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教育孩子要从根本入手,如果用我们现在家长的那种高度社会化的思维去对待来自自然的孩子,教育注定要失败。2.教育孩子是一门神秘的科学,目前我们对此知之不多,对孩子的心理要把握到火候,采取的措施要恰当,使用的语言要到位,就要靠我们自己的摸索。3.家长和孩子没有人格意识上的平等,就会在精神上被对方驾驭,双方的交流就会很困难,更不会有实质上的沟通。4.遵循自然法则,不要用“下岗”、“失业”之类的词去恐吓压迫孩子,否则,好孩子也会变成坏孩子。其实坏孩子和好孩子之间只有一步之遥,家长和老师是一个核心因素。5.如果父母不能成为孩子…  相似文献   

2.
如果一个学生撒谎,通常我们会用道德的尺子去衡量:如果孩子的话与事实相符,我们会夸他是好孩子、乖孩子;如果不一致,孩子就会被扣上“品德不良”的帽子。有的孩子,甚至有可能会被狠狠地教训一番,打一顿;或者大人苦口婆心地教育一番,“要说实话,做诚实的孩子”“不要说谎,说谎的孩子是坏孩子”等等,直到孩子表示以后一定要诚实,不说谎,争取做个好学生为止。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儿童的撒谎可以分成两种类型:故意撒谎和过失性撒谎。故意撒谎是品德问题,而过失性撒谎是心理问题。绝大部分的学生撒谎出于以下的原因:1.无意识地模仿别人;2.把想象中…  相似文献   

3.
没有坏孩子     
没有坏孩子?真的没有坏孩子吗?! 一个半夜拿石块打碎了人家玻璃窗的孩子也算好孩子?一个偷拿了父母的钱逃学去打游戏机的孩子不是坏孩子?一个后来成了杀人犯的孩子还不算坏孩子? 确实有这样一些孩子,他们让老师们头疼,使同学们生畏,令家长们担忧。或许他们就是人们所说的坏孩子,或许将来会成为坏孩子。但是如果我们再问一问,谁说他们就是坏孩子,谁能保证他将来一定就  相似文献   

4.
[事件] 20多名被学校和家长放弃的“坏孩子”,竟然自动承担起照顾一个流浪儿童的责任。这件事大大震撼了这些“坏孩子”的家长们。震撼之余,家长们开始反思:“坏孩子”真的很坏吗?于是,今年3月,新疆乌鲁木齐市成立了一个自称为“坏孩子妈妈联盟”,针对20多名被学校和家长放弃的“坏孩子”,抛开以往的教育方法,代之以尊重孩子天性为前提,教孩子善良地做人,培养、锻炼他们的生活能力。她们编写了一套“坏孩子妈妈联盟”教材,按照教材的要求和孩子们一起游戏玩耍,言传身教, 培养和提高孩子学习、协作、社交、适应以及坚持的能力。事实上,是这些“坏孩子”以自动承担起照顾一个流浪儿童的爱心唤醒家长,而自发成立这一组织的。妈妈们从不同角度去接触孩子、理解孩子。慢慢地,她们惊喜地发现,孩子们变好了,自己的生活也改变了。  相似文献   

5.
《上海教育》2006,(6A):4-5
【事件】 20多名被学校和家长放弃的“坏孩子”,竟然自动承担起照顾一个流浪儿童的责任。这件事大大震撼了这些“坏孩子”的家长们。震撼之余,家长们开始反思:“坏孩子”真的很坏吗?于是,今年3月,新疆乌鲁木齐市成立了一个自称为“坏孩子妈妈联盟”,针对20多名被学校和家长放弃的“坏孩子”,抛开以往的教育方法,代之以尊重孩子天性为前提,教孩子善良地做人,培养、锻炼他们的生活能力。她们编写了一套“坏孩子妈妈联盟”教材,按照教材的要求和孩子们一起游戏玩耍,言传身教,培养和提高孩子学习、协作、社交、适应以及坚持的能力。 事实上,是这些“坏孩子”以自动承担起照顾一个流浪儿童的爱心唤醒家长,而自发成立这一组织的。妈妈们从不同角度去接触孩子、理解孩子。慢慢地,她们惊喜地发现,孩子们变好了,自己的生活也改变了。[编按]  相似文献   

6.
《中学生博览》2012,(5):8-12
“如果你的孩子信仰文字,千万别担心他会是一个坏孩子,没有一个坏孩子会耐得住寂寞去写那些无关痛痒的东西的。”——摘自小坏的博客  相似文献   

7.
1.教育孩子要从根本入手,如果用我们现在家长的那种高度社会化的思维去对待来自自然的孩子,教育注定要失败。  相似文献   

8.
内容简介: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好”,那什么样的孩子是“好孩子”呢?教育是一门学问,如果家长在不知道“什么是好孩子”之前,便盲目地按照自己心里的标准去教育孩子,甚至采用了错误的方法.就会毁了孩子而不自知。  相似文献   

9.
江苏省南京市一家长来信说:我儿子今年上小学四年级,接受能力强,成绩不错,但容易骄傲。如果上次考得不错,往往这次就退步,我们批评教育他一顿,下次又会考好。考前总爱说:“没问题。”总高估自己。我们没少教育他,但效果不明显,请问我们该怎么办?如果孩子容易骄傲,当孩子获得成功时我们是否可以这样做。1.家长要沉着。现在的普遍情形是:孩子考得好,往往是孩子喜笑颜开,家长眉开眼笑。所以我们要从改变自己做起,要认识到,孩子现在的小成功,不等于最终的成功。孩子阅历有限,在成功面前头脑容易发热,家长能沉着,也会使孩子冷静下来。只有在成功…  相似文献   

10.
日前有则消息,乌鲁木齐市20多个被学校和家长放弃的“坏孩子”自动照顾一个流浪儿童,这让家长在震撼之余开始重新认识自己的孩子,寻找新的教育方法,组成“坏孩子妈妈联盟”。“联盟”妈妈们和孩子们一起游戏玩耍,言传身教,教孩子  相似文献   

11.
《父母必读》2013,(10):18-18
当“好孩子”很无趣,但是家长老师喜欢她;当“坏孩子”不仅有趣,还会赢得同伴的喜欢,可是家长不让自己的孩子跟“坏孩子”玩儿……这个问题是不是每个小朋友都会遇到呢?父母到底引导教育孩子要做一个听话的乖乖女还是小魔女呢,或许其实好坏都不重要?@父母必读杂志携手现代教育出版社@萤火虫绘本特邀@一慢二看(李一幔)老师,为大家送上微访谈“做一个小魔女or乖乖女”。  相似文献   

12.
吓唬孩子是一些父母常用的一种教育手段。有些家长在孩子哭闹或不听话时使用某种方法来吓唬孩子,有时可能会奏效,真能把孩子“镇住”,但其带来的后果,可能是父母难以预料的。首先,吓唬孩子会使孩子产生错误的观念。例如,警察经常被父母搬来“抓坏孩子”,以致使孩子误以为警察就  相似文献   

13.
当你听到别人称赞你的孩子时,你该怎么回答? “是的,他蛮棒的……”如果这么说的话,你会觉得有点自夸,所以你就回答说:“哪里,我那孩子不行!”或“唉!他功课糟透了……”等等。你如果这么说,会打击到你孩子的自信心,使他自暴自弃,而真的变成笨孩子或坏孩子。举个实例:曾经有位家长来和我探讨过他那五年级的孩子成绩不好的问题,后来我就是找那个学生来谈话,令我吃惊的是,那孩子开口闭口都是:“反正我记忆力不好”,我觉得很奇怪,便去问他的母亲,原来是他母亲常在别人面前自谦说这孩子记忆力不好。  相似文献   

14.
郑黎晖 《家庭教育》2008,(12):14-14
似乎每位做家长的,都会语重心长地对孩子说:“你要好好学习。” “我为什么要好好学习啊?”如果孩子追问一句,家长的回答就会五花八门。 有的家长会说:“你如果不好好学习,将来就会像门口收垃圾的一样受苦。”这类家长显然教育水平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15.
《教育》2006,(8):33-33
1、教育孩子要从根本入手,如果用我们现在家长的那种高度社会化的思维去对待来自自然的孩子,教育注定要失败。  相似文献   

16.
有家长在孩子刚入园进会对老师说:“我们的孩子比较弱,我很担心他在幼儿园会受到其他孩子的欺负。”在接送时间发现孩子脸上被抓破时,有的家长马上会问:“今天谁欺负你了,把你脸都抓破了?”有的家长甚至会说:“如果下次再有人欺负你,就去告诉老师,或者打回去。”  相似文献   

17.
《宁夏教育》2013,(12):78-78
首先是要看“字”。如果孩子做作业只是为了应付老师或家长的检查的话,他往往不会有那么好的耐心,去认认真真地将每一个字写得工工整整,而是会写得“龙飞凤舞”。我们看到这样的作业,就应该考虑考虑孩子是否真的认真完成他的作业了。  相似文献   

18.
陈喆 《家长》2011,(4):6-8
当家长,就得给孩子去开家长会。如果有个好孩子,家长会就会让你无限风光。如果有个皮孩子,家长会便要提心吊胆等待着老师的"耳提面命"。让我们回归家长会的初衷——提供一个家校沟通的平台,共同探讨怎么把孩子教育好。  相似文献   

19.
齐齐哭哭啼啼地告诉父母有人欺负他,父母齐刷刷地问:“谁?”而后教子一招:“人家打你,你干吗不还手?真笨!哭,哭有什么用?”接着就为孩子“壮胆”:“今后如果有人敢打你,你就大胆地还手,医药费我们会付!”这是家长来幼儿园接孩子,我们亲见的一幕。每个家长都不愿意自己的子女被别人欺负、受委屈。然而,这样不分青红皂白就鼓励孩子“以牙还牙”却不是明智之举。这会让孩子觉得“武力”才是一切,会让他们耳濡目染地用拳头去解决所有问题。长此以往,换来的可能是暴力的孩子。有个这样的比喻:一个人智力不好是“次品”,身体不好是“废品”,而品德…  相似文献   

20.
孩子成绩好、表现好,我们要“奖励”孩子,上一期《家长学堂》谈了“奖励”的话题。可孩子犯了错,我们该怎么办呢?这一期我们来谈谈如何“批评”。在孩子犯错时,我们要有客观、冷静的态度,要本着帮助、教育孩子的目的,不要光顾着自己的面子,就任着自己的性子把气撒在孩子身上。孩子毕竟是一个发展中的人,免不了要犯错,关键是我们大人如何对待犯错的孩子。在批评孩子时,我们要更多地从孩子的角度想一想,不要用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孩子,这么一想,我们的心就会平静许多。“批评”不是心罚,更不是体罚。批评的方式有许多种,不一定非要用严厉的方式孩子才会接受,很多时候,一个暗示的眼神,一种平等协商的态度,更加能够触动孩子的内心,让我们部学学批评孩子的智慧和艺术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