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相传苏小妹以对联试秦观之,先吟出上联:“闭门推开窗前”,秦观一时语塞,只好在庭院中徊冥思。苏轼见状,乃投一石于鱼缸中予以点化,秦观大悟,对下联:“投石击破水底天”。苏轼用了一种高层次的点化之术,虽语却使秦观顿生灵感,对出佳,传为千古美谈。如此神奇的点之术,能不能运用到教学中呢?回答当然是肯定的。所谓教学中的点化术,就是当生在课堂学习或独立探索过程遇到难点、疑点时,教师巧妙地以点拨,引导学生吸收并消化知,掌握并提高基本技能,从而达“投石击破水底天”的目的,以激学生思维的涟漪。作为点化之术,在语文教学中其重要。《语文教…  相似文献   

2.
在苏门四学士中,秦观(1049—1100)是苏轼最喜欢的作家.苏轼知徐州时,秦观为作《黄楼赋》,苏轼叹为有屈宋之才.其后劝其考进士、荐其举制科,又致信王安石引荐之.晚年在海南,作书付子过,称秦观与张来才识学问为当世第一.及闻秦观死讯,至有不可复得之痛.苏轼之喜欢秦观,不乏才人之间惺惺相惜之意,故一有机会,便在同道间称赏不置.而秦观之好议论古今、文词间崭露出来的豪隽慷慨之气,盖与苏轼为最近,故林纾有言,秦观《策论》,与东坡同一轨辙;且谓:“学东坡之似者,无若少游.”这应也是苏轼赏识秦观的原因之一.至于秦氏在诗词方面与苏轼风格相差甚远,则是苏轼推  相似文献   

3.
“醉汉”对梢公苏轼和秦观乘船出游。杨柳夹岸,桃花蘸水,正是春色宜人的季节。两人在船上把酒临风,论诗衡文,其喜洋洋。苏轼偶一抬头,见岸边有一醉汉,骑着一头毛驴,迎面摇摇晃晃走来,嘴里似乎还在哼哼卿卿,那姿态实在让人好笑,苏轼用手一指吟出上联:”醉汉骑驴...  相似文献   

4.
秦观,后人称之为“婉约之宗”,在唐宋词坛上饮誉甚高,苏门四学士中,他的词远远超过了同门的黄庭坚、晃补之和张耒,黄尤推崇秦观,曾于诗中写道:“东南淮海惟杨州,国士无双秦少游。”苏轼也颇为赏识秦观,他曾说“秦少游、张文潜(张耒)才识学问为当世第  相似文献   

5.
一次《赤壁赋》同课异构教学活动中,年轻的罗老师关于此课的教学设计颇有个性:开场即在黑板上很漂亮地画了个“月”的甲骨字形,而后激情地赞叹苏轼写月无人出其右,举了苏轼诗词中的“月亮”为例,接下来要求学生找出《赤壁赋》中含“月”的句子并谈谈体会。学生有序地一段段找出.教师也一句句地分析,从“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的月之“徘徊”谈到末段苏子辩证之月.最后水到渠成地阐述了文中传递出来的苏轼从本我到超我的一次心路突围。  相似文献   

6.
苏轼“最善少游”探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轼是北宋中叶文坛领袖,他重视奖掖和提拔人才。在苏门作家中,秦观最得苏轼垂青,得到苏轼的帮助最多,他自与苏轼订交后,人生之路便与苏轼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俱荣俱损。何以苏轼于“苏门四学士”中“最善少游”,主要是因为秦观才学出众,二人脾气相投,因而心神交契。  相似文献   

7.
北宋著名文学家黄庭坚曾与秦观、张来、晁补之一同拜学于苏轼门下,成为有名的苏门“四学士”。他深受苏轼教诲,苏轼也很赏识他。黄庭坚还是江西诗派的开山大师,他的诗文与苏轼的诗文同样受到人们的称赞,因此有“苏黄”之称。然而黄庭坚一直对苏轼非常敬重,对苏轼的教诲铭心不忘。在他的家中一直悬挂苏轼的画象,直到晚  相似文献   

8.
苏小妹洞房难新郎的故事流传很广,这个新郎就是秦观,字少游。说的是:苏小妹出上联,新郎对不出下联不许进洞房。她的上联是“双手推出窗前月(一作:闭门推出窗前月)”,这个上联紧切眼前景,自然、工巧而又浪漫,且意境明快;新郎秦少游仓促之间对不出下联,急得抓耳挠腮,这时苏轼从暗处往水池中投出一石,秦少游见水池中的景象,立刻对出“一石击破水中天(一作:投石击破水中天)”,这才得以进洞房。  相似文献   

9.
少游词集中有不少豪放的篇章,它们和苏轼的豪放词风是相近的,其中个别篇目,还可以寻到一些苏词影响的具体痕迹;在避俗、崇雅方面,秦观也接受了苏轼的观念,词风由初期较为俗浅.转为后期的相当“清”、“雅”.因此,少游词确实存在着学苏倾向。  相似文献   

10.
“教师有三种境界:传授知识,启迪智慧.点化生命。做主体教育的老师,就是要点化孩子的生命。当你点亮孩子生命的时候,也会有一束灿烂之光,照亮自己的人生历程。”  相似文献   

11.
陈师道《后山诗话》:“退之以为诗,子瞻以诗为词,如教坊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今代词手,惟秦七黄九尔,唐诸人不迨也。”认为苏轼的词是天下极工之词,但不是本色;并且指出当代词手首推秦观和黄庭坚,他们的创作成就连“唐诸人”也比不上。那么什么是词的“本色”呢?《中国词学大辞典》说:“本色,此指本行,从词体特征来说,又指协律而歌的音乐性。”该《辞典》紧接着引用陈师道的这訇话一指m.“昕谮‘韭太囱.’一括煎姑词‘名不谐音徨’.苴宣煎姑诵睥害徨一枷十五f№谱竹词椎#韭不能  相似文献   

12.
元祐六年七月,苏轼受到贾易的弹劾。秦观从苏轼处得知自己亦附带被劾,便立刻去找有关台谏官员疏通。秦观的失态使得苏轼兄弟的政治操行遭到政敌的攻讦,而苏轼与秦观的关系也因此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分析表明,秦观作于绍圣四年春天的那首名的《踏莎行》的下阕,很可能是其在流放岁月中,通过同为苏门友人的黄庭坚,向苏轼所作的曲折表白。  相似文献   

13.
秦观(1049—11001,字少游,一字太虚,号淮海居士,江苏高邮人。“苏门四学士”之一,最受苏轼赏识。曾任秘书省正字,兼国史院编修等职。由于卷入新旧党争.始出为杭州通判。既而因御史刘拯告他增损神宗实录,贬监处州酒税,再以写佛书被罪,贬徙郴州(今湖南郴县),并削去了所有的官爵和俸禄。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秦观在郴州写作了此词,抒发贬谪之恨。  相似文献   

14.
秦观居苏门四学士之首,深得苏轼赏识。然而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在词的创作上,秦观走的不是他老师的路子,词风迥异苏轼而近似柳永。因此,历来秦柳并称。那么,秦观既为苏门学士,其词为何多学柳永?对此,笔者认为,秦观由于个性、气质与苏轼存在着差异,也由于在艺术上有新的追求,秦词不可能呈现出与苏词完全相同的面貌,但秦词不仅受过柳永词的影响,更深受苏轼影响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比较分析秦苏词风相似之作,深入探讨秦观对苏轼词风的继承,有助于我们对秦词的全面了解和评价。  相似文献   

15.
叶梦得与苏轼门人、后人及其追随者有着复杂的情缘、学缘和血缘关系,叶梦得心中有浓郁的“景苏”情结,表现在文学创作上刘意规模苏轼,特别是其《石林词》与东坡乐府有着惊人的相似,其清旷、达现的词风以及直接隐括苏轼诗文入词,用东坡词韵乃至词意作词,善于点化前人诗文典故,在“以诗为词”的道路上更进一步,已初露“以文为词”的端倪等方面,均体现出一种的特殊的创作取向。  相似文献   

16.
司空图在《诗品》中曾道:“生气远出,妙造自然。”苏轼也曾说过:“无穷出清新”,“绚烂之极归于平淡”。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语言教学也渐渐掸去浮尘,揩去胭脂,直指语文之本色。[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苏轼一直主动担当教育后学的责任, 他从“礼义君子”、器识大志、“文章以实用为本”等方面要求青年士子, 他对他们为人、为文的教诲恰恰与秦观所总结的“苏氏之道”的三重境界相吻合。  相似文献   

18.
秦观(公元1049——1100年)字少游,号淮海居士,扬州高邮(今江苏高邮)人,北宋著名词人,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他没有继承苏轼开创的豪放词风,而是沿袭了柳永的婉约风格,被誉为“婉约之宗”。秦观词的题材内容狭窄,情调比较低沉,但艺术成就很高,对后来的周邦彦、李清照影响较大。现概述秦观词的艺术特色如下:  相似文献   

19.
公元1100年(宋元符三年),词人秦观坐化于藤州光华亭,一代大笔,匆匆而逝。苏轼闻耗,悲叹:“少游不幸死道路,哀哉!世岂复有斯人哉?”少游之死,无疑是北宋词坛一  相似文献   

20.
王立宪 《学语文》2005,(2):7-37
我们注意到,文学中经常出现“无言”的字样。比如自居易《琵琶行》中的“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李煜《相见欢》中的“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秦观《江城子》中的“别后悠悠君莫问,无限事,不言中”,苏轼《江城子》中的“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这里,不论是“无言”,还是“不言”,都起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表达效果。东船西舫为什么悄无言?是因为听众已沉浸在美妙的乐音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