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王尔德在《作为艺术家的批评家》一文中反驳了批评依附于创作的观点,提出批评具有独立性与创造性,从而消解了批评与创作的界限。哈特曼的解构主义批评理论也赋予了批评以独立的地位,并认为文学批评正在越过界限成为文学。本文将借助哈特曼的解构主义批评,对王尔德的批评思想做后现代视角下的再审视。  相似文献   

2.
解构主义是西方整个后结构主义思潮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应用于文学领域的解构批评是一种具有颠覆性和破坏性的阅读理论和实践,它质疑并挑战了语言系统中所谓的确定文本边界、整体结构与终极意义的功能.本文以美国耶鲁四人帮对解构主义的文学批评的“误读”为切入点,重点从哲学思考方法、思维换型路径、文学研究方法三个纬度对解构主义文学批评进行“解构”.  相似文献   

3.
解构主义是西方整个后结构主义思潮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应用于文学领域的解构批评是一种具有颠覆性和破坏性的阅读理论和实践,它质疑并挑战了语言系统中所谓的确定文本边界、整体结构与终极意义的功能.本文以美国耶鲁四人帮对解构主义的文学批评的“误读”为切入点,重点从哲学思考方法、思维换型路径、文学研究方法三个纬度对解构主义文学批评进行“解构”.  相似文献   

4.
克劳德·香农提出的信息论与解构主义文论对文本信息的关注有所共鸣。在N·凯瑟琳·海耶斯提出的"信息视角"的研究范式下,香农和魏佛在信息论中提出"噪音"理论与法国哲学家罗兰·巴特、米歇尔·塞尔的文本"噪音"的理论形成关联。该视角试图跳出传统研究"科学与文学"关系的纵向模式,采用"文化同构性"的横向理解方式,揭示信息论和解构主义文学批评从不同角度对"混沌和秩序"这一时代话语的回应,发掘信息理论现在的人文内涵以及解构主义批评对信息论的反思和推进。  相似文献   

5.
“可读性”表示的是一个关系范畴,它揭示的是文本和读者的关系。“可读性”是文学人学本质的基本要求,是文学传播的首要质素,价值哲学为“可读性”作为批评标准提供了哲理依据。研究当代文学可读性的生成,具有多方面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21世纪初,解构主义经由国内文学、哲学以及艺术领域研究逐步进入语文教育视野。作为上世纪90年代的著名学派,教育界对解构主义的理解始终不够深入,简单地将解构主义视为对文本阅读活动的开放,而事实上“解构”是一种解读与创构的思维形式,它是理性的不是理论的,是思辨的不是机械的,解构主义阅读具备语言、时空、功能、价值等多维度文本内涵。  相似文献   

7.
解构主义误读理论与当代西方文论关系密切,其批判性和开放性为反中心、关注边缘的女性主义、新历史主义和后殖民主义文学批评提供了阅读的、修辞学的、边缘研究的理论资源。女性主义批评实质是对传统男性中心的文学和文学批评的"误读"。新历史主义以文本论对抗真实论、以修辞论反对模仿说、以解构论反对客观论、以新历史代替旧历史,都有解构主义修辞性误读理论的痕迹。同时,解构主义误读理论中的"他者"观念对后殖民主义文论也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借助社会学理论来研究文学引起了文学理论界的广泛关注,由此延伸出的发展空间巨大,先后出现了文学社会学、文本社会学、文艺社会学、文化诗学等理论。从界面研究的角度分析文学与社会学的关系是一个崭新的理论视角;其着重阐释文本社会学视界融合的特质并梳理文学如何借用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来进行文学批评研究。文本社会学在研究社会环境与文学作品的关系时,尝试将"社会批评"与"文本分析"结合起来,以作品的语言结构为重心,同时利用社会学批评、精神分析批评和结构主义批评等理论资源,完成文学的跨学科的研究既界面研究。文本社会学整合各种批评理论的界面研究的批评范式是一种跨学科的辩证思维模式,为文学批评最终实现界面融合和辩证发展提供了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文学地理学批评,又称"地理批评",是一种运用文学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以文本分析为主,同时兼顾文本创作与传播的地理环境的文学批评实践。文学地理学批评与生态批评、环境批评和后现代主义的空间批评有联系,也有区别。文学地理学批评应遵循"以文本分析为重点""以人为主体""时空结合""有限还原"和"环境干预"等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0.
新历史主义批评以一种新的主观历史观取代了旧历史主义的客观历史观,将历史置于可以进行主观阐释的地位,主张文学批评应在文化的背景下实现历史与文学、文化与文学的"双向度"的重塑与对话,与后结构主义尤其与解构主义之间存在着一种特殊的关系。新历史主义批评的理论既有其长处,又表现出了明显的不足。  相似文献   

11.
曹丕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位以文论家的主体意识和自觉精神开展文学批评的文论家,他的文学批评思想主要集中在“品评才性”上,也就是对作家作品的批评上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文人”论,也就是作家论。曹丕的“文人”论受儒家和道家及汉魏时期“才性”论与人物品鉴的影响,着重对“文人”的“才性”进行品评。其二是“文气”论。曹丕的“文气”论直接受到儒家和道家关于“气”的思想影响,注重探讨作家作品的生命内涵与生命特质,具体而深入地解释了“气”在文学创作及文学作品生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沈从文的文学批评在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是一个独特的存在。沈从文有意识地实践着各种文体形式,尤其在语言风格上表现出独创性。在其作品论中,大量色彩鲜明的文学词语以及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使用,使文本呈现出不同于一般文学批评文本的面貌,形成沈从文独特的语体风格。另一方面,沈从文对现代作家的作品进行了文体层面的评价,表现出对文体方面的高度重视。批评的文体和文体的批评可以说是沈从文文学批评有关文体特征的两个相辅相成的侧面,两者从同一个出发点分别指向主体和客体,构成了沈从文文学批评的鲜明特征。  相似文献   

13.
女性主义文艺批评是运用女性批评理论来解释和解剖文学作品的一种批评。换句话来说,它是用以女性意识为中心,来解释文学现象和文化现象的批评模式。女性主义批评家重视自身拥有的思维习惯和责任,体现了女性主文艺义批评的创造性及其在理论上的一马当先。西方文论对女性主义文艺批评的发展起到重大影响。女性主义文艺批评始终跟随者女性主义运动及其而发生的女性主义文学。本文简要论述女性主义文艺批评及其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14.
雷纳.韦勒克是当代享誉国际的文学批评大师。他是"新批评派"(指英、美"新批评")成员,但与该学派的其他批评家相比,韦氏的文学批评特别是后期批评实践中较少囿于一家之见,而能以辩证、严谨的科学态度分析问题。他的批评著述,往往既含有文学理论,又概括批评史,还有对于批评的批评。韦氏科学的批评理念和方法对于我们今日的文学批评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当代的文学研究中,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可谓异军突起,为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解读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者的眼里看来,在中外文学中,女性作为一个具有审美主体性的生存个体,却被塑造成主体属性缺失的“天使”或“妖妇”,这是男权话语对女性实施客体化、物化的一种叙事策略。本文正是立足于这一学术视角,试图对简爱形象作一梳理和辨析,在充分论证简爱既不是“天使”也非“妖妇”的基础上,为简爱是“人”的形象之还原作一定位。  相似文献   

16.
在当代的文学研究中,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可谓异军突起,为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解读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者的眼里看来,在中外文学中,女性作为一个具有审美主体性的生存个体,却被塑造成主体属性缺失的“天使”或“妖妇”,这是男权话语对女性实施客体化、物化的一种叙事策略。本文正是立足于这一学术视角,试图对简爱形象作一梳理和辨析,在充分论证简爱既不是“天使”也非“妖妇”的基础上,为简爱是“人”的形象之还原作一定位。  相似文献   

17.
元结选编《箧中集》,以自身的文学思想及价值观念为择取范式与批评标准,充分体现了他的文学批评观。《箧中集》虽带有明显的复古倾向,但毕竟唱出了写实主义的先声。《箧中集》独特的选诗标准为后代的选家提供了一个选诗范例。  相似文献   

18.
将清代中后期围绕《红楼梦》进行的各类批评放在中国小说批评史上来看,它具有一种集大成的意义,尽管仍在古代文学批评的大范畴中,但还是产生了一些引人注目的新变化.由于思想理念、文化立场、审美趣味的不同,清人对《红楼梦》作品意蕴、文化艺术等方面的评述有其独到之处,与现代人的观点不尽相同,其中不乏精彩见解,这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一笔宝贵遗产和财富。  相似文献   

19.
论毛泽东的文学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毛泽东的批评理论和批评实践两方面探讨了毛泽东文学批评的主要特征和历史贡献。“为人民”的原则、鲜明的政治标准和推崇文艺斗争是毛泽东文学批评的核心观念。毛泽东的文学批评实践则是革命领袖的社会政治批评与诗人的审美鉴赏式品评的矛盾统一。对毛泽东文学批评的研究和阐释,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批评的需要,也是对世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张治国 《鄂州大学学报》2005,12(5):31-34,46
《十博士直击中国文坛》是一部振聋发聩的文学批评佳作。它以理性品格、批判精神对当下文坛症候的尖锐抨击,既是对“酷评”的否定,也是对“谀评”的反拨。“表扬化”倾向是当下文学批评的突出病象之一。其实质是放弃批判,反映出批评家执业水平的低下、人文精神的缺失、职业道德的沦落,必将导致真正文学批评的死亡。因而,对其作现象批判和根源探询,对挽救和振兴文学批评具有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