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0 毫秒
1.
一、氯化铵受热分解实验的改进给试管里的氯化铵晶体加热,在试管上部内壁出现白色晶体,就凭上述现象说明氯化铵受热分解产生氨气和氯化氢气体,学生不易置信,甚至有把这一现象跟加热固体碘产生的“升华”现象相混淆.因此改用弯曲玻璃管,两端各用固体药品,分别吸收掉一种气体,从而检验出另一种气体.这样做,实验效果比较满意,现介绍如下,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对于铵盐受热分解的实验,高中教材多采用在试管里加入少量氯化铵晶体,然后加热,观察发生的现象。该操作存在的不足是:由于实验现象类似于碘的“升华”,无法看出氯化铵晶体的分解和化合过程。为此,为了提高实验效果,便于老师引导学生分析,笔者对该实验进行了如下改进。  相似文献   

3.
人教版新高中化学第三册关于《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中安排了“乙二酸受热分解实验”,如果在教学实践中按照教材中“给试管中的乙二酸晶体加热,将分解产物先通人干燥的冷的小杯中,然后通人澄清石灰水,观察现象”及图示那样完成这个实验时,会发现至少存在以下几个问题:①实验装置不合理,实验过程中乙二酸熔化后流向试管口并有凝结,实验难于继续;②小烧杯中检验到的水是晶体中的结晶水?还是(COOH)2热分解生成的水?  相似文献   

4.
高中化学碘升华的实验要用到密封玻璃管。笔者经过实践,自制了碘升华密封玻璃管。使用后,效果非常好。现介绍如下:选用18mm×180mm的薄壁硬质试管,在距试管口约3cm处用酒精喷灯加热均匀、拉细,冷却后从试管细口加入1小药匙研碎的碘晶体,再把试管细口部分放在酒精喷灯上加热烧红  相似文献   

5.
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之一。在长期的实验教学实践中,我们总结出这样一条实验原则──“以最少药量达到最佳效果取得最快速度”。在高中二年级硝酸盐分解的有关实验中,如果硝酸盐用量多则分解所需的时间长,而且分解过程中放出的有毒气体二氧化氮会造成环境污染。经过反复实验,在硝酸钾分解的实验中,若取半角匙硝酸钾晶体放入干燥试管中加热至熔化,当发现液面有气泡时,将绿豆粒大小的一块带火星的木炭投入试管中,则会看到木炭呈红热状并在试管内激烈跳动着。这个反应间接证明硝酸钾分解时有氧气产生。该实验只要一分钟,…  相似文献   

6.
人教版高中化学第一册(必修,2004年审查通过)金属钠在空气中加热燃烧有两处:①第29页[实验2—2]观察用刀切开钠的表面所发生的变化。把一小块钠放在石棉网上加热燃烧,观察发生的现象。②第166页。将黄豆粒大小的一块钠放入玻璃管中部,并用试管夹夹住玻璃管加热,当钠熔成小球并开始燃烧时,停止加热。  相似文献   

7.
铝箔质薄且柔软 ,导热而又耐高温。铝箔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它在化学实验中具有较为广泛的用途 ,下面介绍两例。1 铝箔在实验室制取氨气中的应用( 1)使用原因“氨气的制取实验”是高中化学教材中的一个学生实验 ,试管作为此实验的主要仪器在加热的过程中很容易破碎。反应物中的碱性物质Ca(OH) 2 直接与试管接触是导致试管破碎的主要原因。为了减少该实验中试管的破碎 ,在实验中可以采用铝箔。( 2 )使用方法将铝箔折迭成槽型 ,在铝箔槽内放入Ca(OH) 2 和NH4Cl的混合物 ;然后把铝箔连同药品放进试管内 (可用玻璃棒将其小心地推送到…  相似文献   

8.
河沙具有熔点高、热储备量大的特点,又是非氧化还原的惰性物质,在许多化学实验里如果充分利用河沙的这种性质特点,可使很多实验获得最佳的实验效果。1.加热分解KClO_3制O_2把河沙眼KClO_3晶体按估计堆量2∶1分别研细混匀,放入试管中加热,具有相当适宜的热分解速度,可以集得近乎理论产量的洁净O_2。KClO_3晶体的熔点不高(356℃),河沙的作用,一是把易熔的KClO_3固定在试管被加热的部位,二是利用河沙蓄积的热把反应温度迅速提高到远离KClO_3的熔点,使分解反应速度急速加快。2.浓HNO_3的热分解即使是把浓HNO_3加热到持续沸腾的状态。…  相似文献   

9.
高中化学里乙醇氧化成乙醛的实验,课本上是将螺旋状铜丝,在酒精灯焰上加热,使之生成氧化铜.再趁热插入盛有乙醇的试管中.反复操作几次,根据乙醛的特殊气味,证明乙醇氧化成乙醛.实践证明,这样方法效果不理想.原因是乙醛沸点很低(20.8℃),在加热的条件下变成气体逸散到空气中,虽然反复操作几次,但试管内积累的乙醛量仍然很少.故其特殊气味被多量乙醇浓烈的酒香味所遮蔽.如改用以下方法,可得到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实验室制取甲烷及它的燃烧实验,是中学化学数师深感头痛和十分伤脑筋的实验。其主要问题是: 1.实验加热时试管易破裂,或在试管内留下根本无法清除的斑痕。有了斑痕的试管耐热性很差,再次加热时很容易破裂。做一次制甲烷实验,报废一支试管,给实验室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1.
一、氨跟酸的反应实验:拿一根玻棒在浓氨水里蘸一下,另一根玻棒在浓盐酸里蘸一下,使两根玻棒接近(不要接触),观察发生的现象是否有大量白烟产生。问题:直观效果不明显。分析:打开试剂瓶时,浓氨水和浓盐酸已经挥发。改进:按图1连接装置,在一锥形瓶里放入5mL浓盐酸,另一锥形瓶里放入5mL浓氨水。然后轻轻捏动双连球往瓶内鼓入空气,即见三通管口处有大量白烟生成。说明反应生成了氯化铵。优点:(1)操作简便,现象明显。(2)药品可以反复使用。图1  二、铜跟浓硫酸的反应实验:在试管里放入一小块铜片,注入少量的浓硫酸,给试管加热。观察试管里所…  相似文献   

12.
初中物理第二册第五章第四节《改变物体热能的方法》中有一个气体膨胀做功热能减少的演示实验。原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用酒精灯对装有一定量水的试管加热,试管口用软木塞塞住,当加热到试管中的水沸腾一段时间后水蒸气将把软木塞冲开,以此说明水蒸气对软木塞做了功。但这一实验却无法直接显示水蒸气的热能减少,实验效果不够理想。  相似文献   

13.
如图1所示,取一支长20cm的大试管,用棉签沾取Cu(NO3)2溶液涂于试管中部。加热试管中部让Cu(NO3)2完全分解,这时试管中部会沾上一圈黑色的CuO。用长滴管或长颈漏斗将甲酸和浓硫酸加入试管底,使之混合并产生CO,加热CuO部位1min,再微热混合液,可见黑色CuO慢慢变成红色的铜。尾气因含CO,可通过燃烧处理掉。  相似文献   

14.
对实验用的试管进行加工,制成薄壁球泡试管,提高加热效能,缩短加热时间。  相似文献   

15.
现行高中《化学》课本第一册(人民版),79页[实验3—5],设计了这样一个演示实验“在试管里放入一块铜片,注入少量浓硫酸,给试管加热。观察试管里所起的变化。用润湿的蓝色石蕊试液放在试管口检验所放出的气体,观察试纸颜色的变化。把试管里的溶液倒在盛着少量水的另一支试管里,使溶液稀释,观察溶液的颜色。”这一演未实验的设计目的是证明浓硫酸的强氧化性,但在实验操作过程中会出现这样三点不足:1、因反应一直在浓硫酸沸腾状态下进行,其产生的气体(气泡)学生不易观察到。2、由于铜片和浓硫酸是在常温下开始加热。会产…  相似文献   

16.
氯化铵受热分解的实验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实验小组针对教材中的氯化铵受热分解实验,提出了以下两个问题,对该实验进行了探究与改进:①通过观察白烟的多少,就断定氯化铵已经发生了分解,缺乏应有的事实根据,应进一步加以验证。②假若氯化铵能分解为氨和氯化氢,能否吸收一部分氯化氢或氨气,从而得到氨气或氯化氢呢?  相似文献   

17.
(1)教材中实验存在问题分析必修(1)实验[6-2]将二氧化硫气体通入装有品红溶液的试管里,观察品红溶液颜色的变化。给试管加热,观察溶液发生的变化。课堂演示过程中,存在以下不足:演示时现通入二氧化硫气体,操作较麻烦、费时;给试管加热时,二氧化硫气体逸出进入空气,造成大气污染  相似文献   

18.
《化工辞典》(化学工业出版社,王箴主编)写到乙烯是带有甜香味的无色气体。在实验室里制取乙烯,是把酒精和浓硫酸混和加热,使酒精分解而制得的。按现行高中化学课本(甲种本p63)的实验装置和操作方法制取的乙烯,气味很浓,混有酒味、难闻的怪味和呛鼻的刺激性气味,并没有甜香味。这是因为用这种制取的方法,在加热的过程中,随着温度的不断升高,产生了不同的物质所致。实验开始时,由于酒精受热而挥  相似文献   

19.
高二化学分组实验甲烷的制取,原装置是在大试管里装2.5g研细的无水醋酸钠和1.5g研细了的碱石灰混合物,加热制气,此法产气量小且极易损坏试管。每次实验大试管中残留物不易取出,即便用盐酸处理也不  相似文献   

20.
(1)现行的高中教材(人教版)中有关糖类水解的实验是这样进行的:在2支洁净的试管中加入20%的蔗糖溶液1mL,并在其中1支试管中加入3滴稀硫酸(1:5)。把2支试管都放在水浴中加热5min。然后向已加入稀硫酸的试管中滴加NaOH溶液至溶液呈碱性。最后再向2支试管里各加入2mL新制银氨溶液,在水浴中加热3min-5min,观察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