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脑脑大开发     
《好同学》2004,(6)
小P与阿Q 有人把两大袋污染性极大的垃圾扔到了河里。据小P说,这是阿Q干的,小P说:“刚才我乘小艇全力以赴划向小桥。我亲眼看见阿Q背着两个大袋,抛到河里。”小P和阿Q一向不睦,阿Q说这是小P在诬陷他。究竟是不是阿Q干了这件不道德的事呢?二人找到足智多谋的神童马良.请他判断是非。马良听后,指着小P说:“你为什么要害阿Q呢?”小P一听,满脸通红。马良怎么判断是小P撒谎呢?  相似文献   

2.
小D是“小同”而不是“小董”;阿Q是有辫子的中国人,小D是剪了辫子的中国人;小D长大以后就是另一个阿Q。阿Q在中国是不会死的。这样的命名,不仅显示了作者的匠心独运。而且加深了作品的悲剧意义。  相似文献   

3.
高中语文第三册《阿Q正传》(节选)是鲁迅《阿Q正传》的第七章和第八章。节选中有这样一句,“第一个该死的是小D和赵大爷,还有秀才,还有假洋鬼子,……”在教学中,大部分教师都将“小D”读作“小Di”。其实不然。《阿Q正传》第一次出现“小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三个方面来论述了阿Q是弱者中的强者:一是阿Q身上所带有的阿Q主义(即精神胜利法),而这种阿Q主义是弱者在暂时不能打倒强大的对手时用以保持心理平衡以便生存下去的精神支柱;二是在未庄社会里,阿Q首先觉醒,敢于向吴妈求爱;三是阿Q是未庄社会里首先向往革命并在行动上积极去寻找革命党的贫苦农民。阿Q比鲁迅笔下的其他贫苦农民如小D、吴妈、王胡、闰土、七斤、祥林嫂都先进。  相似文献   

5.
鲁迅的《阿Q正传》里有一段描述阿Q和小D的“龙虎斗”;阿Q与小D各自揪住对方的辫子,“四只手拔着两颗头,都弯了腰,在钱家粉墙上映出一个蓝色的虹形,至于半点钟之久了。‘好了,好了!’看的人们说,大约是解劝的,‘好,好!’看的人们说,不知道是解劝,是颂扬,还是煽动。”  相似文献   

6.
刘有斌 《现代语文》2006,(4):101-101
在《阿Q正传》第八章里有这样一段文字:“‘赵……赵家遭抢了!’小D气喘吁吁的说。阿Q的心怦怦的跳了。小D说了便走;阿Q却逃而又停的两三回。但他究竟是做过这路生意的人,格外胆大,于是蹩出路角,仔细的听,似乎有些嚷嚷,又仔细的看,似乎许多白盔白甲的人,络绎的将箱子抬出了,器具抬出了,秀才娘子的宁式床也抬出了,但是不分明,他还想上前,两只脚却没有动。”上段文字中两次出现了“似乎”一词,我在上课时就两个“似乎”提出了这样的问题:“阿Q听到‘似乎’有些嚷嚷,看到‘似乎许多白盔白甲的人’,那么阿Q究竟有没有听见‘嚷嚷’,有没有看见…  相似文献   

7.
阿Q突然做了个梦:来了一阵白盔白甲的少年党,都拿着电脑电话线,走过土谷祠,叫道:“阿Q,同去同去!”阿Q便一同去建网站……于是阿Q便醒了,忽然有点烦躁,不知是否天气热了的缘故。听说王胡、小D都跟了假洋鬼子,开了个什么网站。假洋鬼子现在叫做CEO,连王胡、小D的名片上也都印着副总裁,最近见了自己头抬得高高的。吓,什么东西!可自己现在手机、商务通、mp3,一个都没有,头上几块癞疮疤近来倒是愈发的红亮了。阿Q近来用度窘,大约略略有些不平。这网络引诱了这么多野男人,一定不是什么好东西!那些人一提网络,好像见了吴妈的大腿,就算挨竹杠也…  相似文献   

8.
小D是"小同"而不是"小董";阿Q是有辫子的中国人,小D是剪了辫子的中国人;小D长大以后就是另一个阿Q,阿Q在中国是不会死的。这样的命名,不仅显示了作者的匠心独运,而且加深了作品的悲剧意义。  相似文献   

9.
一、阿Q人物形象分析纵览全文,阿Q形象可以作三个层面两个阶段的分析。1.所谓三个层面,是指阿Q形象内涵的主要方面(1)阿Q是一个贫穷的流浪雇农。他上无片瓦,寄居土谷寺,下无寸地,只能靠打短工度日;他虽然也颇  相似文献   

10.
阿Q是鲁迅先生的名著<阿Q正传>中的主人公.阿Q有什么性格特征?目前我们所能看到的各种现代文学作品选读课本、现代文学史教材几乎都把它归结为精神胜利法.但是,当我们仔细去读作品时,就会发现,精神胜利法只是他性格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作为一个复杂的艺术形象,阿Q的性格具有多个侧面,是一个多侧面的复合体,除了有精神胜利法外,至少还应该包括"奴性"、 "无赖性"和"投机性"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本就骆冬青《重估阿Q》所得出的“阿Q精神”的价值重估命题,从三个层面阐述了这样一个观点:阿Q精神具有最大的典型性和普适性,就人类存在的荒诞性来说,我们都是阿Q;阿Q的个体精神活动,应该得到充分的尊重;任何改造阿Q精神的企图,都是荒唐的;任何将这种企图付诸实施的行为,都是荒谬的;如果以大规模的暴力手段,来强制实施对于另一个化或人群的精神改造,那将是一可怕的灾难,而这一灾难已经且正在发生。  相似文献   

12.
鲁迅的著名小说《阿Q正传》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有一天,阿Q喝了两碗黄酒,手舞足蹈地说自己是赵太爷本家,结果被赵太爷痛骂一顿,还挨了一记耳光。小说中的赵太爷,是一位势力者,在他看来,像阿Q这样的“浑小子”不会姓赵,也不配姓赵,根本不可能和自己是本家。未庄上的人都认为阿Q不一定姓赵。赵太爷为什么认为阿Q不配姓赵?村里的人根据什么认为阿Q不一定姓赵?要弄清这个问题,必须从中国“姓”的传统说起。在古代,“姓”是一种徽号。同一个姓,代表着一个血统的强大民族。从字形上分析,“姓”是“女”和“生”构成的合体字,它最初的意思是为某女…  相似文献   

13.
《阿Q正传》问世以来,在研究它的一系列课题中,研究者对阿Q是怎样—个人物、阿Q典型性格的问题及其作品的主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和主张,各家之说,不无一定的道理,本刊将其讨论的情况概括地介绍给读者,供大家研究时参考。一、关于阿Q的典型形象问题阿Q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典型呢?何其芳同志在一九五六年《论阿Q》一文中说过:分析阿Q“这—个”典型的“困难和矛盾主要在这里:阿Q是一个农民,但阿Q精神却是一种消极的可耻的现象。”历来对阿Q典型的不同观点的讨论,正是围绕着怎样看待这一矛盾而展开的。  相似文献   

14.
阿Q死后……     
“嚓”的一声,阿Q的人头落了地,尸体放在火葬场三天两夜都无人认领。但三天一过,教科文组织讨论把阿Q列为世界文化名人,这个消息立刻在未庄产生爆炸式效应。未庄政府立即召开三天三夜的会议,会上当即决定修建一座豪华大墓为阿Q安葬,并建一座博物馆,美其名曰“阿Q博物馆”。建博物馆的资金决定挪用教育资金。决定一传出,便遭到教师们的一致声讨,还动用了罢课这一狠招,但未庄政府不为所动,决定将其“决定”执行下去。然而,未庄政府还是比其他人稍微迟了一点。小D首先把阿Q头上的癞痢头皮取了下来。他把这些制成标本到处展览,并租借放大镜使…  相似文献   

15.
阿Q——歪传     
公元2000年1月1日,赵大爷成了未庄第一个买电脑的人,他也因此骤然大阔。四乡八里都来看稀奇。阿 Q 虽因“吴妈事件”被责罚永不能进赵府,但实在耐不住那分好奇,便和小 D、王胡同去。进得赵府,只见大院里摆了个大桌,上面一些大大小小的盒子和线。中间的大盒子表面有些花花绿绿的画。还有几个字,阿 Q 只认得是什么什么网。又见得假洋鬼子正与秀才咬耳朵,阿 Q 模模糊糊听到了“数字革命”几个字。“革命?又要革一轮了么?”阿 Q 有些不解。晚间喝完酒。又同别人乱吹诸如自己先前也有那电脑,只不过后来当了换酒之类的牛皮。阿 Q 照例踱回土谷祠。他独自躺在自己的小屋里,说不出的怒气一点点冒出来。  相似文献   

16.
赵白眼——一个不该忽视的小人《革命》一章的开头这样写到:“宣统三年九月十四日——即阿Q将搭连卖给赵白眼的这一天——三更四点,有一只大乌篷船到了赵府上的河埠头。”鲁迅先生用了这个妙趣横生的开头,以阿Q卖搭连给赵白眼这件事作为绍兴光复这样庄严事件的补充,意在说明人们对革命的冷漠,他们更关心的是身边的小事。但能作为革命事件的补充,也说明了阿Q卖搭连给赵白眼这件事在未庄有一定的影响,甚至是未庄的大事。这首先是因为两个人在未庄的地位都比较突出:此时阿Q刚从城里“长了见识”回来不久,又加上他手头有便宜的货,所以他的一举…  相似文献   

17.
阿Q并不落后     
阿Q是“一个落后的不觉悟的农民”,此说似乎早成定论。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中《阿Q正传(节选)》的注释和思考题中,也持此说。但此说是否正确?值得重新研究。 所谓“落后”,在这里是一个思想政治概念。判断一个人(或一个文学形象)是否落后?只能根据此人的思想倾向和政治态度在他所处的那个历史时期中的表现。那么,在我国辛亥革命时期,阿Q的思想政治表现是怎样的呢?《阿Q正传》的原文是这样描述的:  相似文献   

18.
鲁迅的小说《阿 Q 正传》(高中语文第五册)中有这样一句话:“宣统三年九月十四日——即阿 Q 将搭连卖给赵白眼的这一天——三更四点,有一只大乌篷船到了赵府上的河埠头。”其中的“三更四点”确指何时?谈点个人意见。“更”和“点”都是古代的计时单位。五更中每更包括两个小时,  相似文献   

19.
很多同志认为阿Q这一艺术形象的美学属性是“悲喜剧”的,他的整体性格中存在着悲剧性和喜剧性两种不同的性格因素。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是阿Q性格中两种不同的性格因素,究竟是怎样构成的,两种美学属性相反的性格因素又是如何统一于阿Q这一完整的艺术形象之中的。本文主要就阿Q喜剧性格因素的构成和它同阿Q性格中悲剧因素的关系进行探讨。 一、阿Q喜剧性格因素的构成 一般来说,喜剧的对象是丑,它把“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作为一个喜剧人物,身上总要有几处“癞疮疤”,性格中必定有某种缺陷,阿Q充分具备了这个条件。他有十分明显的弱点,他自轻自贱、软弱卑怯、愚昧麻木,这些都是毫无  相似文献   

20.
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塑造了阿Q这一民族劣根性的典型形象,并通过阿Q的悲剧性命运和遭际,揭示当时的社会、人文环境对阿Q悲剧性格形成的致因作用,揭示了阿Q是怎样一步步被剥夺精神尊严和肉体生命。阿Q是没有个性意识的,周围的群众也是无个性意识的。作品通过民众的个性泯灭,揭示在现代中国思想启蒙的艰巨性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