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闫坤  杨健 《新闻窗》2013,(2):66-67
《人民日报》2010年11月10日头版头条刊登了《江苏给力“文化强省”》一文,网络热词“给力”一词竟然上了《人民日报》,而且是头版头条,此举被普遍认为是网络语言被官方承认、“转正”的标志。本文试从传播学的角度,对网络热词的传播动力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  相似文献   

2.
2010年11月10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发表了赵京安的文章《江苏给力“文化强省”》,一时引起评论热潮,使原本就十分火的网络词汇“给力”再高一浪。这一现象说明,网络词汇已日渐从网络上走下来,渗进了纸质媒体的新闻标题制作中。  相似文献   

3.
2010年11月10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标题为《江苏给力"文化强省"》,网络热词"给力"登上《人民日报》头版头条,立刻引发社会各界如潮热议,有欣喜者,有困惑者,有担心者,这显示出社会各界对媒体语言的关注。  相似文献   

4.
冯雪冬 《新闻爱好者》2011,(13):114-115
2010年11月10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江苏给力"文化强省"》这一标题中的"给力"引起了网民的强烈关注,网友用各种亲密的语言给予《人民日报》极大的肯定,如"《人民日报》很给力"、"《人民日报》微笑了"等在网络  相似文献   

5.
王涛 《声屏世界》2011,(1):68-68
11月10日的《人民日报》令人眼前一亮,头版头条的新闻是《江苏给力“文化强省”》。如此“潮”的标题被细心的网友发现并截图发布在微博上后,引发了强力的围观.网友们纷纷大呼“标题很给力”。  相似文献   

6.
"给力"或许是刚刚过去的一年中最炙手可热的新词,其蹿红的速度和力度都高居2010年网上十大热词的榜首。去年11月10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以《江苏给力"文化强省"》为标题,以"改革攻坚迸发动力政策创新激发活力厚积薄发释放能力"为引题,介绍了江苏从"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的华丽转变。作为党中央喉舌的人民日报,在显要位置引用网络热词,无疑为"给力"一词的传播和普及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中国档案报今年1月3日一版的《新年献词》也  相似文献   

7.
2010年11月10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江苏给力文化强省》标题一出,引起不小震动。姑且不论《人民日报》之给力与网络热词之给力究竟是否同宗同义,党报标题中一个略微有些非主流意味的词汇,就能在全社会引起如此热议,现象本身颇耐人寻味。它至少说明两点:党报在读者心目中的传统印象是严肃、刻板的,和生动鲜活的语言距离甚远;广大民众十分关注党报的语言表达方式是否能与时代最新的律动合拍。  相似文献   

8.
吴晓鹏 《新闻战线》2012,(2):102-103
2010年11月10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发表了《江苏给力"文化强省"》,一时引起评论热潮,使原本就十分火的网络词汇"给力"再高一浪。这一现象说明,网络词汇已日渐从网络上走下来,渗进了纸质媒体的新闻标题制作中。如何制作精彩标题,笔者总结了如下几点经验:  相似文献   

9.
市场报头版头条“好戏连台”今年以来,市场很的头版头条出现了一批质量较高的报道,被读者誉为“好戏连台”。自从社会反映强烈的菜价追踪报道之后,该报头版头条又有10多篇引人注目的报道:《换季时节看服装》《“大众菜卖大众价”成交兴隆》《春耕时节听农声》《农村...  相似文献   

10.
《人民日报》“给力”语用的失当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杰霞 《今传媒》2011,(8):54-55
2010年11月10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中使用网络热词"给力"作为新闻标题,一时间社会上议论纷纷,大唱赞歌者有之,质疑反对者亦有之,俨然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媒介事件"。时至今年,此事虽已告一段落,但对其进行事后的理论分析仍然是有必要的。笔者将结合《人民日报》特殊的中央机关报性质,以及网络语言的特性,从媒介语言使用的角度,分析"给力"语用的失当性。  相似文献   

11.
陈澄 《视听界》2013,(2):117-117
2010年11月10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新闻的标题为《江苏给力“文化强省”》。这在当时引起了关注,这是党中央机关报的新闻标题,第一次出现民间流行语。随着网络媒介,尤其是微博用户不断增多,将流行语运用在新闻中已普遍存在。流行语在新闻中的运用是一种表达方式的创新,但也隐藏着一些不可回避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2010年11月10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报道了江苏省建设文化强省的成就,标题用了一个网络词汇给力,引起媒体热议。在媒介融合的时代,热词的互通无疑能使报纸更有亲和力。于是想到史学界探讨社会转型的一个词汇文化力。  相似文献   

13.
吴丹 《新闻世界》2011,(5):115-117
随着"给力"一词登上《人民日报》的头版头条,网络热词便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席卷全国各大媒体。"我爸是李刚"也成为继"躲猫猫"、"欺实马"之后又一个年度网络热词。作为一种兴起的文化现象,每一个网络热词的背后都有着庞大的网民基础,他们通过对抗性解码和创造性编码,将官方话语解构,形成自己的话语,并集结成强大的网络舆论,进而对社会公共事件产生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4.
随着电脑和网络的普及,人们越来越多地通过网络关注现实,在网上表达对社会事件、社会现象的意见看法。网络交际过程中。网民运用聪明才智和丰富想象,创造出大量便于网上交流使用、得到广大受众认可的词汇。称为网络词汇。2010年11月10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江苏给力“文化强省”》标题中使用“给力”一词,可以看做是网络词汇被主流媒体认可的标志。此后。各种网络词汇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上。  相似文献   

15.
当了多年记者之后,一般的见报心理渐渐变得淡薄了,代之而起的是热衷于写出一些有影响有深度的新闻来。换句话说,叫“头条癖”。因为上头条的新闻,总是最重要、覆盖面最大的新闻。现在,报界同仁中提出一个崭新的新闻理论命题:头条学。这“头条学”确有探讨的必要。这时,我结合自己的采写实践,谈点这方面的体会。什么稿子可以上头版头条?上头条的稿子标准是什么?不同档次、不同种类的报纸,尽管会有不同的侧重,但是,各类报纸选择头版头条新闻的基本标准是共同的。这就是:一、内容宏观。不论是《人民日报》或是《中国青年报》,它们选择头版头条新闻,尽管前者是从全国、全党的角度出发,后者是从全国青年、全国共青团的角度出发,但都必须选择内容宏观,覆盖面大的新闻,这一点是共  相似文献   

16.
阎思宇 《新闻传播》2010,(6):118-118,125
从“于丹现象”到电影《孔子》,孔子这位“圣人”慢慢走下圣殿。先是用其“思想”.接着用其“本身”.去接触“大众”所得以生存的“世俗社会”在这一层层的去神圣化的过程中,靠着“神圣”支撑的场域在变化,大众文化得以在场域的变化中一次次形成.并在其与之抗争的力量面前角逐着文化资本.获取着反抗的快感.本文试图描述并分析这一场域埘变化的原因.和在这一场域边和的过程中形成的大众文化.  相似文献   

17.
毋忘大众引导市场市场报编辑部近一时期,人民日报社市场报关于“大众消费”的系列报道,引起了新闻界的广泛关注。6月27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转载《商场,大众化经营是主流》的述评,并配发编者按。文章发表后,读者纷纷称赞该文“说出了老百姓的心里话”,中宣部部长...  相似文献   

18.
张显峰 《青年记者》2016,(16):17-18
近段时间审看大样,被“xx呼唤工匠精神”这样的标题折磨得够呛,有时候只好眼睛一闭放行了事. 但闭上眼睛思量:工匠精神好是好,然而一窝蜂都往里装,干什么的都不问青红皂白要发扬工匠精神,恐怕不是好现象.特别是媒体编辑,惰于深思,盲目跟风,容易放大浮躁之风.当然,不独工匠精神,“给力”上了《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后,各大媒体、各行各业各地都开始“给力”了;我们的经济进入新常态时,媒体上又是纷飞的各式“新常态”……  相似文献   

19.
最近,从中央到地方的个别报纸,在报道中将我国与香港合资的企业称为“中港”或“中外”合资企业。如:《人民日报》1992年5月21日一版,在《新闻简报》专栏内刊登的一则简讯,其标题是“中港合资组建一级房地产公司”。《山西日报》1992年5月7日,以头版头条位置报道山西太原橡胶厂与香港中策投资有限公司合资兴办双喜轮胎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其主标题是:“中外合资双喜轮胎工业股份有限  相似文献   

20.
人民日报的头版头条新闻,引人瞩目。为人民日报提供可上头条的新闻,是记者的首选任务;为写头条寻找新闻事实,是记者的基本功。人民日报驻山西站记者安洋采写的《山西着力把原煤转化为洁净燃料》,作为《十五开篇》专栏的第一篇,刊于4月8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得到专家、读者的好评,再次印证了这个判断。 4月9日,在人民日报编前会上,通报了一位新闻学专家的评报意见,说8日的报纸把《十五开篇》专栏放在头条位置,“开栏的话”放在醒目位置,“是十分必要的安排”,“山西这条新闻,在今天是独家的。这种寓中央的总方针、总政策于独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