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广播     
《视听界》2009,(6):8-8
2009广播发展论坛举行 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主办的2009广播发展论坛暨全球华语广播协作网会议11月10日在京举行。来自海外29家华语广播机构代表和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部分省会城市广播电台负责人分别召开了中国广播联盟宣传通气会和全球华语广播协作会议,共话广播的发展和未来;同时举办了全球华语广播网的开通仪式。  相似文献   

2.
作为对主流媒体中反映速度最快、覆盖面最广的广播电台来讲,怎样才能在新时期社会改革的媒体大战中做大、做强、做好、做精呢?笔者认为只有顺应历史的发展和时代同步,把广播推向市场,融人到市场经济的大熔炉中.才能让受众更充分地了解广播,认同广播。只有让听众贴近广播、直接参与广播,走听众选择节目、听众参与策划节目办广播的  相似文献   

3.
广播经营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迅速建立、广播列入第三产业以后,理应引起广播工作者高度重视的新课题,是摆在广播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从理论上探讨广播经营问题,在实践中总结广播经营问题,从而搞活广播经营,提高广播经营水平,对广播事业的发展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一、要按产业经营广播1.按产业经营广播是广播自身属性决定的。广播是党政和人民的喉舌又属于第三产业,本身具有产业属性、政治属性,对此,大家的认识是一致的。因此,无论从广播产品的角度来看,还是从广播传播的目的去分析,广播自身都具有鲜明的…  相似文献   

4.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广播当前的战略定位是什么,如何实现这个战略定位?角度不同,结论各异。要识得广播的“真面目”,有必要从广播的微观考察中跳出来,站在整个媒体业发展的高度.看清广播的历史方位,把握广播变革的脉搏,规划广播发展的未来之路。跳出广播看广播,广播正处在全新的媒体竞争格局中。客观地说,广播发展现在遭遇的挑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多。电视、互联网在城乡的逐渐普及,使受众有了更多的选择。依托数字技术、网络技术、流媒体技术  相似文献   

5.
张晓菲 《视听界》2013,(5):86-90
广播的未来是多平台的,内容和品牌仍然为王。广播登陆不同平台尤其是社交媒体,都是为了更好地互动以挖掘用户需求。本文透过第四届Radiodays Europe欧洲广播学术会议,整体了解欧洲广播业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欧洲广播在数字化发展战略、广播经营、数字平台上的受众互动、广播节目制作等方面的最新理念和做法,为我国广播业的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6.
随行广播,顾名思义,是一种在移动中传播的广播媒体,它是近年来国内广播业界推出的一种崭新的传播形态,目前,黑龙江、湖南、湖北、江西等省都先后推出随行广播业务,其他省市也开始尝试这项业务,随行广播大有燎原之势。随行广播受益于旅游业的启发,它的出现是广播潜力不断释放、服务属性不断扩张的结果,是一种与传统广播截然不同的、小众的、点对点的"窄播"。  相似文献   

7.
李宏 《中国广播》2014,(12):82-84
本文通过中国广播参与伊朗国际广播节的历程回顾,介绍了国际广播评奖的立项和标准,以及国际广播研究的关注面和热点,揭示了国际广播评奖和研讨对广播现实发展的积极推动作用,以及广播业务活动对展示国家形象潜移默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中国广播》2008,(12):F0004-F0004
云南广播博物馆成立于2006年9月6日,是纪念世界广播100周年的标志性博物馆,是集广播历程展览、声音技术博览、收音机精品收藏和广播文化、教育、交流为一体的广播博物馆。  相似文献   

9.
2005年12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王乐泉在出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新疆记者站成立40周年座谈会时自豪地对与会者说:我是一个40多年从不间断的广播老听众,听广播使我受益匪浅……王乐泉不仅个人爱听广播,而且还要求身边工作人员和其他领导干部都要听广播,对广播事业的发展更是倍加关注、大力支持。作为广播工作者,我们为能有这样一位“高层广播知音”而深受鼓舞。  相似文献   

10.
创新广播理念 塑造广播品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丽彬 《中国广播》2005,(11):18-20
谈到广播改革与创新,我有一个观点,就是中国广播的“稿件时代”即将或已经被“栏目时代”所取代。所谓广播的“稿件时代”是指在传统广播理念指导下做广播的时代。这种传统的广播理念着重强调稿件在广播节目中的突出作用,强化稿件为主的节目形态和播报式的语言表现形态。所谓“栏目时代”是指在现代广播理论指导下做广播的时代。这种现代理念着重强调的是栏目在广播竞争中的基础地位与核心作用。  相似文献   

11.
李蓉 《中国广播》2009,(12):49-49,66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新媒体的出现,广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和挑战。城市化水平的提高,给城市广播尤其是经济广播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本文拟着重分析新媒体对广播的冲击,以及广播评论给广播带来的新的机遇。  相似文献   

12.
广播作为人们获取资讯、交流学习、娱乐休闲、捕捉时尚的重要媒体渠道,在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的今天,其终端载体早已从传统的半导体收音机扩展到移动空间中形形色色的产品,诸如MP3、MP4、手机、电脑、车载收音机等,新的广播载体随时满足人们不同的收听需要。鲜活的资讯、富有感染力的交流互动、对视觉等系统的弱干扰性、机动便携都是广播媒体难以替代的强大优势。随着广播技术的时步,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提高,广电传媒与其他领域的深度融合与合作,广播正迎来新的发展契机。在上一斯的“特别策划”栏目中,我们着重介绍了广播打破传统的线性收听方式,与其他新兴媒体结合进行的“你听的 听你的”互动方式形态的尝试。为适应广播新形态的发展,随之而来的是我们对广播新载体的思考和再认识:先进的广播技术应用为广播做了怎样的技术储备?广播终端产业如何适应广播发展的新形态?广播新形态又将给广播终端产业带来哪些新的赢利点呢?本栏目邀请研究广播的有关学者、收听广播的青年学生和生产广播终端产品的代表一起来探讨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13.
广播作为具有独特个性的主流媒体,有其无可替代和复制的作用。尽管媒体的竞争已使广播的压力日益增大,但是在压力面前,广播人理清思路、冷静思考、重新定位,科学分析广播的特点、优势与劣势,我们就能在媒体的竞争中拓展出属于广播自己的市场和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4.
李荣 《中国广播》2013,(3):62-63
本文对网络广播的概念进行了解析,并分析了其传播的优势:覆盖面广、用户多元化、互动性强、收听便捷。作为网络广播代表的微电台将成为延伸广播产业链条、加强广播节目互动交流的利器。在未来,网络广播将成为一个巨大的多媒体媒资库。  相似文献   

15.
多工广播     
现在的广播方式一般有中波、短波调幅广播,调频立体声广播和电视广播。为使广播业务多样化和有效利用广播电波资源,开发了多工广播。所谓多工广播,就是在现有广播电波上叠加其它业务信息,并同时发送出去的广播方式。目前,已经实用的多工广播有电视伴音多工广  相似文献   

16.
初论大广播     
当今世界,科技发展迅速。随之而来的大科学、大农业、大文化等等“大”的观念,正进入人们的头脑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不言而喻,办广播的人,也在思索着这个“大”的观念与广播的关系,也就是什么是大广播的问题。一、系统内的大广播我国的广播机构,已形成了从中央到省、市(地)、县四级的垂直系统,即系统内广播。按照中央提出的“四级办广播,四  相似文献   

17.
考察中外广播事业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自广播诞生起,文化就与广播结下了不解之缘。文化艺术与广播联姻,不仅给文化艺术的发展与繁荣带来了勃勃生机和活力,也大大丰富了广播文化的内涵。广播传播及时,覆盖面广。一般不受时间、空间、地域和文化程度的限制,且声情并茂,宜于综合兼容各种文化,对整体文化的结构和全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产生巨大的影响,因而,“广播文化”这一概念的提出是符合逻辑的必然。广播文化,是社会文化通过广播这个载体运用多种形式、手段所给予广大听众的各种文艺广播的总和。这样,广播文化也属社会文化的范畴,是社会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这表明,广播文化既有社  相似文献   

18.
笔者在《初论大广播》一文中,引述了科学与产业结合,谓之大科学的观念。这里,借用这个观念,生发一个新的命题:广播与产业结合,或者说广播产业化,谓之大广播。一、发源于农村的星火在我国农村,广播是乡、村干部传达政令、布置工作、指挥生产的得心应手的工具;是农民群众接受科学文化知识、获取商品经济信息的主要渠道。但是,我国大部分农村经济落后,这就导致了广播的落后。广播落后,不能满足农民发展商品经济的需求,又严重制约和影响到农村经济的振兴和发展。然而,四川省阆中市五马乡广播站,闯出  相似文献   

19.
我们说发展广播产业,那么什么是广播产业,该怎么给广播产业下定义?广播产业是以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为目的,在一定社会组织形式下,通过社会化生产和市场化运作方式,提供广播产品和广播服务的经营性文化服务行业。应该在这个前提下,来认识广播产业,研究它的内容、体制结构、运作方式、发展方向等等。  相似文献   

20.
市场经济体制、知识经济、科学技术仍将是影响我国媒体的主要因素,中国的传播业应该有足够的思想准备,迎接WTO带来的巨大冲击和影响。广播是大众传媒中唯一诉诸于人们听觉的媒体,这是广播得天独厚的优势,从事广播事业的同志大可不必悲观,广播报道新闻应当先发制人、先声夺人,要努力体现广播特有的魅力。广播无论怎样改革,广播特有的优点不能改掉,广播的优势不能丢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