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国家采取积极措施,通过国家助学金等等政策加强和改进家庭经济困难的在校大学生改善学习、生活状况,其影响也越来越深远.但是国家助学金在高校实际认定、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过程中产生一些问题.文章依据现有国家助学金发放中出现的具体问题,提出了改革国家助学金的一些建议:采用无息贷款的方式提供给学生资助、以奖学金的形式下发国家资助、通过勤工助学金形式发放.  相似文献   

2.
以国家奖、助学金和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体的新资助体系的实施,大幅度提高了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资助面和资助强度,为维护教育公平、保证经济困难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做出了积极贡献.本文分析了新资助体系近两年来的实施成效及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并借鉴国外学生资助模式提出了进一步完善我国大学生资助体系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3.
我国高校贫困学生新资助体系的实施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国家奖、助学金和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体的新资助体系的实施,大幅度提高了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资助面和资助强度,为维护教育公平、保证经济困难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做出了积极贡献。本文分析了新资助体系近两年来的实施成效及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并借鉴国外学生资助模式提出了进一步完善我国大学生资助体系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4.
高职勤工助学基地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具有经济资助与技能提升的双重作用.本文针对目前勤工助学基地建设的现状,以工学结合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契机,从制度建设、队伍建设、安全建设、功能建设和创新建设等方面探讨了勤工助学基地建设的途径与方法,对开创高职院校勤工助学管理工作的新局面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5.
国家在解决高校困难生问题上,主要采取了助学贷款、减免学费、助学金等方式,但此类帮困方式均存在一些不足.实践证明,勤工助学不仅可以避免因此而产生的弊端,同时,与奖学金和助学金相比,它的资助面广、薪酬稳定,不失为既解困又育人的积极措施.因此,思考和探索如何通过完善勤工助学体系充分发挥勤工助学的积极作用有着极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杨艳 《教书育人》2012,(18):10-11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作为高校的一个特殊群体,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和重视。当前我国高校逐步形成了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困难补助、学费减免等多种方式并举的资助体系。在该体系中,仅有国家助学贷款和勤工助学属于有偿资助,其他均为无偿资助。在这种资助模式的影响下,不少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出现了"等、靠、要"思想,出现了感恩、自立、自强意识缺乏等倾向,极大地影响了高校资助体系作用发挥的有效性,也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产生巨大的负面作用。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勤工助学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径.现如今大学生勤工助学活动已经成为大学生资助体系的重要部分,在构建和谐校园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本文探讨了勤工助学对构建和谐校园作用,希望以此来推动勤工助学和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采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CSMHS)和《大五人格量表》对某科技大学的300名新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水平男女之间自卑和强迫差异极其(P<0.01)显著.在不同专业之间焦虑和抑郁方面差异非常显著.(2)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大五人格的开放性方面差异极其(P<0.01)显著,不同专业之间神经质和开放性方面差异非常显著.(3)大学新生心理健康各维度水平和大五人格的外倾性、宜人性、责任感、神经质因子呈显著负相关,与开放性相关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辽宁省为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率先在全国设立"寒窗基金",积极开办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建立政府奖、助学金制度,推进高校勤工助学活动,通过多种形式的经济资助,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入学开设"绿色通道",对特殊群体进行关爱,通过这些政策措施,使每一个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都能顺利入学并完成学业。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以及高校制度进一步改革,教育事业飞速发展.但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态使得经济贫困大学生数量不断增加,比重急剧上升,他们面临着经济负担重、学业基础差、心理亚健康、就业压力大等问题.高校贫困大学生资助工作经过多年的发展与完善,已基本形成了以国家助学金、生源地贷款、勤工助学岗位、临时困难补助及学费减免为主体的多元化体系,一直以来推动着高等教育事业稳步前进,但在从保障型资助向发展型资助跨越的过程中暴露了部分问题.本文以盐城师范学院现行的经济困难大学生资助体系为研究基础,对于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具有可行性的建议,积极探索发展型资助模式下的新体系.  相似文献   

11.
独立学院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徐微 《襄樊学院学报》2006,27(6):102-106
以独立学院和普通高校一至四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研究独立学院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结果表明:独立学院学生的总体心理健康水平与普通高校学生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在自我控制能力、自我成熟度和冲动性紧张因子上差异显著;男、女大学生,文、理科,城镇学生与农村学生,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相比总体差异都不显著;女大学生在自我控制能力和自我成熟度上的均分显著高于男生;农村学生在疑心与妄想上的均分显著高于城镇学生,但自我控制能力上的均分显著低于城镇学生。应关注独立学院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立和完善心理咨询机构,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2.
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研究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通过比较与探讨民办高校大学生与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异同,结果显示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不如普通高校大学生,影响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自卑感,失落感,焦虑,抑郁感等,同时对如何提高民办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3.
Stigma is a powerful force in preventing university students with mental health difficulties from gaining access to appropriate support. This paper reports on an exploratory study of university students with mental health difficulties that found most students did not disclose their mental health problems to staff at university. This was primarily due to fear of discrimination during their studies and in professional employment. Many students went to considerable efforts to hide their mental health condition and in doing so struggled to meet university requirements. Of the minority who did disclose, most received helpful assistance with both their studies and management of their mental health condition. The university was the main source of support services including counselling, disability, student union and housing. A range of measures are required to address the impact of stigma and mental health to empower students so that they can disclose in the confidence that they will be treated fairly.  相似文献   

14.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出现了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受经济贫困因素的影响,他们的人生价值观也出现了偏差,应该采取措施,加强对经济困难学生的教育和引导,使他们能够适应大学生活,适应社会,树立积极向上的理想信念,身心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5.
高职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模式.该模式的核心内容是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本文以某职业学院和某大学的学生为样本,对高职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发展现状进行测查,结果表明:高职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总体状况良好.六大维度的得分均显著高于全国大学生,并与普通大学生相比无显著差异.在20项积极心理品质中,高职生发展最好的五项品质为心灵触动、团队精神、感受爱、真诚、爱与善良;最差的五项品质为创造力、勇敢坚持、热爱学习、自制、领导能力.高职生在社交智慧上得分显著高于普通大学生.但在好奇心、宽容和心灵触动上得分却显著低于普通大学生.在创造力、爱学习等13项积极心理品质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全国大学生,且大多差异极显著.在高职生群体内部也存在年级和性别上的差异.针对结果,提出了在高职院校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高职生应对方式的特点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高职生应对方式的特点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方法以应对方式问卷、精神症状自评量表为研究工具,对617名高职生及530名普通大学生进行了测评。结果高职生六种应对方式的使用频率存在差异。高职生应对方式存在显著的性别、年级、生源差异。高职生与普通大学生的应对方式存在显著差异。六种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各因子及心理健康总体水平显著相关。自责、解决问题、合理化、幻想、求助进入了心理健康总体水平的回归方程。结论高职生的应对方式有其自身的特点。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对641名初中生进行调查,包括学困生290名,普通生351名。结果表明:(1)学困生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过敏倾向和冲动倾向4个方面的心理健康状况比普通生差;(2)学困男生在学习焦虑、恐怖倾向和冲动倾向3个方面的表现比学困女生好;(3)学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年级差异不显著。针对学困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现状,应结合学生本人、教师和家庭这三个不同的群体对其心理健康进行有效的干预,以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大学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测试,以了解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咨询工作。方法:采用SCL-90对4966名新生进行心理症状的自评测试。结果:大学新生心理问题检出率为2.3%,整体心理健康水平高于全国常模水平,男生心理健康水平高于女生,民办独立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高于本院学生,艺体科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高于理科学生,理科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高于文科学生。  相似文献   

19.
崔凯  黎桦 《培训与研究》2009,26(11):93-95
大学生精神卫生援助有着诸多的研究成果,但现实中大学生精神卫生形势却依然严峻。高校精神卫生问题有着总体平缓,但不排除个别学生心理问题严重的特点。而我国当前大学生精神卫生援助制度没有重视这一点。采用大学生精神卫生援助双层模式,不同精神问题区别对待,特别是对严重精神问题的解决,以医保为平台,形成学校——政府——医院联合解决模式,可以较好地填补当前高校精神卫生援助体系在此处的空白。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350名大学生的调查显示: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幸福感水平高于中等水平,不受性别影响,且随年级的上升而逐渐提高;身体健康水平对心理幸福感有正向影响;家庭经济状况对大学生心理幸福感影响显著,家庭经济状况较好的大学生,在自我成长和与他人的积极关系两个维度上心理幸福感水平反而更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