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必须区分相对剩余和绝对剩余这两种不同的类型。“两个根本性转变”是解决剩余劳动力出路的关键,它使相对剩余劳动力在农业内部实现优化配置,并为绝对剩余劳动力创造了可持续转移的条件。  相似文献   

2.
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必须区分相对剩余和绝对剩余这两种不同的类型。“两个根本性转变”是解决剩余劳动力出路的关键,它使相对剩余劳动力在农业内部实现优化配置,并为绝对剩余劳动力创造了可持续转移的条件。  相似文献   

3.
农村劳动力流动与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劳动力流动是由于产业间收入的差异的刺激而造成劳动者对高收入的向往和行为取向,与农村劳动力的剩余状况没有直接关联;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由于农业生产率的提高。一部分劳动者被排挤出劳动岗位成为闲置的劳动者需要转移到其他行业;对此理论和实践都足以证明两者具有明显的差异性。澄清两者关系的目的在于引起对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现状的高度重视,而不能被自发形成的农工潮现象所迷惑,从而切实制定相应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政策。  相似文献   

4.
中国工业化过程中,农业劳动力的剩余化问题,至今鲜为人究。对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有助于分清中国工业化过程的各个阶段,农业劳动力的规律性剩余和虚假剩余;也有助于城镇非农产业对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有效对接。农业劳动力剩余化指的是在工业化过程中,随着农业中现代要素的投入、制度的创新、耕地经营规模的扩大和总面积的减少,部分劳动力从必要到剩余的转化过程。它不包括以下三种现象:一是农业新生劳动力的自然增长。在农业劳动力相对饱和的前提下,农业新生劳动力固然是农业剩余劳动力增长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它生来就是农业剩余劳动力,不存在从必要到剩余的转化过程。二是在工业化过程的某些阶段,因政策原因造成的  相似文献   

5.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一个关系到全局改革的跨世纪难题。农村劳动力有能人型、适应型和剩余转移型。农村劳动力的剩余实质上是低素质的种植业上的劳动力的剩余,其转移途径主要有五:挖潜发展农林牧副渔等业,推动剩余劳动力的现实转移;发展现代农业产业,促进剩余劳动力的深度转移;发展乡镇企业,拓宽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渠道;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发展第三产业,培育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新增长点;开展劳务输出,扩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空间。转移的根本出路有赖于建立劳动力市场:发展劳动力市场中介组织,制定促进劳动力市场形成的政策法规;科教兴农,优化劳动力的供求结构;计划生育,调控农村劳动力的供求总量  相似文献   

6.
20世纪末期河南农村剩余劳动力状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河南人口总数由过去位居全国第二位跃居首位,其中农业人口占绝对多数,农民人均收入偏低和人多地少的矛盾导致河南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存在;这部分劳动力整体素质尤其是科技化素质不高,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变化,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相对量不断增加,加之劳动力各种结构性分布的不平衡,形成了劳动力的“结构性剩余”和“绝对性剩余”并存的局面,河南农村剩余劳动力在转移数量和速率上存在着较大的波动性和不稳定性,劳动力的就业形势比较严峻。根据这一实际情况,必须实行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正>人类社会由传统的农业文明社会向现代工业文明社会转变的过程,同时也就是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劳动力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到非农产业中就业,农业劳动力从相对减少到绝对减少,在社会就业中所占的比重逐渐下降,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建国40年来,由于发展水平低下和人口的巨大压力,由于  相似文献   

8.
河南省农村剩余农动力问题特别突出。转移农村剩余农动力到非农产业中去是必然的趋势。为了避免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盲目性,必须从河南实际出发,确定明确的目标:确保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确保人力资源的充分利用和部门利益的协调增长;推进农业向专业化、商品化和市场化转变,实现体制创新;推进农业工业化进程;实现科教兴农,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论乡镇企业劳动力的继续转移貊琦,任太增乡镇企业劳动力是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结果,又是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不彻底的表现。它仅仅是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暂时状态,并没有完成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任务。乡镇企业劳动力的继续转移是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0.
未来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一项战略性任务。通过分析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变化趋势,提出了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并对今后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道路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资本主义的社会财富是工人阶级创造的。工人阶级不仅锻造了奴役自身的条件——资本,也创造了满足资产阶级奢华需求的剩余价值。因此马克思说:“生产剩余价值、赚钱发财,是这个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相似文献   

12.
论我国人力资本的悖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人力资本存在着诸多悖论现象.在人力资本存量上相对过剩与绝对缺短并存,高素质人才与低素质人口同在;在人力资本流向上吸引与流失相悖;劳动力市场同时存在失业与空位;人力资本投资既不足又过度.所有这些悖论的根源是结构失衡.建立统一健全的劳动力市场,消除限制劳动力流动的障碍,就会使人们自觉地投资于教育,进而提高人口素质,使人力资本的结构与经济结构相协调.  相似文献   

13.
对于人民币汇率升值问题,许多学者已经进行过深入且透彻的分析,但多数都是基于绝对数据进行探讨。以1994年汇改以来的人民币汇率数据以及中美贸易历年差额数据为依据,采用变动率这一相对数,实证分析了人民币汇率变动和中美贸易差额变动的相关关系,发现人民币的升值并没有带来中美贸易顺差的相应变动,因此中国应积极应对人民币升值、国际贸易争端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流动性过剩是当前宏观经济出现通涨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但这种过剩并非是总量的绝对过剩,而是结构性的相对过剩。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较快,但不存在过热的问题。因而当前的宏观调控不能采用以往“熨平式”的全面紧缩策略,应当针对不同的市场性质,采取有松有紧,有疏有堵,以疏导为主的结构性调整策略,化害为利,将流动性过剩转化为解决当前诸多结构性问题的一种经济资源和比较优势。  相似文献   

15.
梁蒙 《许昌学院学报》2012,31(4):109-110
采用历史分析和比较分析方法,对马克思的《资本论》第四卷,即剩余价值理论进行研究,可以发现两条基本的重要的线索:一条是五种关于利润的观点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另一条是为什么旧经济学家会混淆利润和剩余价值,看不到利润与剩余价值的区别。  相似文献   

16.
论我国农村劳动力输出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欠发达县域农村剩余劳动力输出在最近十多年来发展迅速,但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组织输出和管理方面与劳动力的供给、需求和输出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农村剩余劳动力在今后一段时间仍然会有较大的发展,分析农村剩余劳动力输出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完善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输出的政策措施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7.
对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剖析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可得出以下结论:用劳动时间来衡量商品价值量无法完全说明剩余价值量的增减;流通领域在社会剩余生产中不容忽视,应当区分社会剩余与剩余价值这对概念;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地位要具体分析,剩余的出现并非一定源于剥削。  相似文献   

18.
相似在认识中是一个应用很广的概念,有一般的相似应用和形象思维中的相似应用。相似和相似剩余是形象思维的一对主要思维范畴。相似剩余包括两个事物形象的不相似部分;两个事物形象相比较观察到的“似又不似”现象;两个事物形象未被观察到的部分。二物的相似可能表征二物的同一或类同,也可能并不表征二物的同一或类同。当二物是否同一并不取决于二者整体的相似幅度的大小时,则需要应用相似剩余方法,特别是要判明二物有无质态相似剩余。事物类同程度和相似程度的不一致是导致思维判定错误的常见原因,是假冒欺骗能够得逞、上当受骗所以发生的思维陷阱。相似和相似剩余范畴的作用还可以迁移到创造思维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