借"留白"这一传统绘画技法,以比较的方式,谈中国传统音乐中休止所蕴含的意境之美,兼谈音乐中"留白"的艺术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4.
中国书法在审美上以“有力之美”为取向,其内涵是以骨力为主导的有生命美感的活力。中国书法崇尚骨力与中国传统在个体人格美上崇尚“至大至刚”的骨气是密不可分的,也与中国绘画、文学的尚骨精神一脉相通,它体现了儒家经典《易经》的“刚健、笃实、辉光”的审美精神。  相似文献   

5.
西方表现性绘画与中国意象绘画在不同的东西方文化与审美作用下,发展出了两种迥异的绘画体系,而艺术趋向上的一致性,却使得两大体系有了比较的可能性。在对两大体系的分析与探究中,开拓出了绘画语言探索的丰富性与一致性,并在对终极目标的一贯追求中分析表现与意象绘画,进而扩展出共性中的个性,并融汇中西,领悟绘画本体的独立自在和多元面貌。  相似文献   

6.
汉字与中国画同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精华。汉字构形与中国绘画具有着共同的审美特点:起源于自然,表现于生活;造型突出特征,追求形式美;注重“神”似,创造旷远意境;表现虚实、黑白、阴阳,折射中国传统哲学的辩证理念和文化思想。  相似文献   

7.
陈白沙与陶渊明以及道家思想的联系,体现于安贫乐道的节操与“自然”之旨的追求。白沙在坚守安贫乐道儒家传统的同时,表现出个性、超脱的姿态,体现了道家影响;白沙追求“自然”之旨的精神与道家的联系显而易见,但他又以“自得’’为“自然”的思想核心,并以实现圣贤境界、追求仁政为目的。  相似文献   

8.
中国现代散文的语言美主要表现为一种自然之美。这种自然之美就是语言尽可能贴近生活,尽可能贴近作家的个性,带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作家独特的个性色彩,具有一定的韵律感、节奏感。散文的节奏美主要不是由于其押韵造成的,是靠"情韵"的创造和"反复"的巧妙运用来解决。散文的语言美还表现在绘画美和色彩美。  相似文献   

9.
孟郊是中唐韩孟诗派的开山人物,他的独特经历和个性造成了他在诗歌审美方面与众不同的特征,即追求一种“不美之美”,他将关注的目光更多地转向不大引人注意的对象,如苦寒、贫病、怪奇、恐怖等方面,从而表现出一种以丑为美,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展示了唐诗大变于中唐的景观.  相似文献   

10.
董其昌作为中国古代文人画的代表,在绘画实践上以推重笔墨形式之美而独树一帜,其“古雅娟秀、气韵超然”的艺术风格,影响了明末及以后的中国绘画朝笔墨形式发展。董其昌一方面将书法艺术之笔法巧妙地融入到绘画中,生发出刚柔、苍秀、道媚、生熟、巧拙兼具的视觉美感;另一方面创造性地将古人善作自然丘壑并以此为审美标准的美学观移位于笔墨,诠释创作者的情感精神,辩证地区别出自然真实与艺术真实。董其昌的作品虽不求形似,以意取之,却能以笔墨之趣表现出自然大象之美。  相似文献   

11.
"中和"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也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重要审美范畴。与作为西方文化精神表征的和谐美不同,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中和美是中国艺术家饱含生态意识的存在之思。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对中和美的追求可以划分为四个层面:人与自我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自然生命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表现宇宙生命的广大和谐是艺术家追求的最高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大诗人艾青的诗歌创作的审美意识和艺术追求,主要通过绘画艺术在诗歌中的运用,使诗歌呈现出色彩、造型与构图等“绘画美”,以及艾青所提倡的“诗的散美”理论所带来的创作发展上多向创造的辩析,表现出其在诗歌创作上的艺术审美直觉与理论思考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13.
儒家追求“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道家主张“天道自然”,“追求宛若天成”的自然之美,倡导顺应自然。本文以洽川黄河湿地景观为例,阐述以儒家和道家为主体的中国传统自然观的合理内核,力图为景观的可持续发展尽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14.
中国文化的最高境界是和,包括人与人之和、人与社会之和、人与宇宙之和。中国艺术自觉追求表现天地之心,拟太虚之体,因而也把和作为最高境界。中国各门艺术的作品的组织都像阴阳五行一样,按照相又相成的“和”的原则组织起来的,如绘画中墨的浓淡枯湿,书法中笔的长短曲直,音乐的八吉克谐等。中国的“和”与“中”是联系在一起的,和即中和。所谓“中”,就是把多样或相反的东西构成一、和谐的整体。“中”在艺术上表现为对中心的追求。音乐项有主音,最好是它调,因为在五行体系里,宫是中。绘画饼整体性,首先是突出主要人物或主峰,…  相似文献   

15.
艾青诗歌的审美表现形态追求绘画的美,不是追求“词藻”的美,而是追求诗歌表现形式的具画性,也就是以绘画构图的充实与高度意蕴化作为表现形式材料的基本内涵,以绘画的具象性与表情性作为诗歌形式营建的具体要求。  相似文献   

16.
中国绘画美学思想由重“神”到尚“逸”经历了几百年的历程。从唐代的“神品”为上到宋元时期的“逸品”追求,“神”“逸”之争的核心问题是从重视描绘“客观物象”到抒写“个人性情”。它们反映出各自时代的绘画的审美标准。“神品”强调的是对客体的观照,“逸格”则重在主体情感的抒发,不管是“神品”还是“逸格”,都不是艺术所要追求的终极表现。艺术创作是审美主客体统一的产物,物象之“真”与画家之情达到一种水乳交融、和谐一体的“自然”境界。  相似文献   

17.
在20世纪80年代,周氏兄弟以花山岩画为原始素材的油画作品引起广西甚至全国范围内的“寻根热”,使花山岩画这一古老的文化遗产,得到再次解读和释义。周氏兄弟用现代的艺术观念去激活古老的文化精神,为中国艺术精神融入当代世界艺术提供了通道。从周氏兄弟的绘画作品切入,探究中国传统艺术与世界文化接轨的路径,为中国民族文化艺术作品“走出去”提供可行性参考。  相似文献   

18.
张云志 《文教资料》2007,(17):98-100
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写意抒情”的意境美,对中国动画有着深刻的影响,营造出中国水墨动画片中的诗情画意,增加了传统动画片的神话传奇色彩与感情色彩,使动画片可以运用简洁、“写意”的手法,刻画出深刻的主题。  相似文献   

19.
南宋的花鸟、走兽类绘画较之北宋来,主要有四点变化:表现出充分的创作个性和特长,风格、技法呈多样性发展;注重主体与环境关系的处理,花鸟改变了北宋的全写实,畜兽则相反地转向了全写实;将北宋的长卷大轴,转为以册页和纨扇为主,向小型、精巧化发展;继承北宋人画的传统,并发展出“四君子”、“岁寒三友”,以之寄托高洁情怀或民族气节,且将水墨花卉竹木的艺术性推进了一大步。  相似文献   

20.
中国艺术意境创造中对“道”的认同是通过一种“圆而神”的悟觉思维实现的。它与整个中国艺术意境创造中对“道”的认同是相同的,中国绘画艺术中也同样追求“圆”之美。从表层(“象”之审美层次)而言,是追求着一种外在形式与结构之“圆”或完整的“空间境象”,包括特定的物理空间之圆,而从深层而言,则是要达到“气”圆与“理”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