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红山文化是中国东北地区乃至整个东北亚地区最为发达的新石器时代文化,距今5 000~6 500年。魏家窝铺遗址和兴隆沟第二地点的浮选结果显示,炭化粟、黍的出土比例较低,可能反映辽西地区红山文化时期以粟、黍等农作物为代表的农业水平不高。结合出土器物和动物考古资料认为,狩猎、家畜饲养、渔业、采集在该时期人类生业模式中占有重要地位。6.5~5.5ka B.P.气候温暖干燥,但相对稳定,这可能保证了辽西地区红山文化的持续发展;但相对于与红山文化同时期的中原文化区,东北地区夏季风并不强盛,降水并不丰富,这可能使得红山文化的影响范围小于仰韶文化。5.5ka B.P.前后的干冷事件可能导致红山文化的逐渐衰落。辽西地区红山文化时期相对干燥的气候条件可能限制了该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该时期的先民不得不从事狩猎、家畜饲养渔业、采集等生业模式补充食物资源。此外,不同的地貌环境特征可能促进了生业模式的多样化。  相似文献   

2.
史前时期辽东半岛的考古学文化大体经历了八个时期。旧石器时代生业一直是以渔猎为主;新石器时代中期以来,多种生业共存,不同时期因环境生态的变化,生业也随之变化;晚期青铜时代,各种生业和技术均到达了史前最高水平,为辽东半岛进入国家文明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西辽河上游地区与中原地区史前生业方式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辽河上游地区史前时期考古学文化序列自成体系,谱系清晰,考古学文化主要包括小河西文化、兴隆洼文化、富河文化、赵宝沟文化、红山文化和小河沿文化。从地理环境来看,西辽河上游是从半干旱区向干旱区过渡地区,也是对环境变化反应敏感的生态系统过渡带,史前时期受到地理条件、气候环境与外部文化的影响,形成了独特而具典型性的采集、渔猎、农业并存的经济形态。与西辽河上游地区相比,中原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早期经济生产活动的主体仍然是采集、狩猎,农业仅是辅助性的次要的生产活动;到了新石器时代中期仰韶文化阶段,生业方式以农耕生产为主;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龙山文化阶段,已经处于农业生产阶段,中国北方旱作农业的农作物布局在中原地区已经趋向复杂化。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气候环境、生产生活用具、动植物资源利用等方面讨论内蒙古东南部青铜时代的生业,认识到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以农业为主,兼营畜牧和渔猎;喜鹊沟类遗存以饲养适合游牧的家养动物为主,同时存在渔猎行为,农业经济几乎不存在;夏家店上层文化时期整体以家畜饲养业为主,但部分地区农业仍占主要地位,家马和马具大量出现代表着较成熟的游牧经济已然形成。内蒙古东南部青铜时代生业方式发生转变,西来文化因素很可能起到了关键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刘雅丹 《继续教育》2010,24(8):16-18
渔业发展过程中的巨大成就都是伴随着渔业科技的不断进步而取得的。我国渔业科技工作始终围绕着加快渔业生产发展,提高渔业产业科技含量这一主题,积极加强渔业科技队伍和渔业技术服务体系的建设,使先进实用的技术能及时得到应用和普及,从而大幅度地提高了水域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据统计,我国目前科技进步对渔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达到50%以上。渔业的科技进步离不开渔业科技队伍的建设和人才的培养,继续教育是对专业技术人员不断进行知识更新、补充、拓展及提高能力的一种追加教育,是培养和造成人才的有效方式之一。目前,我国渔业正处在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转型的重要时期,随着“十二五”渔业的规划和低碳渔业的发展,做好渔业继续教育,显得尤其重要。本文的作者将从正视现代渔业发展的主要任务,正确分析施教对象、重视继续教育需求、抓住渔业继续教育重点、明确继续教育内容,并展望渔业继续教育未来,做好继续教育规划等几方面阐述如何以继续教育助力渔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中原地区在新石器时代中期的前仰韶文化时期,已经是以农业、畜牧业为主,渔猎、采集为辅的经济形态;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仰韶文化时期,开始逐步地向夏商周的"栽培农作物和饲养牲畜"的纯农业经济形态过渡。前仰韶文化时期已经出现的手工业,如制陶、制木、制石、制骨、织布、房屋建筑和酿酒等等,在仰韶文化时期都有了很大的发展,还出现了玉器加工、金属加工、丝绸纺织和席草编织等新技术。中原地区考古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数量、面积和密度的变化,反映了该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晚期人口快速增加的趋势,从而彻底改变了母系氏族社会全盛时代(繁荣阶段)"生产极不发达,因而广大地区内人口极度稀少"的社会状况。这一切表明新石器时代中期出现的农业经济,为父系氏族制度的产生奠定了经济基础。  相似文献   

7.
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利用教材突破教材,引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是数学教学之必需。 我校位于全国最大渔场──舟山渔场的重点渔区──普陀区。“渔业”是当地的主柱产业,渔业生产中的捕捞、加工、养殖业,以及为渔业服务的其他行  相似文献   

8.
信息化是当代农业现代化的标志和关键,它主导未来一个时期农业现代化的方向.渔业是农业的一部分,而渔业信息产业的建设是我国今后渔业建设的重要纽成部分,关系到农业现代化总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9.
海边京人     
京族,历史上自称“京”,他称“越”,1958年定名为京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各族自治县江平区的山心、尾、巫头三地及恒望、潭吉、红坎、竹山等地区。人口为18915人(1990年)O京族自15世纪以后陆续从越南涂山等地迁来,最先居住在巫头岛和江平镇附近的寨头村,后来才逐渐向尾、山心、潭吉等地发展。京族聚居区南临南海的北部湾,亚热带气候、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决定了京族的社会经济以渔业为主。其渔业生产有浅海捕捞、深海捕捞和杂海渔业三种,其中以浅海捕捞为主,深海捕劳不多,妇女则普遍从事杂海渔业。在长期的生产实践…  相似文献   

10.
考古发掘提供的资料证明,在我国历史上,经历了漫长的原始社会以后,并没有马上进入到阶级社会,还有一段由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的大变革时期,这个时期既包含有原始社会的一些因素,又孕育着阶级社会的萌芽,实际上,属于考古学上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探讨父权制的发展,私有制的形成,阶级的出现,都可从这一期文化中找到渊源。 黄河上游蕴藏着丰富的物质文化遗存,是我国原始社会考古的重要地区之一,齐家文化就是黄河上游新石器晚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西北地区最早发现铜石并用的考古遗存。这为我们研究西北地区私有制和阶级的形成,提供了十分重要的资料。  相似文献   

11.
考古发现表明,新石器时代湖北地区的社会经济以农业为主,而农业生产中又以水稻种植为主,狩猎和捕鱼只是作为农业生产的补充,家畜动物骨骸的发现,说明家畜饲养业在经济生活中也有一席之地,聚落形态的出现,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氏族社会的情况。  相似文献   

12.
根据目前的考古发现,黄河流域下游和中游两个区域史前时代的陶鼎都有各自独立的演变过程,陶鼎从形成到消亡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即新石器时代中期前段、新石器时代中期后段和新石器时代晚期。陶鼎作为黄河流域史前时代一种重要的炊煮器,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对黄河流域史前时代的风尚习俗、族属判别、礼器鼎的渊源等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舟山依托特有的海洋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实现了民营经济主导的内生性新渔农村发展模式。下一步,要不断发展壮大民营经济,推进内生性新渔农村发展模式:坚持以"临港产业"为主导的特色区域经济;大力推进渔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生态渔农业,逐步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放宽政策,鼓励民营经济投资渔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民营企业自身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4.
上个世纪东北地区的旧石器和新石器时代考古的重大发现与研究状况,解开了东北地区何时开始有人类出现的历史之迷,证明了东北与华北旧石器文化之间的渊源关系,为中华文明起源问题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  相似文献   

15.
青岛海洋渔业的现代化转型是在与德、日列强不断掠夺海洋渔业资源的斗争中逐渐完成的。这段历史是青岛海洋渔业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德国占领青岛期间,改良传统渔具,大肆捕鱼。日本侵占青岛期间,通过对青岛海洋渔业资源进行调查,大规模越界捕鱼,设立水产组合,控制青岛海洋渔业交易。1922年,中国收回青岛主权后,建立渔民组织合作社,利用海军保护海洋渔业资源。1897年-1937年青岛海洋渔业转型带给我们的启示是:必须重视海洋渔业资源,掌握先进的海洋渔业技术,完善海洋渔业组织管理和渔业相关法令法规及执行力度,同时政府要积极支持海洋渔业的发展,通过各种手段保护海洋渔业资源。  相似文献   

16.
郴州是一座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城。早在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郴州先民就有相当丰富的石器文化和陶器文化。公元前 2 6世纪 ,炎帝神农氏又在郴州发明创造了耒耜和种植 ,开创了中国光辉灿烂的农耕文化。唐宋之际 ,一大批外籍文人来到郴州 ,创作了许多千古传诵的名篇佳作 ,郴州文化进入了辉煌灿烂的历史发展阶段。研究和发掘郴州古代文化 ,弘扬民族文化传统 ,对于丰富郴州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促进郴州社会主义经济文化事业和旅游事业的发展 ,把郴州建设成为繁荣、富强 ,并具有高度现代文明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古彝文的符号特征与发展规律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彝文是一种原生的古老文字,它不是借用和摹仿汉字的产物。彝文产生于新石器时代到铁器时代之间,经历了文字发展的必经阶段,彝文到今天应有4000多年以上的历史。  相似文献   

18.
石器时代东西方文化交流初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西方文化交流研究领域,关注石器时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学者很少。近年来考古发现与研究表明,至少从旧石器时代中晚期开始,东西方人群就有了来往。西方的勒瓦娄哇技术东传和中国北方东谷坨石器技术的西传,拉开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序幕。新石器时代东西方人群的迁徙和交流应该更为频繁,而这方面的研究还基本上处于空白局面,目前只有一些不确定的线索。石器时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研究在整个东西文化交流研究中具有特殊位置,它为我们深入理解早期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提供了更为生动的实例和更为深邃的历史空间。  相似文献   

19.
从原始人利用石器开始,中华民族历经了旧石器、新石器时代。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石器逐渐衍生成一种丰富的石文化,诸如采石、镌石、石窟、奇石文化等。由对石的崇拜,人们对石赋予了一种品格,并以此比喻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勇于奋斗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北方草原地区,考古学资料表明,从新石器时代后期开始就已经出现了金属冶炼技术。至夏代,居住在这一地区的先民不仅掌握了青铜的冶炼技术,还能铸造各种器物,金银器就是在青铜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上而产生的,并形成了最初的类型。到西周至春秋中期,随着青铜文明的高度发展,金银器的制作和装饰水平也达到了一个比较高的阶段,并在草原丝绸之路正式开通以前扮演着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