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刘勰的“隐秀”论,强调“隐”与“秀”的契合和“余味曲包”。他在论述艺术创造时,又十分重视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的交融,强调:虚静”和“窥意象而运行”。这些观点已符合意境的审美规范和创作原则,本认为:意境论当产生于《心雕龙》,“隐秀”便是意境的最初形态。  相似文献   

2.
本文尝试从陶渊明的创作心态,作品语言及诗歌意境等方面进行探讨,总结出“出于自然,归于自然”不仅是陶渊明的人生旨趣,也是其诗歌的总体艺术特征。他的诗风人格也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宿。  相似文献   

3.
意境即境界,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最早提出“境界说”。他的“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意),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境)”,指出意境包含“意”和“境”两个方面。为什么现在只提“意境”,而不提“境界”?李泽厚认为,意境是作者主观把握而创造出来的艺术存在,它分为“意”和“境”两方  相似文献   

4.
陶渊明生性好静,存乎乱世,不免有恨,这种静、恨交织的人生,对他的生活和文学创作影响极大。身处乱世的陶渊明静中有余闲,既能享读书之雅、之乐,又能达创作之精、之深。热闹激昂与安定沉静,如水火交融,构成了他诗文创作的独特与深邃。陶渊明之静、恨人生,达乎儒家,出入老庄,其诗文笔下的静谧之美,开启后世中国画的诸多意境。  相似文献   

5.
“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范畴。但对于“意境”概念的理解,我国学界众说纷纭,歧见迭出。最为典型的是“情景交融”说,认为意境是属于主观范畴的“意”与属于客观范畴的“境”二者结合的一种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6.
中国画中“意境”与“情感”表现是无数画家追求的目标,其要点就在于在创作中要创作出优秀作品,必须注重“意”与“情”的结合.  相似文献   

7.
潘霞 《现代语文》2006,(3):116-116
意境是学作品所描绘的客观图景(生活场景或自然景色.)与作的主观思想感情融合而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意境包括“意”和“境”两个方面。“意”是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境”是所描绘的具体景物和生活画面,两融合一致,形成诗歌的意境。常见的诗歌意境有孤独凄凉、激情飞越、闲适淡泊、清新飘逸、沉郁顿挫……  相似文献   

8.
意象的组合构成诗词的意境。一般认为,意,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人所描绘的客观景物.主观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的景物之间有机融合成一个统一体,境中有意,意中有境,就是诗歌的意境。按王国维的分析,意境大致有三种类型,一种他称为“境余于意”,偏重于对景物的客观再现;一种他称为“意余于境”,偏重于对主观情思的表现;还有一种叫作“意、境两浑”,景物与情思、主观与客观浑然一体,难分彼此.达到了水乳交融般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9.
意象的组合构成诗词的意境。一般认为,意,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人所描绘的客观景物,主观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的景物之间有机融合成一个统一体,境中有意,意中有境,就是诗歌的意境。按王国维的分析,意境大致有三种类型,一种他称为“境余于意”,偏重于对景物的客观再现;一种他称为“意余于境”,偏重于对主观情思的表现;还有一种叫作“意、境两浑”,景物与情思、主观与客观浑然一体,难分彼此,达到了水乳交融般的和谐统一。(见《人间词话·附录》托名樊志厚《人间词甲稿序》)就诗词的意境鉴赏而言,王氏之论不失为一条较易掌握的思路。这里…  相似文献   

10.
意静神王是意境创作心与道契的创作至境,妙用无体是性相圆融的审美极致。二者贯穿于皎然以意境说为中心的诗学理论,是正确阐释“但见情性,不睹文字”这一诗学命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苏轼在文学上的成就可谓"雄视百代",其诗在我国诗歌史上自成一体,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和陶诗》是苏轼晚年贬谪期间艺术创作的精华,体现了苏轼仕与隐的思想。《和陶诗》标志着苏轼的创作风格由豪放恣肆转向冲淡平和。在对陶渊明诗歌继承、创新和传播方面,苏轼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谢灵运与陶渊明是晋宋时期著名的隐士。虽然两人隐居的审美情趣皆指向自然,但由于各自家世背景、政治地位、经济条件的不同,造成了他们隐逸上的差异性:从归隐的动机上看,谢远祸全身,陶抗志固节;从隐逸的方式上看,谢寄情山水,陶托志陇亩;从隐后的心情看,谢言有感慨,陶心藏淡泊。  相似文献   

13.
东晋孙绰批评西晋山涛“吏非吏,隐非隐”。究其因:山涛两度隐居,一为养名,一为避祸,总在伺机出仕;晚年屡求引退也只为“功成身退”;出仕期间,既有吏能又为官清廉,但每每中立于朝,与时俯仰,为人处世过于圆滑,且“身入局中,未尝心存事外”。山涛可谓深受老子思想影响,在人生追求和精神境界上始终未臻至超尘脱俗、应物无累的境界,表现得颇有机心。而孙绰深受庄学影响,追求“萧条高寄,不与时务经怀”,他对山涛的批评实际上反映了玄风盛行时庄学影响下的士人与玄风初起时老学影响下士人仕隐观的不同。  相似文献   

14.
从叙事学关于行动元模式看,在窦娥悲剧诸种因素中,窦娥冤死的"冤头"只能是判处窦娥死刑的楚州太守桃杌,这是<窦娥冤>运用脸谱化的基本手法,通过桃杌声称"告状来的要金银"的"言"而省略他收受金银的"行",又通过桃杌在审判中偏袒张驴儿的写意性叙述等,体现出来的作品的思想倾向.因此,认为桃杌是"清廉但平庸"的官吏,对"取证技术局限"和"法官的智识局限"是窦娥冤死的"冤主",都不是切合作品实际的.  相似文献   

15.
汪曾祺小说恬静温馨的和谐之美中凝聚着儒道佛相互渗透的传统文化意识,体现了他所追求的熔铸了中和主义审美观的审美境界。同时,作家的人道主义情怀和现实生活赋予作家的切身体验又最终挣脱了作家的主观控制,沉重地表达出他对苦难人生的审美体验,呈现出难以抹去的悲剧色彩,从而构成了其小说文化内涵的两重性。  相似文献   

16.
陶渊明作为我国田园诗的开创者,为后世树立了不可替代的典范。一千多年来,我国的学者文人研究他的代不乏人。他的诗文甚至在国外也被人欣赏研究。陶渊明之所以被人推崇,这和他独具魅力的个性特征和天才横溢的诗文有关。在中国,人格和艺术相统一,才有可能被人欣赏和推崇,而陶渊明是人格美和艺术美高度统一的。陶渊明人格的形成,和他独特的生平经历和时代环境有关。陶渊明的思想是他自身体悟各种思想流派和人生经验相参照的结晶。陶渊明的本体论思想并不系统,而是从他的诗文中透现出来。陶渊明的诗是田园诗的典范,平和冲淡,真诚朴素。在平实的描写中透露出对自然、农耕、友情等令人感动的眷念和热爱。尽管历史上不少人存在对他的误解和误读,但他的伟大人格和天才横溢的艺术功力超越于一切时代,同时也超越由误解和误读造成的屏障。  相似文献   

17.
储光羲是盛唐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之一。其山水诗虽不能与王、孟比肩 ,却具“清而适”的艺术审美特征 ;尤其是他的田园诗 ,既多且好 ,深得陶渊明“真朴”之精髓。在中国田园诗史上第一次描写了丰富多彩的农民形象、农耕事象与民俗村风 ,扩大了田园诗的表现范围 ,丰富了田园诗的美学意蕴。同时 ,诗人以田园生活抒情言志 ,开创了比兴体的田园诗格。储光羲与王维、孟浩然在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中的地位当是鼎足而三的  相似文献   

18.
在《老子》一书中,认识论与道论合而为一。“明”既是老子的认识论,它指对“道”的领悟.也是指本体或者说“道”自身的展示。这种合一使得《老子》的“道”论不同于西方本体论的形而上学的建构,也使得《老子》的认识论具有超验的特性,有别于经验思维和知性思维下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陶渊明是古代隐逸诗人的代表,但他的内心世界却是时时伴随着矛盾冲突的。形成他矛盾思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深刻影响到他的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的冲突以及它们自身体系的缺陷,它不但为陶渊明,也为无数后世文人制造了无可逃避的精神陷阱。  相似文献   

20.
苏轼《和陶诗》作于扬州、惠州、儋州三个时期,共一百多首。以清人王文诰“和韵”与“和意”说为视角,《和陶诗》可分为用陶韵复和陶意的诗歌、只用陶韵而抒己怀的诗歌及改陶韵的诗歌三类。苏轼的《和陶诗》不仅丰富了其个人的诗歌创作,而且经由苏轼和陶,其门人及时人多有仿效,和陶在宋代蔚然成风,绵延至元明清而不绝,和陶俨然成为一种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