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苏教版必修三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德祐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注释解释"除"为授官,意思是除去旧职,授予新职。《五人墓碑记》同样有一句含有"除"的句子,"即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除"解释为"清理"。而"除"在现代汉语中一般的义项是"表示不计算在内、去掉"或"除法运算"。"除"字古今义为何有如此大差别?  相似文献   

2.
主谓短语表时句从﹃大阉之乱﹄的注译说起安徽枞阳中学马茂书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对于“大阉之乱”,课本注为:“魏忠贤这场祸乱”,配套的《教学参考书》译之为:“在魏阉乱政的时候。”孰是孰非?笔者以为《教参》“...  相似文献   

3.
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第三册《五人墓碑记》中有这么一句":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第99页,2004年6月  相似文献   

4.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11月版高二册语文教材《五人墓碑记》:“大阉之乱,缙绅而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缙绅”,课本注曰:“亦作(扌晋)绅,指一般做官的人。”这里讲的是“缙绅”的本义和一般用法,如文天祥《<指南录>后序》“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即属这种用法,用作名词。《五人墓碑记》中指的是一种动作,  相似文献   

5.
苏州虎丘山东面山塘街上有座“五人墓”,是明代为反对魏忠贤阉党而仗义捐躯的五位壮士之墓。“五人之墓”四个大字是当时八龄童韩磬所写。公元1626年(明天启六年)初,浙江官吏魏大中因触犯奸贼魏忠贤而被捕,在押往京师途中经过苏州,曾任吏部文选司员外郎的吴县人周顺昌,在盘门水滨置酒相迎,欢叙三日,并将季女许配魏大中之孙。魏忠贤得知后大为恼怒,即派旗牌官捕捉周顺昌。苏州百姓  相似文献   

6.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这是张溥《五人墓碑记》里的一个句子。高中语文(必修)《单元知识训练》把句中“能不易其志”分析为“缙绅”的后置定语。笔者认为,如此分析是不符合其所处的具体语言环境的。  相似文献   

7.
【片断】嗟夫 !大阉之乱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四海之大 ,有几人欤 ?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 ,素不闻诗书之训 ,激昂大义 ,蹈死不顾 ,亦曷故哉 ?且矫诏纷出 ,钩党之捕遍于天下 ,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 ,不敢复有株治。大阉亦逡巡畏义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 ,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由是观之 ,则今之高爵显位 ,一旦抵罪 ,或脱身以逃 ,不能容于远近 ,而又有剪发杜门 ,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 ,视五人之死 ,轻重固何如哉 ?是以蓼州周公 ,忠义暴于朝廷 ,赠谥美显 ,荣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 ,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  相似文献   

8.
<正>一、为文应当独抒性灵文学即"人学",著文即做人。人要有一点"精神",而"精神"是有灵性的,是自我的,而非共性的,他者的。人之异于其他生物,因人是一种"精神"的生物,而其他生物则无所谓"精神";人有真正的语言,而其他生物则无真正意义上的语言。事实上,"言"存而"神"生,"神"生而"人"立;"言"失则"神"亡,"神"亡则"人"非。语言是人"精神"的载体,没有语言则"精神"无从寄托。有了"精神",方能称其为真正的  相似文献   

9.
不同版本的语文教材对《五人墓碑记》中几处词句的解释略有不同,有的仍有疑点。笔者不揣浅陋,提出自己的一孔之见,以求教于大家。一、"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中的"社"指何"社"?人教版、苏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将"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中的"社"都简单地解释为"应社",而人教社的教参在翻译该句时却将之译作"复社",到底是"应社"还是"复社"?值得一辨。  相似文献   

10.
明末著名文学家张溥,在《五人墓碑记》中歌颂五位义士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斗争精神的同时,也斥责了一些变节易志、阿附魏党者的卑劣行径:“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剪发杜门,  相似文献   

11.
张溥《五人墓碑记》(必修教材高中语文第二册)所写苏州市民暴动,颜佩韦、杨念如等五人“激于义而死”的英雄事迹,其历史背景在明末天启年间,宦官魏忠贤专权,“钩党之捕遍于天下”的黑暗时期。文中涉及魏忠贤与明末党争,“生祠”的兴废等历史事实。为便于深入理解原...  相似文献   

12.
《四耶耶骨棺盖墨书墓记》发现并公布后,学界对其文字释读有缺误,字词理解现差异,文意疏通存分歧,结果导致石刻断代、人物关系判定以及对古代立碑习俗等的分析出现偏误。本文研究认为,棺盖所记年号非北魏"永安",而应是金代之"承安",即墓记产生时间为金代承安二年;"阆"不应解作"郎"的通假字,"三阆"实为墓主之名,即"四耶耶"名"蒋三阆",碑文所谓"次孙蒋润",系其侄孙,最末一字应是"题",即侄孙蒋润为其四耶耶题写墓记,"耶耶"作祖称无疑。  相似文献   

13.
美育,通常亦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即通过审美的方式来教育人。近代学者王国维说:"美育者,一面使人之情感发达,以达完美之域;一面又为德育与智育之手段。此又教育者所不可不留意也。"教育的宗旨,就是要通过体育"发达其身体",通过智育、德育和美育"发达其精神",以建立学生的"真善美之三德"。  相似文献   

14.
师:今天学习一篇文言文.(板书文题、作者)我们先看看题目该怎么读. 生:"五人,墓碑记". 生:"五人,墓碑,记". 生:我跟他们的读法不一样.我读成:"五人墓/碑记".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左传》提出"立德、立功、立言",佛洛依德提出"本我、自我、超我"。要想成就一个优秀的广告人,在"三立"、"三我"之后还可分别加上"二立"和"二我",成为"五立"和"五我"。"五立",即"立德、立功、立言、立业、立人"。"五我",即"本我、自我、超我、新我、非我"。  相似文献   

16.
张溥于《五人墓碑记》的篇末,点明了他的写作意图:“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他觉得为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因奋击阉党而殉难的五人,“立石于其墓之门”,不仅要记其壮烈牺牲的事迹,而且要说明其慷慨捐躯的意义,这才能很好地表彰死者,激励后人。因而本文既叙且议,叙议结合,事约理明,相辅相成,使行文富于变化,主题鲜明突出。这种写法,颇值得学习。  相似文献   

17.
天水放马滩一号秦墓所出乙种竹简360-366号之内容与墓志、告地书等常见丧葬文书及编年记等记事类文书均存在明显差异,因此篇中所记"丹"这一人物为墓主的可能性不大,不宜定名为"墓主记".从全篇主旨、表现手法及简册形制来看,它应当是乙种<日书>的一部分,其篇题可按内容拟为"丹"或"祠鬼".  相似文献   

18.
<正>"立德树人"的思想古已有之,且在古代教育思想中占有半壁江山。"立德"出自《左传》"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也不朽"。"树人"语出《管子》"一年之计,莫如树谷;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德是强国之基,是为人之本,立德树人是教育之根。那么,作为语文教师在  相似文献   

19.
<正>在自然界中"天""地""人"三者是相应相和的。《庄子·达生》曰:"天地者,万物之母也"。《易经》中强调三才之道,将天地人并立起来,并将人放在中心地位。天之道在于"始万物",地之道在于"生万物",人之道,在于"成万物"。天道曰:仁义。天地人三者各有其道,但又是相互对应,相互联系的。天地之道是生成原则,人生之道是实现原则。"天人合一"有两层意思:一是天人一致,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二是天人相应,或天  相似文献   

20.
苏祠初中     
《教育科学论坛》2016,(5):2+33-34,81,82
四川省眉山市眉山市东坡区苏祠初级中学,因学校旧址毗邻宋代大文豪苏轼故居"三苏祠"而得名。清朝时此地为眉州科考重地,民国演变为新式学堂。1948年建成"川西眉山师范附属小学",后更名为"眉山县城关第一小学""眉山县苏祠初级中学""眉山市东坡区苏祠初级中学"。苏祠初中现有师生3000余人。学校秉承"育人为中心,学生为主体"办学思想,以"厚德、博学、笃行"为校训,致力于将科学探究的求真求实与人文情致的至善至美有机融合,在树德务滋中育人成才。近年来,学校以"大变革、大发展、大创造"的战略眼光和"立乎大志、坚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