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周广平 《教学月刊》2010,(12):38-39
语言文本是一个多重含义的话语结构,其本身蕴涵的内容是多重而丰富的。语言文本结构的多义性,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作为进入语文教材的选文,即使是同一篇语言文本也会因为不同版本的教材的选文体系或单元设置而出现教学目的的差别;二是语言文本自身所具有的结构特征,这种结构特征制约了它作为教学文本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解读文本是老师们在课前必须要做好的一件事,也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之一。文本解读好了,课就成功了一半。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引导让孩子与文本进行有效的对话,推动学生与文本有效融合,成为文本的“知音”呢?下面我以苏教版国标本第十一册第六单元课文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实践体会。第六单元的的主题是“名人风采”,课文有《给家乡孩子的信》、《钱学森》、《詹天佑》和《鞋匠的儿子》。因为这个单元相对来说,离学生有点远。如何让孩子与文本进行有效的对话,推动学生与文本有效融合,成为文本的“知音”呢?我是这样尝试的。  相似文献   

3.
在人教统编版第一册诗歌单元或人教课标版第一册阅读鉴赏第一、二单元教学之后对学生进行妙用素材的指导,运用语言彰显文本素材和生活素材的魅力。  相似文献   

4.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当侧重于文本内容还是形式?对这一问题的回答,也许会有三种不同的答案. 1.应当侧重于文本内容.因为阅读理解能力主要是指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内容是文章的灵魂,形式为内容服务,理解了文本内容,就等于掌握了核心,而且现行的语文教材大多是以主题内容不是以知识体系为单元来编排的. 2.内容与形式两者应当并重.因为中小学生的阅读不同于成年人日常的阅读,中小学生的语文学习除了学习文章的内容,还要学习文章的形式,学习文章的构思立意、表达方式和语言运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5.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文本阅读教学重要内容。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时,教师要根据语文新课标的精神、结合单元语文要素目标等,从文本内容的选择与确定、文本形式的铺陈与罗列、文本语言的解构与想象、拓展资料的筛选与介入等方面入手,引导深入理解文本的思想内容,与作者产生情感碰撞,感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而且能够培植学生的爱国情怀,树立文化自信,实现语文核心素养的落地。  相似文献   

6.
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首次提出体会课文感情的要求,抓住“关键语句”是达成这一要求的策略。教师要基于文本解读的“三重视角”创设儿童生活情境,让儿童生活与文本内容建立联系,在适当的言语实践活动中感悟关键语句体现的思想感情,在表达交流中实现语文素养的提升。  相似文献   

7.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当侧重于文本内容还是形式?对这一问题的回答,也许会有三种不同的答案。1.应当侧重于文本内容。因为阅读理解能力主要是指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内容是文章的灵魂,形式为内容服务,理解了文本内容,就等于掌握了核心,而且现行的语文教材大多是以主题内容不是以知识体系为单元来编排的。2.内容与形式两者应当并重。因为中小学生的阅读  相似文献   

8.
高伟 《江苏教育》2014,(13):60-61
<正>《给家乡孩子的信》是苏教版六上第六单元的一篇书信体课文。内容是巴金先生写给孩子们的一封信,内容真实具体,语言从容舒缓,字里行间洋溢着一个仁者的风范,表达了对家乡孩子真诚的关怀和殷切的期待,抒发了要让自己生命开花的美好情感,给人以启迪。(一)初次试教后,我反思自己的教学,尝试挖掘这篇文章的独特文本价值,紧扣"书信"这一特殊体裁,引导学生思考:"文中的哪一点引发了你的感想?如果你就是那个班的孩子,如何给巴金爷爷写回信?"由此,与文本内容形成观照,一问一答,一呼一应,营造情感共生的磁  相似文献   

9.
编辑同志: 看了你刊一九八二年第五期上登的《小班语言教学的尝试》一文,很受启发。我们参照这篇文章介绍的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对我们两岁半的孩子进行了教育,效果很好。然而在教完第一个单元后,当孩子兴趣正浓时,我们却没法往下教了。因为我们虽然学过心理学,但对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应该采取的教学方法却一  相似文献   

10.
一、通过日常用语和数学语言的互相转换,使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发展抽象思维 大家都知道,应用题的内容一般都是反映一些实际生活的,但在内容叙述的语言上又与生活中的常用语有所区别,这样就给学生在理解题意上带来很大的阻力,特别是我们农村小学的学生,因为农村孩子的生活语言普遍是贯用乡语。要攻破这一难题,教师在教学中要付以艺术性地引导学生弄清题中出现的新的数学语言,  相似文献   

11.
一、通过日常用语和数学语言的互相转换,使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发展抽象思维 大家都知道,应用题的内容一般都是反映一些实际生活的,但在内容叙述的语言上又与生活中的常用语有所区别,这样就给学生在理解题意上带来很大的阻力,特别是我们农村小学的学生,因为农村孩子的生活语言普遍是贯用乡语。要攻破这一难题,教师在教学中要付以艺术性地引导学生弄清题中出现的新的数学语言,  相似文献   

12.
文本解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解读文本时感受语言温度,联系单元整体,学会知人论世,使学生的生活和现实与文本统一起来,从而让文本解读更厚重。  相似文献   

13.
在小学中段英语教学中,故事类文本教学是重点。教学故事类文本时,教师可采取"基于故事内容,制定精准目标""引导故事研读,感受文本情感""开展语言训练,对话文本内容""开展拓展活动,提升语用能力"等策略,使学生真正理解与掌握所学的英语知识。  相似文献   

14.
单元视角下的初中英语听说课要注重帮助学生建立单元主题、话题的前后联系,关注单元知识内容的连续性及语言技能的递进性。文本解读时除了关注语音、词汇、语法、功能意念等语言知识,还要关注单元地位、语篇脉络、交际策略、语言特征等;设定目标时要与单元目标建立联系,凸显听说技能的阶段性目标;活动设计要注重输出与输入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马新磊 《山东教育》2014,(11):43-43
一、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感知模型 数学中解决问题是孩子最头疼,也是老师最头疼的内容,因为现在部分数学问题远离孩子的生活实际。有的老师以题讲题,与孩子的生活实际很难联系到一块,这就慢慢使学生尤其是后进生对解决问题产生了抵触心理,一见解决问题头就大。  相似文献   

16.
正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写及这四种技能的综合运用。其中,说和写体现的是信息的输出。如何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很大程度上就是看孩子说和写的能力。但一谈起写,大部分老师便把重点放在了习作上,认为孩子的语言能力从其作文中显而易见。但是,一个学期八个单元,一个单元一篇习作,貌似数量很少,可对于孩子来说,每次习作似乎都是一次痛苦的开始,且在此情况下单元作文  相似文献   

17.
《牛津初中英语》每个单元都安排一个紧扣单元话题的Reading板块,无论从文本信息还是语言技能来看,Reading板块对整个单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英语阅读课对文本的解读包含浅层次的理解性活动与深层次的拓展活动。在课时安排上,我们一般都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对文本的理解,第二课时对语言知识的巩固和运用。在实际的阅读课教学中,第一课时结束时,笔者一定想方设法设计相应的拓展性问题对文本材料进行深度挖掘,用这样的问题来发展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用拓展性问题来满足课堂教学中个性化的需求,把学生的学习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18.
《秋天的怀念》一文,主要记叙了作者在双腿截瘫之初母亲的理解和守护,语言平淡,感情深刻,字里行间流露出母爱的深沉伟大和作者对母亲的感恩、愧疚与怀念。这篇文章在2013年入选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2017年入选部编本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成为语文教育的重要资源。本文主要立足于文本内容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要求进行语文教育解读。  相似文献   

19.
[教材分析]《和钟姐姐交朋友》一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这节课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也是本册教材的重点内容,因为一年级刚开始上学,要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要培养守时不拖拉的生活习惯。本节课安排在第三单元“我的一天”的第一节课是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因为小学生一开始上学,教师如果严卡死管,  相似文献   

20.
文本是学生学习语言,丰富情感,交流表达,培养语感的素材之一。利用文本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理解文本的主要内容,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感受文本中生动、形象和优美的语言,是我们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放风筝》一课是小语第六册的第一篇课文,学习这一课时,引导孩子抓住风筝颜色的花花绿绿和姿态的各式各样去诵读,去感悟,去交流,会获得很好的课堂学习效果。例如在学生熟读课文,自学交流的基础上引导:风筝花花绿绿,颜色可真多啊。你能在文中找出来吗?学生很快就读出来:有橘红色身子布满墨绿色斑纹的大蝴蝶,有金黄色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