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1.给孩子一个空间,让他自己往前走。2.给孩子一个时间,让他自己去安排。3.给孩子一个条件,让他自己去体验。4.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自己找答案。5.给孩子一个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6.给孩子一个机遇,让他自己去抓住。7.给孩子一个冲突,让他自己去讨论。8.给孩子一个对手,让他自己去竞争。9.给孩子一个权力,让他自己去选择。10.给孩子一个题目,让他自己去创造。少家长自我教育的十个策略  相似文献   

2.
孩子是谁的     
孩子是谁的?是父母的?是国家的?当然都不错。但孩子首先是他自己的。这有什么区别吗? 有区别。有的家长因为自己的人生理想没有实现,就希望在孩子身上得到补偿。自己想当音乐家没有当成,也不管孩子是否有这方面的天分和兴趣,就硬逼着孩子学钢琴、小提琴。有些父母看到自己同事、邻居的孩子考上名牌大学,就拿自己孩子的缺点、不足与人家的孩子比,弄得孩子抬不起头来,看不到自己的优点,个性发展受到抑制。不问是否合适,不管是否符合孩子的实际状况,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这就是没有把孩子看成是他自己的。  相似文献   

3.
《考试周刊》2016,(59):171-172
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让他自己去做。不仅对培养孩子独立性、自理能力很重要,同时培养孩子的责任感,使孩子对自己的生活、行为负责。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孩子凡事都喜欢说"我会做"、"我行",喜欢自己尝试、体验。既然孩子有这种愿望,为什么不放手让孩子自己做呢?  相似文献   

4.
美国家长最关心的是:(1)自己的孩子是不是正常(而不是超常),假如孩子达不到正常标准或者超过正常标准,该如何为孩子寻求帮助;(2)自己的孩子是不是快乐,因为他们认为剥夺孩子的童年快乐是最残酷、最不公平的一件事;(3)自己的孩子今天是不是比昨天有了新的进步。他们不看别的孩子会什么而自己的孩子还不会,或者自己的孩子会什么而别人的孩子还不行,并为此而忧心忡忡或洋洋得意;他们关心孩子是为了孩子的成长,而不是为了自己的面子。当然并不是100%的美国家长都如此。  相似文献   

5.
王莉 《中华家教》2020,(5):28-28
学业的事情自己做主孩子在学习生活中常常要面临一些选择。想让孩子有主见,家长不妨就让孩子多做一点主,不要怕孩子选错,也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孩子。今天孩子能为自己的学习做主,明天才能为自己的人生负责。比如选课这样的事情,你能否做到倾听孩子的声音呢?  相似文献   

6.
和一些妈妈们聊天,经常会听到一些抱怨的声音,说自己的孩子在幼儿园里受了欺负,受到了不公平的对待啦,或者是夸耀自己孩子多聪明灵巧,别的孩子相比之下是多么差劲啦,等等。 有时候,我会问她们:在要求别人对自己孩子公平对待的时候,你能做到对别的孩子一视同仁吗?你能做到像看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看待别人的孩子,像欣赏自己孩子一样欣赏别人的孩子吗? 其实,不管是自家的孩子,别家的孩子,他们都是天使。  相似文献   

7.
把孩子当别人,把孩子当自己,把自己当孩子,把自己当自己。这是一个偶然的机会,一个朋友跟我分享的话,我也想拿来和做爸爸妈妈的一起分享。把孩子当别人。这句话看着或许别扭,十月怀胎辛苦养大的孩子怎么能当成别人呢?可是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来到世界上,他有自己  相似文献   

8.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出人头地,实现自己的梦想。但孩子是思想独立的个体,父母不应该让孩子沦为自己的附庸。只凭优越的物质生活不能成就孩子,良好的教育才能让孩子终身受益。言传身教,给孩子成长的空间,让孩子真正实现自身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年轻父母可以做自己的梦,但万万不可让孩子或者别的什么人来圆自己的梦。父母一旦把孩子看做自己的梦,孩子便应该是完美无瑕,孩子便应该不折不扣地实现父母为其设计的目标,否则,父母便认为孩子回报自己的只是失望。事实上,父母的这个梦是很难实现的。尽管孩子都是好孩子,但由于潜能和后天环境等原因,孩子们的起跑点和终极目标不可能都在一条线上,而这并不妨碍每一个孩子都可以经过努力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和成就事业。遗憾的是,我们不少父母总在孩子身上做着自己的梦,幻想自己可以给孩子完美的一生,甚至把孩子的“最佳”发展看做是罩在父母头…  相似文献   

10.
《宁夏教育》2013,(7):155-155
当你发现孩子对自己的穿衣打扮产生极大的兴趣并有自己的想法时,便意味着孩子进入审美敏感期了。家长无需过于担心孩子会受到什么不好的影响,如担心孩子太过注重自己的外表而变得爱慕虚荣,更不要一味地责备孩子的这些反常行为。家长应该理解孩子在审美敏感期的表现,尊重孩子这一时期的审美要求,适当满足孩子提出的需求,如给孩子自己选择穿什么衣服的权利等,并正确引导孩子形成健康的审美观。  相似文献   

11.
如果我们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给孩子一些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自己去体验;给孩子一点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自己去找答案;给孩子一种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给孩子一片空间,让他自己向前走”,相信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就能真正“动”起来。  相似文献   

12.
加拿大的家长非常忌讳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相比。他们觉得,只要自己的孩子身体健康,就没有必要拿自己的孩子跟别人的孩子比高矮胖瘦——每个孩子的先天条件不同,发育早晚不同,高矮胖瘦自然就不同。先天条件好的孩  相似文献   

13.
孩子出生以后,我们的角色和身份发生了变化,我们不再仅仅是自己,生活重心会迅速而猛烈地转移到孩子身上。我们努力地去抚养、照料孩子,无时无刻不优先考虑孩子,甚至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经常放弃了自我的需求与成长,比如为了孩子辞职陪着孩子上学,或为了孩子的课外班,放弃自己出差或者外出旅游的机会,或是为了照顾孩子,连朋友、同学聚会也不参加了。我们告诉自己,这一切都是为了孩子,但是,这样做对孩子、对自己真的好吗?其实,作为父母的我们也是一个普通人,也有自己的需要,我们除了是父母,更是我们自己,同样需要被照料。  相似文献   

14.
教育文摘     
首先,要培养孩子的自信意识。自信,就是相信自己的力量,相信天下没有能难倒自己的事情。父母要鼓励孩子自己去做事,并且做好,让孩子体验成功后的喜悦,不断增强自信意识。第二,培养孩子的自立意识。日立,就是凡是自己能做的事就自己去做,不依赖别人。做父母的要对孩子自己应做些什么,心中有数,该让孩子做的,绝不包办代替。第三,培养孩子的思考意识思考,就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孩子提出疑难问题时,或者在发现孩子思考再三而不得其解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做父母的,大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龙”成“凤”,于是就常常拿一些有名望、有地位、有成就的大人物来激励自己的孩子。拿自己的孩子和大人物的童年去比,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去比,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像童年时的大人物或别人家的孩子那样刻苦,那样聪明,用心虽好,但往往由于对孩子要求过高,而教育的效果并不理想,有时还会引起孩子的反  相似文献   

16.
新学年章程     
暑假结束,孩子又迎来了新学期、升入了新班级。这时,他会意识到自己又长大了,同时又很想知道自己应该怎么样。这就需要家长给孩子以帮助。 生活自理能力 随着升班,孩子们在生活自理方面,面临许多新的要求,家长应根据自己孩子的年龄,选择适合他们做的事,鼓励孩子自己动手。 小班的孩子,家长要让他学会自己吃饭,自己穿脱鞋子和衣服,自己如厕,自己睡觉等。  相似文献   

17.
《云南教育》2011,(3):36-37
家长们总喜欢拿自己家的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作对比,或是把自己没有上好学的心愿强加到自己孩子的身上,但是你知道孩子的想法吗?多听听孩子的想法,不要给孩子太多的规划,让孩子们能健康地成长。  相似文献   

18.
现在,大部分孩子受了幼儿园的教育,都知道自己的事情应该自己做。如早上起床,有的孩子要自己穿衣服,父母怕孩子动作  相似文献   

19.
王美玲 《成才之路》2012,(18):98-I0015
关爱孩子,应从家庭起步。现在有些家长自己缺乏理想和追求。却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到孩子身上、把自己的意愿转嫁到孩子身上,让孩子不停地上各种补习班,甚至将成人的价值观强加给孩子。要知道,孩子想要的,不是一个超前而早熟、承载了过多成人要求的童年。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大人的引导不可少,但更多的是要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需要家长放手让孩子在生活中历练,选择自己的兴趣爱好,成为一个独立思考的人。  相似文献   

20.
教育要从长远的角度考虑问题,孩子总有一天是要自己独立在社会上生存的,自己独立开拓自己的人生的,如果能从小培养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东西自己管,自己的生活自己安排的自我管理能力,就能增强孩子行动的独立性、目的性和计划性,这样对于孩子以后生活的幸福和事业的成功无疑是有巨大的帮助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