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嫦娥奔月     
李刚/摄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搭载着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的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三号塔架点火发射。  相似文献   

2.
张雷 《军事记者》2010,(11):40-41
2010年10月1日18时59分57秒,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场。随着“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托起中国探月工程“嫦娥二号”卫星成功地飞向茫茫太空,中国人的飞天梦想又向前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相似文献   

3.
《新闻前哨》2007,(12):31-32
2007年10月24日,随着嫦娥一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升空,本报嫦娥一号系列报道也于次日画上了圆满句号。  相似文献   

4.
应建勇 《新闻实践》2007,(12):30-31
这是一个值得中国人永远铭记的时刻: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我国首颗绕月探测卫星——"嫦娥一号"在四川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升腾而起,奔向38万公里之外的月球。  相似文献   

5.
2004年,寻找地外生命的“战役”重新打响。欧洲航天局的“猎兔犬”2号火星登陆器与地面失去联系一周后,科学家于2003年12月31日使用美国宇航局的“奥德赛”火星探测器第八次尝试接收“猎兔犬”2号的无线电信号,但仍然没有结果,这意味着“猎兔犬”2号未能成功登陆火星。不过,欧洲航天局还是宣布,他们的“火星快车”探测器已于12月30日从火星赤道轨道成功进入极地轨道。未来“火星快车”探测器将继续全力搜寻“猎兔犬”2号登陆器。火星的魅力与“猎兔犬”2号相比,美国人的“勇气”号火星探测器却获得了成功。2004年月1月3日,美国国家航天和航…  相似文献   

6.
刘国林 《青年记者》2007,(23):43-44
今年10月,中国发射探月卫星"嫦娥一号",这是一个世界范围的新闻事件。临沂市一个小县城里的一位普通物理教师王成昌,受国防科工委月球探测工程中心邀请,作为全国唯一一名特别观众,赴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现场参观"嫦娥一号"卫星发射,一下子拉近了这个话题与山东读者的距离。  相似文献   

7.
四月收藏     
《新闻世界》2004,(5):4-5
北京时间4月18日23时59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地将“试验卫星一号”和搭载的“纳星一号”科学实验小卫星送入太空。这标志着我国小卫星研制技术取得了重要突破。  相似文献   

8.
《海南档案》2008,(1):23
“嫦娥一号”卫星的发射成功。标志着炎黄子孙的千年飞天梦想终得实现。尤其值得天津人骄傲的是,这次被“嫦娥一号”采用的490N卫星发动机支架连接件,为天津工业大学复合材料研究所攻关研制,为“嫦娥”成功奔月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相似文献   

9.
美国航空航天局科学家7月31日宣布,“凤凰”号火星探测器上的实验设备获得了火星土壤样本中的水。这是人类首次通过科学仪器得到地球以外行星的水。  相似文献   

10.
《军事记者》2007,(11):F0002-F0002
10月24日下午6时05分,我国第一枚绕月探测卫星"嫦娥"一号,在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的托举下,伴着烈焰腾空而起。嫦娥一号的发射成功,  相似文献   

11.
《中国新闻周刊》2004,(2):18-21
2003年是伟大的一年。年初,美国宇航局(NASA)科学家通过“威尔金森各向异性微波探测器”拍摄到了“婴儿时期”的宇宙照片;岁末,美国科学家宣布,NASA在26年前发射的“旅行者1号”飞船,将飞离太阳系,首次进入星际空间;紧接着,“勇气号”火星探测器经过半年的飞行,于2004年1月4日成功登陆火星,第一次实现了两个行星间的电视现场直播。  相似文献   

12.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此次嫦娥三号任务宣传报道方案策划时,我们发现,跳出工程任务技术本身去审视“嫦娥”,以独特的组合式视角,从不同的切面描摹、还原新闻,表达、传递观点,或许是最好的办法——选取适当的、独特的视角是新闻报道最基本的技巧。信息泛滥的全媒体时代,这种技巧恰恰是传统纸媒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相似文献   

13.
2008年6月9日20时,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中星9号”广播电视直播卫星送入太空。这是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位于四川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首次航天发射。卫星将采取不加密方式传输节目,居民只要安装卫星地面接收设施就可收看。中国将由此进入直播卫星时代。  相似文献   

14.
《档案管理》2005,(1):41-41
美国东部时间8月3日凌晨2时16分(北京时间8月3日14时16分),人类研制的第一颗水星探测器“信使”(messenger)号终于由波音公司的“德尔塔2”(Delta2)型火箭送入太空。按计划,该飞船将于2011年3月进入环水星轨道,对水星展开为期至少一年的科学探测。“信使”号此次水星之行重在为6大问题寻找答案:水星密度为何如此之大;水星的地质形成过程是怎样的,水星核具有怎样的构成和形态;  相似文献   

15.
太空之吻     
11月1日5时58分07秒,中国“长征二号F”遥八运载火箭在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点火起飞,将“神舟八号”飞船发射升空。13分53秒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常万全宣布:“神舟八号”飞船发射任务圆满成功!至此,  相似文献   

16.
“嫦娥一号”——一颗翱翔在38万公里奔月“天路”上的“中国星”,在2007年的金色秋天里,无疑是万里长空中耀眼的星辰。 “嫦娥一号”10月24日从彝海凉山峡谷中腾飞,11月26日从月球轨道传回第一张照片。在长达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解放军报》记者始终在追寻着“嫦娥”的翩翩身影,共采写出消息、见闻、通讯、评论、专访等新闻稿件近百篇,策划组织“探月专号”专版7个,还依托“中国军网”进行了网络直播访谈,受到读者广泛好评。 本文记录了军报记者在这段时间内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  相似文献   

17.
柏健 《新闻前哨》2007,(12):30-31
“第一现场”的价值 10月24日18时05分,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一飞冲天,成功奔向深空,中华民族千年之奔月梦想正一步步演为眼前现实。那一刻,举国欢腾,全球关注。25日,这一重大新闻事件无疑成为传媒的最大热点和焦点。  相似文献   

18.
图说     
<正>(新华社照片,香港)2014年7月21日,由香港特区政府民政事务局和中国国家航天局联合主办的"九天揽月-中国探月工程展"在香港科学馆揭幕。展览展出20多组实物模型和互动展品,包括嫦娥三号的着陆器、玉兔号月球车、长征火箭、模拟发射场和遥控月球车,介绍嫦娥一、二、三号任务取得的成果、探月工程和月球的科普知识,以及香港参与嫦娥三号任务的科研工作。展览将持续至8月24日。图为观众在"九天揽月-中国探月工程展"上观看展品。新华社记者黄本强摄  相似文献   

19.
科技前沿     
历7年艰难历程 卡西尼探访土星美国东部时间2 0 0 4年7月1日0时12分,卡西尼号土星探测器经过7年航行,走过35亿千米,按计划进入土星轨道开始探测活动。卡西尼号土星探测器于1990年开始研制,1997年发射,到2 0 0 8年使用期满,总开支为32亿美元。卡西尼号土星探测器总质量超过5 70 0千克,由轨道探测器和“惠更斯”着陆探测器组成。轨道探测器上有12台科学探测仪器,“惠更斯”上有6台科学探测仪器。“惠更斯”着陆探测器将于2 0 0 5年1月14日进入土卫六着陆,进行实地考察。每秒3帧连续拍 双模手机领潮流2 0 0 4年6月中旬,诺基亚公司推出双模手…  相似文献   

20.
《岭南新闻探索》2008,(1):M0002
贵刊2007年第6期张克眉、郑晓燕的《一日同城六报,看尽“多面嫦娥”》一文,对广州六报去年10月24日中国“嫦娥一号”发射升空的新闻标题与版面做了比较研究。有评有点.尖锐而温情,实实在在的媒介评论文章让报纸从业同行受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