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张荫桓(1837-1900),字皓峦,广东南海县人,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外交家.他在1886年至1889年三年多时间里,担任驻美国、西班牙、秘鲁三国公使.在任公使期间,张荫桓非常关注华侨的民生问题,尤其是华侨子女的教育.  相似文献   

2.
王莲英 《历史档案》2014,(2):114-117
张荫桓1886--1889年担任驻美国、西班牙(早期译为日斯巴尼亚,简称日)、秘鲁三国公使期间,非常关注华侨子女的教育,并采取积极措施创办中西学堂①,为海外华人教育做了很多有益的工作。  相似文献   

3.
刘红光 《兰台世界》2016,(16):68-70
郑洪年是我国近代华侨教育理论重要奠基人,是华侨教育实践先驱。他担任暨南学堂首任堂长,奠定华侨教育的基础,重掌暨南期间,将之改组为综合性大学,成就华侨最高学府。郑洪年关于华侨人才培养、华侨教育教学制度、华侨学术研究等教育思想对当代华侨高等教育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南京中山陵园环绕中山陵的附葬诸墓中,廖仲恺与其夫人何香凝的合葬墓,面积不大沾地仅20亩,不远的谭延(门岂)陵墓占地300余亩),但风格卓异,引人遐思。此墓也是设计中山陵的建筑师、英年早逝的吕彦直的作品。 廖仲恺遇刺中弹身亡于1925年8月20日上午,距中山辞世还不到6个月,时年48岁;他的夫人何香凝46岁(长宋庆龄十四岁)。47年之后,1972年9月1日,何病逝于北京。依照她“生同寝,死同穴”的遗愿,灵枢运往南京与廖仲恺合葬。 廖仲恺夫妇都是最早的同盟会员,是中山先生最亲密的战友和助手。据记载,中山先生弥留之际,曾亲嘱何香凝:  相似文献   

5.
在近代中国民主革命领袖孙中山关于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体系的队伍中,廖仲恺、朱执信和宋庆龄等是几位杰出的代表人物。他们是孙中山先生的学生、战友和忠贞不渝的得力助手,所以,他们与孙中山的社会主义思想理论在“五四”前后是完全一致的。因朱执信牺牲早几年(1920.9.),廖仲恺是在孙中山去世后同年(1925.8.)牺牲的,而这后几年又是他们的社会主义思想理论飞跃发展的几年,因此,将廖仲恺的社会主义思想与实践研讨清楚,不仅能对廖本人的社会主义思想和实践作出正确的估价,而且有助于对孙中山的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体系的研究和理解。  相似文献   

6.
名人手迹     
何香凝(1879—1972),著名民主革命家、国画家。原名谏,又名瑞谏。广东南海人。廖仲恺夫人。同盟会员。日本本乡女子美术学校高等科毕业。参加辛亥革命、反袁护法等革命斗争。1924年国民党改组。支持孙中山三大革命政策。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她坚持革命立场,进行反蒋活动。九一八事变后,坚持从事并领导抗日民主运动。1948年参与组织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华侨事务委员会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名誉主席、民革中央主席等职。著有《双清文集》、《何香凝诗画集》等。  相似文献   

7.
今年4月23日,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廖仲恺先生诞辰130周年纪念日,同时也是何香凝先生创办的"仲恺农工学校"(仲恺农业技术学院前身)建校80周年校庆日.何香凝(1878~1972),我国近代民主革命著名的政治活动家、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重要领导人.在半个多世纪的历程中,何香凝为了使祖国臻于独立、民主和富强,不断进行探索和追求,奋战了终生.解放后,历任政府委员、华侨事务委员会主任委员、华侨事务委员会主任、全国妇联名誉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主席、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全国文联副主席等多项职务.  相似文献   

8.
在美洲大陆最早出现的华文报刊,是1854年在美国西海岸加利科尔埠出版的《金山日新录》。加利科尔即现在的旧金山,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三藩市海湾区。当时这里出现了淘金热和开拓新边疆的移民运动,已有大批华侨在这里参加劳动。华侨在美国的历史,渊远流长,但成千上万的中国人远涉重洋到  相似文献   

9.
名人手迹     
<正>廖仲恺(1877-1925),广东惠阳人,生于美国旧金山。原名恩煦,又名夷白,以字行。一九〇二年留学日本,先后入早稻田大学和日本中央大学,习政治经济,积极追随孙中山先生参加民主革命。一九〇五年加入中国同盟会,任同盟会总部外务部干事,  相似文献   

10.
“诞辰”和“诞生”两词被混淆误用的例子不少。我随便翻翻近来几家报纸,便找出这么多例子: ① 4月23日是廖仲恺先生诞辰110周年纪念日。(1987年4月24日《新华日报》) ②今年4月23日,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我国近代民主革命的著名政治活动家、国民党左派领袖廖仲恺先生诞辰110周年。(1987年4月22日《人民日报》) ③为纪念廖仲恺诞辰110周年和何香凝逝世15周年,文物出版社出版  相似文献   

11.
正张荫桓1886—1889年担任驻美国、西班牙(早期译为日斯巴尼亚,简称日)、秘鲁三国公使期间,非常关注华侨子女的教育,并采取积极措施创办中西学堂a,为海外华人教育做了很多有益的工作。1.主张筹办学堂张荫桓认为"时局日艰,储材为第一要著也"b,一针见血地指出人才在国家发展中的根本作用。而华侨子女群体长期生活在海外,兼具接受东西方文明的优势条件,这一群体的培养对于处于时代变革中的清政府具有特殊意义,是一个重要的人力资源宝库。因此,张荫桓积极主张在海  相似文献   

12.
由福建省档案馆编辑的《福建华侨档案史料》(1912—1949)一书近已由档案出版社出版。该书系根据福建省档案馆馆藏珍贵档案及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闽南、闽西侨乡市县档案馆侨务档案选编而成。主要内容有:侨务机构及工作计划、报告,华侨出入国,侨汇机构与侨汇,华侨投资,华侨教育,华侨捐赠与抗战,救侨,护侨等。该书辑录华侨档案千余件,计140万  相似文献   

13.
海外华侨迫切要求了解祖国情况,中美建交后,一些华侨和中国血统美籍华人来信向电视台索取电视节目。为此,中央电视台和美国宏声传播事业公司于1980年6月签订了为期三年的合作协议,决定在美国建立《中国之声》有线电视广播,专门放映我中央电视台的节目。时间在每星期六晚上8时至9时,这个节目已于去年10月4日晚在纽约有线电视  相似文献   

14.
海外华侨历来重视教育。本文从人文教育的视角阐述了近代闽南华侨支援家乡建设,捐资兴学,兴建学校,培育人才,发展侨乡文化教育事业的过程;高度赞扬了陈嘉庚先生等闽南华侨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爱国情怀.讴歌了他们创办教育的新理念。  相似文献   

15.
<正>1924年6月,广州黄埔军校举行开学典礼。廖仲恺是黄埔军校国民党党代表,蒋介石是校长。1925年8月,廖仲恺在广州国民党中央党部门口遭人用手枪暗杀,蒋介石得知后痛哭失声。后来,蒋介石在广州黄埔军校设立了"仲恺公园"和"仲恺堂"。黄埔军校1928年3月迁到南京国民党新首都后,蒋介石又在南京军校设立"仲恺堂",1950年,蒋介石  相似文献   

16.
由归侨、侨眷、台湾同胞、港澳同胞摄影家、摄影工作者和爱好者组成的群众性学术组织——华侨摄影学会,于1986年12月6日在北京成立。中国著名电影家、摄影家、美国归侨司徒慧敏当选为会长。华侨摄影学会将团结归侨、侨眷、台湾同胞、港澳同胞摄  相似文献   

17.
晚清中国面临内忧外患的统治危机,大量百姓前往南洋地区谋生。通过分析这一特定时期南洋华侨的服饰穿着、饮食习惯、居住场所以及教育情况等方面,展现南洋华侨群体的生活风貌在异地文化影响之下的特征与变化,来体会当时南洋华侨群体在背井离乡之后,在异国他乡的生存状况。通过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南洋华侨群体保持着与中国文化同质的本质,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在海外社会所表现的顽强性和灵活性。  相似文献   

18.
《宣言》所阐明的共产主义理想曾鼓舞了成千上万的革命者,无论是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还是资产阶级革命先驱孙中山、宋教仁、廖仲恺、夏叶声,无不受其教育影响……  相似文献   

19.
在美国华文报刊的历史上,存续达半个世纪的报纸只有少数几家,其中就包括了被公认为“左派侨报”的《美洲华侨日报》(China Daily News)。这家报纸创刊于1940年7月7日,1989年7月29日出最后一期,前后共49年。纽约《华埠商报》载文把《美洲华侨日报》的历史分为五个阶段,笔者认为是基本上符合实际的,现摘录如下(具体的划分年月略有凋整):①1940—1950年,作为美洲(国)华侨自己的报纸,贡献啦著:它旗帜鲜明地支持盟国反法西斯战争,支持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欢庆新中国的成立。②1950—1962年:在美国麦卡锡主义黑暗势力横行  相似文献   

20.
刘红光 《兰台世界》2016,(17):123-126
华侨高等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侨务工作的重要内容。华侨高等教育是随着国家侨务政策调整在华侨初等教育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它的产生、形成与发展都与国家侨务政策有着密切的关系,也与华侨华人的需求密切相关,它的发展必须遵循高等教育自身的规律。高等教育国际化、大众化、中国高等教育政策的调整和侨情的变化给华侨高等教育带来生源竞争、教育质量、办学定位、为侨服务提升等诸多新问题。华侨高等教育的发展必须坚持提升学术水平和突出侨校特色相统一战略,通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创新学生培养模式,合理布局学科建设、提升为侨服务水平、创新办学体制机制的途径来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