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印度佛典对“末法”一词并未给出明晰和准确的定义,导致学术界近百年来关于“末法”的定义屡经修改而仍难统一。印度佛教认为自佛灭之年开始,就进入佛法逐渐衰亡的时期,此即“末法”时期。中国佛教认为自佛灭之年算起,要先经过“正法”“像法”两个阶段,然后才会进入“末法万年”阶段。日本佛教受中国佛教的影响,接受“正像末三时说”,且“末法”意识对日本佛教和日本社会影响深刻。20世纪初期日本佛教学者对“末法”的认知,影响了他们对中国历史上“末法思想”的理解,也造成对“末法”概念产生种种误解。  相似文献   

2.
佛钵信仰与传法思想,是中古时期印度、中亚、中国重要的文化现象和思想意识,形成两条相互关联的发展轨迹。其一,基于有关佛钵的释迦佛教化事迹,西北印度约2—5世纪上半叶形成以礼拜、供养为特征的佛钵信仰中心地,又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中印度、东南印度及西域。中亚4世纪前后佛钵供养与兜率天上弥勒菩萨组合表述传法思想,佛钵已然成为佛法象征。中原6世纪末叶作为潜流存在的佛钵信仰,演化为传法思想发展的依托形式。其二,发端于西北印度的传法思想,与兜率天上弥勒菩萨信仰联系起来。中亚、西域6、7世纪弥勒菩萨信仰与末法及传法图像浑然一体表现,突出了传法的紧要性。中原6世纪末叶佛教图像呈现末法、护法、传法思想集结现象,作为核心的传法思想成为一股强劲的佛教思潮。佛钵信仰与传法思想以兜率天上弥勒菩萨为纽带互为表里、并行发展,直观地反映了人们的信仰热情和密切文化交流的情况,佛教发展的曲折经历亦同时显现。  相似文献   

3.
《法灭尽经》是5世纪末至6世纪初成书的一部中国撰述佛经,体现的是来自印度佛教的法灭思想。以此经为代表,还有一批主要见于《出三藏记集》著录的佛经,可称之为法灭尽经类佛经。这批佛经在僧祐看来没有疑问,但从隋代开始,大都成了疑伪经。论文探讨了《法灭尽经》成书所依凭的印度法灭思想来源问题,以及法灭尽经类佛经流行的特定年代,强调印度佛教法灭思想不能简单等同于中国佛教的末法思想。  相似文献   

4.
天台宗是我国第一个,将音乐融入到佛教仪轨中的佛教宗派[1]。佛经思想的传播和发展离不开佛教音乐的影响。天台宗佛教音乐在我国佛教音乐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将对天台宗佛教音乐的概述,萌生,发展过程和对佛教传承产生的影响四个方面,对天台宗佛教音乐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5.
白衣佛小考     
敦煌早期壁画中有五铺白衣佛,为佛教艺术中仅见。本文认为白衣佛是弥勒的一种瑞像,它的出现与末法思想有关。北朝至隋唐时期曾流行崇尚白色的弥勒信仰,弥勒教匪利用了这一信仰,曾多次发动起义。这显示了佛教信仰的民间化。  相似文献   

6.
在佛教入华的三条路径中,岭南交广海路作用最大。佛教传入岭南的时问大约在东汉末年。佛教在岭南的早期传播相对缓慢,对民众生活习俗影响甚微,这一点和北方的情形相差很大,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岭南百越各部族原始宗教思想和习俗纷繁复杂,不利于佛教的传播;道教更加适应岭南社会,发展更为迅速,变相排斥了佛教的发展;与中原地区相比,岭南社会相对稳定,接受佛教思想的社会基础较为薄弱;社会文化水平落后,限制了佛教的传播,  相似文献   

7.
宗教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它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影响着人类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方式,制约着社会繁荣和历史的发展。书籍,在人类历史的发展中起着储存和传播知识、文化、思想的重要作用,它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也越来越密不可分。但是作为外来的佛教要想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它就要生存,要发展。而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借助于图书的形式,才能实现。因此,佛教自传入我国后,便与我国古代图书结下了不解之缘。下面就以魏晋隋唐为重点,谈谈佛教与我国古代图书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净土观念是中国佛教思想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中国佛教各派对净土的看法却不尽相同。其中,尤以净土宗与禅宗的冲突最大。净土宗从末法思想入手,主张通过称名念佛往生极乐净土;禅宗则从般若空宗理论出发,反对念佛往生,主张唯心净土。净土宗与禅宗对净土的不同诠释的背后,是他们对佛教的不同理解,也是他们不同生存境遇的体现。  相似文献   

9.
释慧远是我国东晋时继道安之后的著名佛学家,他长期住在江西庐山,其思想多宣扬佛教的出世主义,对江南佛教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慧远以其"内通佛理,外善群书"的远见卓识,力图将中印佛教文化加以融通,提出"法性实有"论和神不灭论,在此基础上又特别发挥了佛教的因果报应说。因果报应说是慧远佛教思想中最有代表性和最有影响的思想。慧远的因果报应论以通俗、圆融的理论特征,广泛而又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和伦理生活。与此同时也备受质疑并引发争论。  相似文献   

10.
清末苏曼殊的振兴佛教思想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末苏曼殊的振兴佛教思想简论何建明关键词苏曼殊,佛教革新苏曼殊是近代中国一位知名的诗僧,也是一位有一定影响的佛教革新思想家。他的佛教思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针对清末一些维新志土和“宰官”“白衣”对本来就极度衰微的佛教所发动的攻讦而进行辩驳,阐扬...  相似文献   

11.
佛教自西汉末东汉初传入中国,佛教艺术为了传播佛教思想文化而随着佛教思想渐趋中国化演变成具有本土性、民族性的艺术。敦煌壁画是敦煌艺术主要组成部分,在题材内容、人物造型与结构布局、线描勾勒与赋彩设色等方面都较好体现了中国化佛教艺术民族化、本土化进程。  相似文献   

12.
"中观"和"无我"是佛教思想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原始佛教时期的思想中就蕴涵有这两个概念的内涵,龙树时期,正式从"中观"原则来理解"无我"思想实现了两者的融合统一,汉藏两地佛教从不同方面发展了这一思想的内涵,体现了"中观无我"思想发展的时代性.  相似文献   

13.
任何民族的文化都是在交流中发展的,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也是这样。佛教作为一种外来宗教的传入,无论对我国古代的统治思想还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演变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儒、释、道三家文化的冲突和融合,直接影响了我国封建社会的教育,特别影响了书院制度的形成。 一、佛教的传入及儒、释、道的冲突、  相似文献   

14.
高明 《鸡西大学学报》2012,(10):116-117
佛教"持戒修行"思想主张"断尽烦恼,涅槃解脱",是贯穿佛教各个流派的核心精神,也是了解佛教思想、解读佛教文化的关键。自佛教传入中国并迅速发展,其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尤为深远,特别是佛教的"持戒修行"思想,影响到了小说的思想内涵和精神追求。以古代白话短篇为例,探讨作品中所体现的佛教"持戒修行"观念。  相似文献   

15.
佛教的传入,对我国文学艺术的发展曾有过很大的影响,而犍陀罗雕刻艺术的成就,是产生中国式佛像的先声。“公元一、二世纪间,在我国新疆地区,天竺风格的石窟和犍陀罗式造像以及壁画等佛教建筑和艺术,已在龟兹、于田一带发展起来”。(见《中国佛教》中国佛教协会编)敦煌早期彩塑在风格上必然受到印度及我国新疆地区艺术的影响。佛教艺术在中国得到新的发展,其主要因素是大乘教的兴起,宣扬“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思想,不管什么人,只要相信就行了,所以它的欺骗性越来越大,更得到  相似文献   

16.
梁琼 《宜春学院学报》2012,34(6):42-47,66
南北朝后期,北齐高僧慧思辗转千里而择住南岳。这是缘于佛教发展的情势、慧思强烈的"末法意识",以及南岳具有兴盛佛教的地理人文因素。慧思择住南岳并以之为基地努力弘法,不仅开创了南岳佛教的事业,同时也进一步推动了中国南北佛教融合的历史进程,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17.
佛法流传有“正法”“像法”“末法”三时之说,按照太虚大师的阐释,正法、像法时期各有一千年,当今时代正处于“末法”时期[1]。此一时期就时间而言去佛久远,就中国佛学而言,更兼之以空间暌隔,与佛法原生语境风俗不同,文化相异,所以佛法在此时期遇到了巨大的挑战。在当代社会,弘扬佛法,应对挑战,既是佛门弟子的义务,也是佛学研究者的责任。王月清、梁徐宁所著的《无神论与中国佛学》一书,运用唯物辩证法,从逻辑与历史相结合的角度,对佛教的基本教义、佛教的中国化以及在现时期如何发展佛学作了深入浅出的介绍和探讨,逻辑坚实、材料扎实、语言平实,对上述问题作出了回答。  相似文献   

18.
通过文献调查法、逻辑分析法、历史研究法对佛教禅宗思想对少林武术的影响进行分析与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的时代,禅宗思想赋予少林武术的内涵是不一样的,是随着时代的进步而进步.文化、武德、禅武合一、医学价值随着社会的发展各有升降,禅宗思想慢慢转化为体育化、娱乐化、商业化,与以往的佛教教义相背离,但是,它适应了社会的大发展,并没有失去其精要,反而让更多的人去接受,说明佛教禅宗新思想的转变是成功的.  相似文献   

19.
忏悔是佛教修行的重要法门,在古印度佛教创始后就已有之。文章主要探讨华严一派的忏法形成过程,以期明晰其在整个佛教忏法形成的历史脉络中所处的位置与作用。华严忏法体系创立之初就深受天台忏法的影响,从它那里汲取了丰富的营养。宋代时忏法已经达到极其繁荣的时期,天台宗在忏法的创作、推广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其对忏法划分为事忏、理忏的方法和十种忏心的思想对华严影响很大。圭峰宗密通过制作《圆觉经道场修证仪》,将华严幽深博大的思想运用到实践修行当中。他以《圆觉经》为主体,在继承澄观等华严思想及实践方法的基础上,吸收天台的礼忏、禅观方法,从而对华严忏法进行了制定。  相似文献   

20.
“二谛”理论是佛教学说中重要组成部分,对佛教的发展具有极大意义。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的扩大,“二谛”理论在中国佛教史上成为一个受人关注的问题,在我国天台宗、禅宗这两个极具中国特色宗派的佛学思想中也得到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