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确定位置(一)”是新世纪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方向与位置”的第1课时,这节课也是第八届全国新世纪小学数学课程与教材系列研讨会衢州会场周保芳老师和岑新尚老师所做的研究课。在网络研讨的时候,我和广大网友参与了周老师课例的研讨。对这节课的内容我有以下的想法和大家共享。  相似文献   

2.
集体研讨 三年级数学组决定以新世纪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体育中的数学--比赛场次"作为研讨课.开展年级教研活动.因为多数老师只将此内容作为知识点来教.而本节课属于"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所以很少看到成功的案例.数学组利用教研活动时间.在张老师说课之后.经过交流与研讨.达成以下意见.  相似文献   

3.
编者按:2008年暑假,在吉林省长春市,召开了第七届新世纪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研讨会,会议主题是"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会议最吸引人的就是18节现场研讨课,这些课从开始备课到最后定稿.  相似文献   

4.
胡钰 《教学与管理》2003,(10):75-75
九年义务教育教材五年制小学第七册69页的"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的变化"这节课是小数乘除计算的根据,是复名数与小数相互改写的基础.为了在这节课中把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与创新精神的培养有机地统一起来,我通过对教材进行再发现、再创造,探究出了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邹立明 《考试周刊》2012,(27):146-146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通钢一中教师邹立明,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高中物理必修第二册第七章第二节"功",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一、说教材"功"这一节在力学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相似文献   

6.
这节课是王昌胜老师在2007年3月"中美小学数学交流会"上作的一节研讨课.这节课与同台展示的其他课相比,进行得并不十分顺畅,其间甚至有些"磕绊",但这节课成了参会中美研究人员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7.
一、吃透课标,研读教材 2006年6月,安徽省历史教研员徐贵亮老师让我开设一节教学研讨课,时间定在7月1日,课题指定为人教版选修6第七单元第2课“清新典雅的皖南古村落”。对这个课题,我的第一反应是:“这是历史课吗?是不是更像地理课、旅游课?”因为当时安徽尚未进入新课改。3天后我才拿到教材,又是一愣!整整8页,按常理来讲至少是两节课的分量,而徐贵亮老师要求我一节课必须上完,如果按照传统教学方法来处理,根本不切实际.怎么办?  相似文献   

8.
前不久,我参加了新课标解析与教学指导专题研究会,在会上我有幸听到特级教师朱德江的"小数点搬家"一课,深受启发,觉得这是诠释和践行《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一节值得借鉴的好课. "小数点搬家"是北师大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小数乘法"中的学习内容,其核心内容是"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上课伊始,朱老师利用讲述"小数点搬家"的故事,创设情境之后组织学生交流:"什么发生了变化?"重点让学生体会"小数点位置的移动使小数的大小发生了变化",为探索规律提供了认知起点.接下来引导学生"探索‘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这是本节课的主体,朱老师以"0.01→0.1"为例,引导学生探索、发现小数点移动一位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相似文献   

9.
问题背景:这学期我校地理教研组,抽出三名教师周周上"研讨课",其他教师进行观课活动,我便是其中一位每周都上一节"研讨课"的老师。要完成一节研讨课一般有如下模式:先个人备  相似文献   

10.
在我校的一次校本教研活动中,我们结合"数学·生活"这一主题研讨了"确定位置"(新世纪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一课,以下是课例片断和我的个人思考.……  相似文献   

11.
<正>听一堂好课,如饮美酒,唇齿留香,回味无穷。听了王珺老师的《京剧大师——梅兰芳》这一课,真使我醉在其中,美在其中,醉在于课堂的生动精彩,美在于课堂的艺术感染力。王珺老师这节课之所以成功,我认为归功于王老师课前的精心准备、对教材的熟练把握和对新课标"用教材教"的深刻理解。从这节课堂中我能感到王珺老师对教材中教学资源的深度把握和理解,就王珺老师《京剧大师——梅兰芳》这节课我有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2.
教学内容:苏教版教材六年级下册第38、39页. 教学过程: 1.认识"放大"和"缩小". 师:(出示图1)这节课,我先请大家看一张贲老师的照片.  相似文献   

13.
<正>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4.1多边形(1).这是浙教版数学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四章"平行四边形"的第1节"多边形"的第1课时.我把这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成以下五个环节:1关于四边形概念的类比学习;2关于"四边形内、外角度数和"结论的探究学习;3关于四边形内角和定理的运用学习;4运用四边形内角和定理、外角和推论解  相似文献   

14.
姚(四川省特级教师,以下简称"姚"):各位老师好!我是成师附小的教师姚嗣芳.刚才我们学校的邵老师上了一节课供大家研讨.接下来我们两位将结合本次大会的研讨主题就这节课谈谈我们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三年前,在一次研讨活动中,我校的一位教师作了研讨课"认识图形"(北师大版教材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这节课无论是教学设计还是教学组织都受到了大家的好评,而且大家认为,这节课较好地解决了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合作学习"这个一直困惑教师们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我听了一节数学随堂课--"相遇"(新世纪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56页).课上.我认真观察、仔细倾听了学生解决"相遇"的过程和教师的引导过程.现将我的所见、所思、所为与同行们一起分享.  相似文献   

17.
教学内容 新世纪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课题是"分数的再认识",我首先考虑的是在本节课上让学生对分数有哪些新的认识,据此.确定本节课的目标.设计教学环节.1.谈话导人,回顾分数的意义,为新课的学习做好准备.2.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相似文献   

18.
教学内容:新世纪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对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乘法"的整理与复习.主要是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有关0的乘法计算、连乘运算等.  相似文献   

19.
张艳 《考试周刊》2010,(53):85-86
一、背景介绍 本节教材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86-87页的内容.选用这节课的原因是因为过去我曾选用这节课作为教学公开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当时的授课方式为普通的启发式教学.本堂课是由教研室安排我去外校上的一堂优质课,所采用的上课方式是研讨式.由于考虑到许多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密铺的知识,我希望通过这节课的教学能激发学生对密铺知识的兴趣并获得教学的真实感,因而课前未安排学生进行预习,我也未与学生见面.  相似文献   

20.
<正>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对深入理解教材和浅出教学就有所体会,所以,借助学校组织的课题研究研讨课和展示课这两次教研活动,将我的体会展示给老师,让老师们也议一议、评一评我的理解。这两次研讨活动我都确立了行程问题当中的《相遇问题》作为研讨课,进行展示。通过这两次的教研经历,让我深深感受到,深入和浅出在教学中的真正含义。【试教后的困惑:"钻"进去,丰富教材】《相遇问题》是青岛版教材(六三学制)四年级上册的教学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