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占琦 《青年记者》2020,(11):12-13
社交需求是人类的基本需求,网络社交时代,沟通从“线下”转至“线上”,人们大部分交流依靠网络进行,以互联网为中介的网络社交成为日常传播信息、交流情感的重要渠道.网络社交不同于现实社交,开放多元的网络空间使个体屏蔽真实身份、社会地位、经济状况、文化水平等诸多束缚,重塑自我“人设”,重构网络身份.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系统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子系统组成,本我是原始我,超我是道德我,自我是调节本我和超我的中介.网络社交中超我脱缰,本我外释,自我重构,网络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差异,形成了虚拟人格.  相似文献   

2.
人格结构层次理论是弗洛伊德以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层次构建的一种人格动力学模型,依据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层次理论对我国图书馆人力资源建设进行分析。本论文重点阐述了图书馆人力资源建设在这三方面的运用。  相似文献   

3.
郭晓静 《大观周刊》2012,(44):108-109
在看到《黑天鹅》这部影片之前,我一直沉浸在自己天不怕地不怕的幼稚幻想中。所以一如人们惊慌于弗洛伊德对人类无法完全成为自己心灵的主人的宣告,我在恐惧中开始认识“我”。于我而言,“我”的可怕在于“我”与痛苦的形影不离。痛苦的来源有静有动。静的是与生俱来的“一仆三主”格局,“三主”自我、本我、超我的层次不一立场不一,谁都不会被完全释放,谁也不会被完全压抑,就在某种程度上将挣扎烙人人心,任何一种平衡的状态本身就是痛苦的。好在正像大气压始终存在而人却并不感到吃力,这种本源的痛苦,不少时候都会被忽视。  相似文献   

4.
本刊讯(通讯员贾立刚)东方出版社新近推出的《看罢西游不成精》一书,该书以独特的视角将《西游记》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通俗化、实用化、简洁化、幽默化,从社会生活和人性层面对《西游记》进行新颖解读,其中很多独特的观点是第一次提出。唐僧师徒一行代表了四大皆空,唐僧的法力正体现  相似文献   

5.
“你挑着担,我牵着马,迎来日出送走晚霞……”一曲悦耳的歌声,把观众带上了唐僧师徒四人取经的西游之路。呈现在你面前的是:神妙莫测的仙镜、出神入化的人物造型、多姿多彩的服饰、五光十色的烟雾,当你流连于天上人间神奇瑰丽之时,可曾想到:画面一秒钟,画外付千辛。  相似文献   

6.
申月 《图书馆论坛》1999,(5):92-94,32
本文论述了作者20 年来在图书馆的工作中, 以“四要素”学说的论点, 从书、人、馆舍、管理四个方面开展工作的体会  相似文献   

7.
杜立  孙建  吴芳 《大观周刊》2011,(30):249-249
《浮士德》是歌德倾其毕生精力完成的一部史诗性巨著。把全书连成一体的主线是主人公浮士德的精神性格的发展以及他不满现实、不断追求理想的过程。“浮士德精神”包括肯定人生的积极意义,以实际行动投身实践的创造精神:敢于否定一切丑恶事物与错误思想的否定精神;追求理想生活的自强不息的战斗精神等。浮士德式的人在个体上是一个“我”.但在精神上却是渴求“小我”与全人类的“大我”相融合代表整个人类的奋斗史。本文越过这部作品诞生的时代来解读“浮士德精神”.以现代人的目光汲取“浮士德精神”的养料  相似文献   

8.
我们的身体不仅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人的精神可分为三个层次,精神的第一个层次藏在人的大脑里,被称为意识,人们常常用它来思考物质和精神的需求;精神的第二个层次藏在人心里,在这个层面上,人们常常会产生宁静、忧虑和恐惧等情绪。精神的第三个层次藏在人的肝里,中医称为魂,《黄帝内经》说“心藏神、肝藏魂”。  相似文献   

9.
罗西  昕彤 《出版参考》2007,(7):14-14
有个男人问几个女人:“让你从《西游记》的师徒四人中选一个做老公.你选择谁?”  相似文献   

10.
高海波 《新闻前哨》2010,(11):46-49
传播学奠基人拉斯韦尔在其宣传研究过程中提出.宣传通过主导符号产生传播效果;如果在人的自我结构中的本我、自我或超我层次上发生共鸣,就能有效地改变人们的态度:对某个群体进行污名化是社会传播中的常见现象;宣传活动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公众注意力管理。他的这些宣传技巧理论至今仍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1.
张莉莉 《青年记者》2016,(23):48-49
吴承恩编著的《西游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长篇神魔小说,主要描写了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僧三人保护唐僧西天取经,沿途一路经历坎坷,降妖伏魔,最终渡过八十一难,到达西天,取得真经的故事.书中虽以神话、宗教为题材,描写各种妖魔鬼怪,但从人际传播的角度看,面对不同的人所展现的人际传播特征是孙悟空在保护唐僧取经的过程中遭遇坎坷和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大体上,他的人际传播的动机体现了三个方面:一是因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人际交流,如陌生人之间的交流;二是由于社会协作而参与的人际交流,如上下级的沟通;三是自我认知与相互认知.①而他在取经过程中传达的传播理念、原则与技巧给现代人际交往提供了积极的借鉴.  相似文献   

12.
姜瑶 《采.写.编》2017,(2):157-157
本文采用精神分析批评理论来分析《乘风破浪》这部电影。用弗洛伊德关于梦的理论和本我、自我到超我的两个理论来分析导演创作动机以及人物角色自我成长过程。主演通过穿越这种近于做梦的方式,回到了父亲的年轻时代,实现了自己与父亲的和解,也实现了本我到超我的自我成长。  相似文献   

13.
栾轶玫 《今传媒》2008,(6):45-47
一、低俗的定义与由来 什么叫低俗,汉语词典给出定义是"低级且庸俗,与高雅相对".在对低俗之风研究之前首要的是从元定义出发.区分低俗、通俗与高雅区别.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论,人格结构分为"本我、自我与超我"(参见<自我与本我>).本我(id)包含要求得到眼前满足的一切本能的驱动力,它的指向是"快乐原则",一味追求满足.自我(ego)处于本我和超我之间,代表理性和机智,它的指向是"现实原则".超我(superego)代表良心、社会准则和自我理想,是人格的高层领导,它的指向是"至善原则",指导自我,限制本我.  相似文献   

14.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年~1939年)是奥地利著名的医生和心理学家,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它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它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它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察觉。  相似文献   

15.
《你是一座桥》(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是一本优秀的报告文学集,许多人含着眼泪读完了这本反映现实生活的纪实作品。作者通过深入采访,跟踪吴天祥的生活和工作,了解到一个个非常感人的故事,写出了一个活生生的当代人民公仆、新时期共产党员的完美形象,弘扬了一种无私无畏、可钦可敬的吴天祥精神。什么是“吴天祥精神”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 1.“吴天祥精神”是对当前两个文明“失衡”现象起制衡作用的巨大力量,它是社会精神主流的代表。改革开放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与巨变,同时社会不小的层面产生过精神迷失,拜金主义、物欲主义、个人主义一时泛滥。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吴天祥起而与这种物欲横流相抗衡,向千千万万人昭示,还有  相似文献   

16.
张文胜 《出版参考》2017,(10):40-41
本文论述了我国传统教育制度——“师徒制”在编辑职业中传承“工匠精神”发挥的重要纽带作用;总结了新中国编辑职业中“师徒制”的发展和现状;分析了目前编辑工作“师徒制”中存在的“不愿跟”与“不愿带”的问题;最后,给出了完善编辑工作“师徒制”的方法,提出了在“师徒制”中传承“工匠精神”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所见有同一位作者在十五年时间(1985.7—1999.12)内出了四本同类的书:《科学思想史》、《东方的智慧──东方自然观与科学的发展》(此书第一署名人)、《科学认识思想史》(同上)、《人与机器──高科技的本质与人文精神的复兴》。在第四本的作者简介中称前三本为该作者的“主要著作”,第四本从署名(独自)、篇幅(与前约略相等)、基金级别(不低于其前)等方面看,无疑亦是“主要”甚或是更“主要”的著作。但是,在所有四本书中,人们却可以发现累累硬伤,现各举数例。 (1)“有人对‘动,域徙也’提出了不同解释…  相似文献   

18.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理论从人本体来研究人格、精神状态等,在弗洛伊德的心理动力论中,意识所分为的三部分,即本我,自我,超我构成了人的完整的人格.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可以从他们之间的联系中得到合理的解释.电影《小丑》中刻画的自私、自利、暴力的人物群像以及构建具有众多社会矛盾的美国社会是当代美国现实社会的缩影.影片主人公亚瑟在这种病态的社会影响下,人格呈现出了阶段性的变化.潜意识与人格密切相关,亚瑟内在的小丑意识引诱着其本我的释放,引导着其自我的建构,最终致使其超我消亡.  相似文献   

19.
书海撷采     
“要认识你自己,不要以为上帝了解就够了;正是人才是人类进行研究的适当题材。”这是英国诗人蒲伯的诗句。当然,上帝是不存在的,只有从现实的人的世界来研究,才能认识人。而且,只有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来研究现实社会的人,才能正确认识人的存在、人的本质(人性)、人的个性以及人道主义、异化等问题。《论马克思关于人的学说》这本书便是专门论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学说的基本观点,介绍马克思主义在这方面的方法论原则的理论性著作。读了这本书,将有助于读者澄清国内学术界  相似文献   

20.
读书     
孙悟空的形象在中国妇孺皆知。我女儿四岁,看见我手里有一本《悟空传》——她认得这三个字,就缠上我,非要我讲给她听,我忙不迭地摇头说还是算了吧。我妈在一边把书拿走看了没两页,也笑着把书还给我说,他们全疯了,纯粹四条恶棍,唐僧还得伺候仨徒弟。 这样的孙悟空当然离经叛道——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