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我国新闻业大发展的今天,新闻记者队伍的数量迅速扩大,但新闻作品质量的提高却难以“迅速”。不少编辑在面对着铺天盖地的“稿灾”时,也面临着“踏破铁鞋无觅处”的“稿荒”焦虑——好稿太少。究其原因,还是记者新闻采访和写作的基本功不过关。  相似文献   

2.
消息、通讯、言论是文字新闻的“三驾马车”,而言论则是报纸的“神”和“眼”,在报纸内容的拓展上承担着独特角色。好的新闻言论拥有风趣的语言、独到的见解、充实的例证;此外,好的新闻言论还能够填补新闻报道的空白、表达新闻报道未达之意。  相似文献   

3.
在新闻采、编工作中,我们如何使稿件不失偏颇,使人愿意看、乐意听,从而产生良好宣传效果呢?主要关键就在于把握好新闻事实中的“常”和宣传报道上的“度”。所谓“常”,就是一事物(在这里指新闻事实)在客观环境中发展着的带有规律性的东西;所谓“度”,就是根据“常”这一规律性的客观要求,在新闻采、编中掌握好分寸。那么,怎样才能把握好“常”和“度”呢?我的第一个体会是:在有失偏颇、一哄而上的“大合唱”式的宣传潮流中,必须头脑冷静,从有“常”和有“度”出发,尽可能站在全局的立场上,系统地、全面地了解新闻事实所以产生的来龙去脉,并合乎逻辑地推导出  相似文献   

4.
从细节中寻找评论的切入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评论是媒体的“旗帜”和“灵魂”,好的新闻评论应该具备判断力准确、注意力深远、文采飞扬等特点。因此,在新闻评论写作当中,作者在关注新闻事件,从宏观层面进行评论的同时,还可以关注新闻事件中所透露出的新闻细节,从新闻细节中找寻新闻评论的切人点。细节之中见精神,小细节中隐藏着大道理,  相似文献   

5.
吉安电视台民生新闻《今晚八点》在开播初期,“不患无选题,只十白拍不赢”,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民生新闻栏目的一些通病就渐渐显露出来了:一边是记者大叫“题材少”,一边是观众抱怨“档次低”,栏目一度面临着好选题难找、好线索难求的尴尬境地。  相似文献   

6.
杨静 《新闻传播》2024,(3):109-111
在“暖新闻”话语实践中渗透着怎样的意识形态值得深入探究,如何运用新闻采编技术完成“暖新闻”情感延伸同样值得深入思考。因此,围绕“暖新闻”受众心理的同化机制展开分析,从“对话”“提问”“回忆”三个具象化的新闻话语实践视角,论证了“暖新闻”铺垫情感基调、映射生活现实、升华故事情感的作用。建议新闻采编注重“暖新闻”的情感延伸,新闻主题既要有故事更要有温度,新闻受众既要有同感更要有思考,新闻产品既要有画面更要有力量。从而发挥“暖新闻”的话语实践作用,通过心理同化给予受众不断加温的新闻情感,为讲好中国故事创造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7.
俗语说得好“万事开头难”,新闻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开头,所以在写新闻的人里边流传着一句话“千斤采访四两写”,来表明采访在新闻写作中的重要性。一个多年从事新闻写作的老记者说过一句话:“笔下的功夫不强,照样能当一名出色的记者,但不善于进行访问是绝当不好记者的。”那  相似文献   

8.
2002年,我采写的人物通讯《本继:植绿两山一沟的僧人》,分别获得2002年度甘肃省新闻奖通讯一等奖、中国报协城市党报好通讯二等奖、中国报协城市党报副刊星期刊好作品二等奖、中国地市报新闻奖通讯三等奖、甘肃省第十六届“环境好新闻”三等奖共5个奖项。回想起来感受颇深。在新闻界,有专家认为,新闻可以分为“瞬间新闻和稳态新闻”,瞬间新闻由于时效性强,稍纵即逝,因而记者写这种新闻关键要快,叫“抢”新闻。“稳态新闻”是指事件早就发生,并一直存在着,谁去发现它、报道它,它就是新闻。我所写的这篇通讯属“稳态新闻”,也可以说是对一个老…  相似文献   

9.
时政新闻是“重量级”新闻品种,也是凸显传媒本体功能的重要标志。现行体制下,主流媒体的时政新闻作为向来中规中矩。时至今日,在已完全市场化的传媒版图上,时政新闻是主流媒体的最后一块“自留地”,未来时政新闻这块最后的“自留地”能否耕好,决定着报业、广电等传统主流媒体未来的前途命运,也促使业内人士对互联网时代的时政新闻生态及其改革走向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10.
周炯 《今传媒》2005,(3):49-49
很少有一个电视节目能够连续播出35年不倒并为几代人所共爱。它拓宽了新闻视野,重释了新闻本质,它的成功不仅影响着新闻本身,成为新闻业的旗帜,更成为客观公正的新闻品质的象征和时代精神的标榜。它就是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60分钟”,美国历史最悠久的收视率最高的 10个节目之一,连续22年高居收视率前10名。其中5次成为美国收视率第一的电视节目。 “用好的方法讲一个好的故事”是“60分钟”节目成功的核心所在,也正是抱定了“节目观=好的故事观”,好的节目就是用好的方法讲一个好的故事,“60分钟”才得以品质优异,长盛不衰。 简单地说,…  相似文献   

11.
不少消息、通讯,往往对新闻事实采用“从头一一道来的表现手法,不少好新闻作品却一反这种常态,从不同侧面抓取几个精彩的小镜头、小故事,并在其间“插入”小巧玲珑而又貌似孤立的“特写镜头”,使本来平淡无奇的新闻顿时生辉。这里,传统式的报道中围绕着背景材料所作的冗长  相似文献   

12.
每天都有新闻发生,“视角”各有不同。一个不同的“视角”就代表着一个不同的切入点。一件复杂的新闻事实,每每千头万绪,从何写起?一个新闻人物的成长,有千言万语,从何落笔?这就需要寻找和选择好切入点。  相似文献   

13.
亲历式新闻是将记者亲历之事及感悟一起融入其中的新闻形式。在“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中,一大批亲历式新闻呈现报端。引领读者走进基层官兵多彩的生活.展现出新闻的亲切真实之美。笔者认为,要写好这类新闻.必须立足“亲历”特点,发挥好“在现场”优势.在增强“一感三性”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14.
新闻事业是党的事业的一部分,是党和人民政府的喉舌。新闻要起到喉舌作用,就要宣传好党和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胡耀邦同志在《关于党的新闻工作》的重要讲话中说:“党的新闻事业是要代表党和政府讲话的,是要按照党的路线和政策来发表议论、指导工作的。”他又说:“看一个新闻单位工作好不好,就看它的这个主要任务完成得好不好。完成得好,工作是正确的;没有完成或完成得不大好,工作就肯定是发生了偏差。”新闻是变动着的事实的报道,但并不是所有变动着的事实都能成为新闻。事实所以  相似文献   

15.
陕西日报1996年2月15日一版发表的现场短新闻《给江总书记带个信:“我们过年好着哩”》,是一篇新闻性、现场性很强的短新闻,被评为报社好新闻,并被中宣部收入将要出版的《新闻精萃》一书。陕南商洛地区持续两年四季干旱,群众生活极为困难,江泽民总书记视察时看到一些贫困户家庭的困难状况,心情很沉重。这里的群众能否过好新年,成为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作者李岚同志在春节前深入进行了采访,写出了《给江总书记带个信:“我们过年好着哩”》的新闻,用群众的语言说出了群众的心里话,既是给总书记带的信,也是给全国人民的回音。稿…  相似文献   

16.
我在采写新闻稿件时,固然喜欢写长新闻,便更喜欢写短消息。因为如“活鱼”一般的短消息,是最受读者欢迎的“美餐”。要写好短新闻,关键是时效性。如果不“抢”时间,转眼间“活鱼”就会变“死鱼”。而“抢”来的新闻,必须抓紧去写,“过了端午不卖雄黄”就是这个道理,否则“抢”就失去了意义。许多体育记者,边看比赛边写稿,比赛一结束,他们便冲出体育场,“抢”着发稿。有的新闻单位提倡记者、通讯员站着写稿,这样消息才能写得短、写得快。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写道:“物色虽繁,而析辞尚简。”意思是客观景物虽然十分复杂,但用…  相似文献   

17.
去年五六月间,北京一位新闻学者来乌鲁木齐,同新疆主要新闻单位搞了一次受众调查。返回北京时,我握着她的手说:“欢迎你明年再来新疆。”出乎我的意外,她却说:“新疆的瓜果虽好,可你们的新闻思想保守得全国少有,呆在这里会闷死,我再也不来了!”这一席话使我想得很多。我是学新闻的,时刻关心着我国新闻改革的进程,了解关于新闻改革的各种观点,懂得经济、政治、文化改革的深化在呼唤着新闻改革。在工作中,自己也一直嚷嚷着新闻改革。可  相似文献   

18.
新闻界将新鲜的事实称之为“活鱼”。整日捉“鱼”的新闻记者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美国人杰克·海敦在为美国高等学校新闻专业撰写的新闻学基础教材《怎样当好新闻记者》一书中,规劝那些不适合作新闻记者的人:“如果你从事新闻工作的基本动机在于谋个差事,那还是另找出路为好。”因为新闻写作的特殊规律就是“服从事实和事实的报道。”只有那些亲临新闻现场的记者,才能见真正的“活鱼”,捉到“活鱼”,现场捉“鱼”是新闻记者的职责所在。  相似文献   

19.
近些年来,在新闻(消息)写作中“大而全”的产品又多起来了,实在令人担忧和头疼。尽管编辑修改时费了好大劲,可编发后读者或听众又很少买账,影响了报纸、电台的宣传质量。如果把这些“大而全”的新闻比做是满满当当的“一河水”,那么“小而专”新闻自然就算清清亮亮的“一瓢水”了。作为一名通讯员,最好是少写“一河水”新闻,多写些“一瓢水”新闻。写好“一瓢水”新闻,一要善于发现“闪光”的东西,写好一个闪光点。1984年我县农村大面积搞起商品生产。我和县委宣传部的一位同志在霞港乡唐辛庄采访时,看到村里商品生产一片红火,搞什么行业  相似文献   

20.
各级新闻学会或新闻单位设立的新闻奖 ,代表着一定时期的新闻学术水平 ,获奖者既有资深的专业新闻工作者 ,也有爱好新闻采写的业余通讯员。有相当部分通讯员认为自己“居然”有作品评上新闻奖 ,全是运气好。显然 ,很有必要端正我们的新闻“质量”观。可以说 ,新闻稿件发表或播出后的影响力大小 ,是和作者、编辑对稿件的处理技艺高低有很大关系的。这就要求我们通讯员把多出新闻精品作为追求目标 ,贯穿到平常的学习与采写实践的全过程。作为党报党刊的通讯员 ,之所以不能仅仅满足于稿件的被采用 ,还在于一篇好稿代表着咱们业务素质和政治素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