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华英 《山东教育》2008,(10):25-25
《金子》是一篇情节起伏、具有深刻寓意的课文。讲的是主人公彼得一开始要找的是物质的金子,而后来他得到的却是经过辛勤劳动而获得的“脚踏实地勤奋劳动”这一无价的精神世界的“金子”。从而阐明了“金子”的真正意义应该代表着勤劳,代表积极的人生态度。这篇文章的内容并不难懂,要让学生明白的还是文章中告诉我们的道理,  相似文献   

2.
一日,大师问弟子:“在金矿里,看到最多的是什么?” “金子.”弟子答. “不对.”大师说,“是矿渣.” “天下的金子,不是一挖出来就是金子,而是要淘尽千千万万的矿渣才成为金子.同样,天下的人才,不是一生下来就是人才,而是要‘淘’尽无数的缺点、瑕疵、毛病,经历失败、坎坷和挫折后,最终才成为人才的啊!”大师感叹道. 另一日,大师拿出一块金子和一堆烂泥,问弟子:“是金子有用还是烂泥有用呢?” “当然是金子.”弟子答. “为什么呢?”大师问. “因为金子代表着财富,有了金子,就可以换来自己想要的东西.”弟子说. “如果你是一粒种子,你是选择金子还是烂泥呢?”大师继续问.  相似文献   

3.
蔡楚文 《职教论坛》2002,(16):36-36
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的过程,同时也是教会学生学习的过程。但长期以来,对教法研究较多,而对学法研究得很少,这与素质教育是不相适应的。一、为什么要加强数学教学中学法的研究和指导1.社会发展对数学教学的要求数学知识应用非常广泛,当今社会科学技术和经济飞速发展,信息时代的到来对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数学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数学,更重要的是要“会学”数学和“应用”数学。如果把知识比作“金子”,方法就是“金子”的“开采机”。金子是可贵的,金子的开采机更可贵。因为有了开采机,便可以从…  相似文献   

4.
一、“真金”和“两斤重” 葛朗台把女儿爱情的信物——镶金的梳妆匣抢到手后,一看匣上的装饰物,马上欣喜若狂地喊道,“噢,是真金!”并连声叫嚷:“这么多金子!有两斤重!”葛朗台怎么知道这是“真金”?又怎么知道有“两斤重”?按常规,鉴别金子的真假要靠化验,衡量金子的轻重要用秤称,而葛朗台在这一瞬间却只靠他的两只眼,便立刻看出是“真金”,且有“两斤重”,足见其眼力不凡。  相似文献   

5.
孙莉 《初中生》2018,(4):46-47
黑历史之一:贪恋财物、爱慕虚荣 华歆的最早一段“黑历史”发生在青春期.那时,他跟随大儒陈球学习,同窗好友是一心向往隐士生活的管宁. 某天的功课是义务劳动,两位同伴扛着锄头去田里翻地.一锄下去,竟翻出一块金子来.灿烂夺目的金子啊!管宁视若无物,而华歆立马丢下锄头,捡起金子把玩了好一阵,才扔了金子继续干活.  相似文献   

6.
《学习之友》2009,(5):23-23
德国物理学家基尔霍夫在一次公众讲演中说,从太阳光谱上的黑线表明在太阳上有金子存在。一位银行家听众讥讽地对基尔霍夫说:“如果不能从太阳上得到它,那这样的金子又有什么用处呢!”后来,基尔霍夫带着他因光谱分析上的成就而获得的金质奖章去看那位银行家,并说:“你瞧瞧,我终于从太阳上得到了金子。”  相似文献   

7.
目中无人     
齐人有欲得金者,清旦,被衣冠,往鬻金者之所,见人操金,攫而夺之。吏搏而束网之,问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故?”对吏曰:“殊不见人,徒见金耳!”———先秦《吕氏春秋》译文:齐国有一个人十分想要得到金子,一天早上,他穿好了衣服,往卖金子的市场走去,看人拿着金子,抢了就跑。那人便被差役抓了起来,问他说:“人都在你眼前,你竟敢抢夺别人的金子,这是为什么?”他回答差役说:“我的眼中根本就没见着人,只有金子呀!”迷失在黄澄澄的金子中,连这么大的一个人都看不见,财迷心窍就是如此,想要得到财富是要靠自己努力才对,怎可在众目睽睽下抢劫呢?…  相似文献   

8.
范哗的《乐羊子妻》中:“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的“金”作何解释?长期以来,诸家选本均作“金子”(黄金)注译;初中语文课本中也注“遗金一饼”为“一块丢失的金子”。其实,此“金”不应作金,而当为“银”。  相似文献   

9.
有位神仙拥有点石成金的法术,某日他降临人间,遇到一个穷人和一个富人。他把两块大石头变成金子送给他们。穷人带着金子心满意足地离去;而富人却摇摇头说:“把你的点金术告诉我吧。”神仙因富人的贪婪而大怒,拂袖而去。我们都知道,这个古老的故事讽刺的是“贪婪”。然而今天,身处基础教育改革浪潮中,再来看它,眼光或许会不同。对基础教育而言,要“点金术”而不要现成的金子,这是教学观念上的一大  相似文献   

10.
点金术     
从前,有个很有钱的国王,他有个心爱的女儿。国王很喜欢金子,每天去宝库里看金子是他最大的快乐。一天,国王在宝库里看金子,一个陌生人出现了,他说:“你是世界上拥有金子最多的人。”“不,”国王说,“我希望我摸过的东西都能变成金子。”“你需要点金术吗?”陌生人说,“我可以让你如愿。”说完,他便消失了。第二天早晨,国王醒了,他一摸床,床立即变成金的;他拿起书,书立即变成一捆金片;他穿上衣服,衣服也变成金的;他戴上眼镜,眼镜片也变成了金的,他什么也看不见了。国王来到花园,他在花丛里走来走去,直到把所有的花都变成了金子。女儿哭哭啼啼…  相似文献   

11.
金子在什么情况下都是金子,而沉默不过是一种规避,有时是金,有时是谎言。什么是金子?一部历史如果有金子的话,它只能是真相。真相可能令人沮丧,令人愤怒和悲伤。但真相如金子一般诚实,它的价值只在于它是真相。真相的敌人是歪曲与沉默。有人毕生所做之事,一言以蔽之:掩盖与歪曲真相。另一些在场者被时光一点点截短生命,他们选择了沉默。沉默也在掩盖真相,它们是一回事。沉默者帮助掩盖者掩盖,帮助歪曲者歪曲。经历过斯大林时代的  相似文献   

12.
金子和泥土     
一块金子落在了一块泥土上。 金子黄灿灿的耀人眼目,泥土黑乎乎的黯然失色。金子看了看自己,又看了看泥土,一股优越感油然而生。金子不屑地问泥土:“在我面前你一定无比自卑吧?”  相似文献   

13.
捡到金子之后在一片峡谷中,住着一个牧童和他的妈妈。为了生存,牧童每天都要上山砍柴、放羊,日子很苦。牧童真希望自己能得到一块金子,哪怕很小。这天,牧童又上了山。望着人迹罕至的山脊,荒凉而贫瘠的土地,颤巍巍地矗立在山坡上的可怜的小木屋,他不禁叹了口气,一屁股坐在地上。“哎哟!”牧童突然跳了起来。地上隐约有一束金光射来———金子!牧童瞪大了眼睛,一捋袖子,使劲地挖起来。好大的一块!牧童兴奋地抱起金子,飞一般下山去了。“我挖到金子了!”牧童喊着,跑进屋,双手把金子捧到妈妈面前。妈妈注视着牧童的一举一动,…  相似文献   

14.
金子和泥土     
一块金子落在了一块泥土上。金子黄灿灿的耀人眼目.泥土黑乎乎的黯然失色。金子看了看自己,又看了看泥土,一股优越感油然而生。金子不屑地问泥土:“在我面前你一定无比自卑吧?”  相似文献   

15.
我是一颗小石子,但我要用不懈的努力,用虔诚的心来感动上帝,让石子变成金子!我是一颗小石子,但我的生命并没有因此而卑微;相反,却因一路由石子向金子的升华而显得壮美。——题记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曾说过:“真理是由争论确立的。”的确,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新事物、新观点层出不穷,孰是孰非,往往通过争论更能泾渭分明。随着课改的深入,我们的语文课堂也呈现出色彩斑斓的争论场面:品读课文《金子》,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为“彼得到底有没有找到金子”而争论不休。学习《黄河的主人》一文,学生会  相似文献   

17.
文本解读 《金子》一文记叙了广大淘金者听说有人在萨文河畔无意中发现了金子,便蜂拥而至,但绝大多数人一无所获,乘兴而来,扫兴离去;而彼得则留了下来,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用来培育花苗,最终实现了自己梦想的故事.课文浅显易懂,明白如话,有什么可教的呢?歌德说:“内容人人得见,涵义只给有心人得知,形式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是一个秘密.”《金子》一文应该发挥文本怎样的“例子”功用?是关于“内容”的?抑或是关于“涵义”的?还是关于“形式”的?带着这样的疑问细读文本,“文本奥妙”方能逐步呈现于眼前.  相似文献   

18.
方法最重要     
从前,有三个穷苦的青年外出谋生。他们在路上遇害到了一位神仙。神仙用手一指,路旁的一块大石头就变成了金子。神仙说:“你们每人可以从我这里得到一样东西,你们要什么呢?”一个说:“我就要这块金子。”一个说:“我要你那点石成金的手指。”最后一个说:“我想知道,你是怎么把石头变成金子的!”  相似文献   

19.
诚信     
提起“诚信”,我总会想起一个古老的故事。 那还是许多年前,有个孩子跟上帝学本领。有一次,上帝对孩子说:“我教你点石成金的本领,好吗?”孩子问:“明明是石头,怎么会变成金子呢?”上帝回答他:。三个月之后,那金子还会变回来的。”那孩子听了立刻说:“明明给了人一块金子,  相似文献   

20.
“挖金子”游戏是在20×20(总计400)个格子里进行的。翻开每一个格子都有可能是金子或陷阱——我们可以通过判断和计算分析金子与陷阱究竟存在于哪些格子中。持续挖到金子便可一直进行游戏,并得到分数奖励:如果不幸挖到陷阱,所有的格子会被重新覆盖,需要重新进行游戏。对战中,如果某一名玩家提前挖出了所有金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