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相和歌,又称"相合"。它是在"街陌谣讴"的民歌基础上继承先秦"楚声"等传统而形成的一种音乐形式。演奏场合较为广泛,从朝廷的元旦朝会到贵族官宦人家的宴饮、娱乐、祀神,及至民间的风俗活动等场合都有演奏。  相似文献   

2.
《左传》大量引述谚、谣、歌、诵、讴等,或作为论理、推断之证据,或作为事件发生之预言,或作为时事政治的一种评价,其叙述的立场带有很强的民间性。谚为“传言”、“故训”、“善谣”,是口语中的经典,乃古人生活经验和斗争经验的积淀及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总结,在古时享有崇高之地位。谣为“徒歌”、“随从”,与远古占筮渊源甚深,后之巫卜习惯将反映民心的谣歌通过卜筮上升到“天意”、“天命”的高度,以使统治者重视来自民间的声音。歌、诵、讴等泛言之则皆为歌谣,均具当下性和评判性,就事论事、因人论人,务去陈言,往往直捣要害;而当时民间之出类拔萃者完全拥有创作歌谣的能力和用歌谣表达政见的权利。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哲学中的“物”即自然,是指与人的实体性相对立的客观存在。情(或称“我”,即主观)与物(客观)的关系即自然观,它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关系状态。在中国古代,自然观及其演进的哲学表述从来不是采取一种脱离感性经验的纯思辨的方式来完成,而是借助于学和其它艺术形式,以一种直观的方式体现出来。因此。学作品中的感物应物方式及其演变,也深刻地反映着自然观的演进。章认为,从两汉到魏晋,中国人的自然观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表现在学创作当中,就是学对自然的描写,经历了比德的自然——悲情象征物的自然——寄托玄想的自然——自在自为的自然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4.
基于作品创作的协作学习以共同创作作品的形式开展协作学习,强调实践参与和交互合作。这种实践共同体的学习方式能促进个体知识建构到集体知识建构,从个人多元发展到集体智慧提升。值得进一步探讨的是:这种实践共同体可以在共享知识、技能以及共同体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到集体知识、技能与共同体文化的再生与转换,实现"从共享到共生"的知识建构新目标。  相似文献   

5.
在我们对抗战时期学的集体记忆中,抗战是其主旋律,但集体记忆之外,还有着个人记忆的狂欢。从空间层面来说,它们叙述的是炮火之下的凡俗人生,代表作家有张爱玲、梅娘等;从时间层面来讲,它们叙述的是现实之外的过去时光,尤其是童年时光,代表作家有萧红、骆宾基、师陀等。这两类叙事的独特价值在于坚守了个人体验与人性关怀的学性原则。  相似文献   

6.
创设化学问题情境的原则和方法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现代认知心理学关于思维的研究成果表明,思维过程首先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即思维通常是由问题情境产生的,而且以解决问题情境为目的。所谓问题情境是指个体觉察到的一种有目的但又不知如何达到这一目的的心理困境,也就是当已有知识不能解决新问题时而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要摆脱这种处境,人们就必须拟出以前未曾有过的、新的活动策略,亦即完成创造性活动。而借以解决包含其中的问题的心理过程,则称作“问题性思维”。  相似文献   

7.
文学活动是充满情感的活动,情感贯穿了从创作到阅读的整个过程。作为文学活动重要一极的阅读活动,情感的活跃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情感能激发读者与作家的“共鸣”;情感能推动想象的展开;情感能帮助还原艺术形象。  相似文献   

8.
挫折,在心理学上是指一种情绪状态,即通常所说的挫折感。其完整的定义是:个体从事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遇到障碍或干扰,致使个人动机不能实现,个人需要不能满足时的情绪状态。  相似文献   

9.
现代认知心理学关于思维的研究成果‘表明,思维过程首先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即思维通常是由问题情境产生的,而且是以解决问题情境为目的的.所谓“问题情境”是指个体觉察到的一种有目的但又不知如何达到这一目的心理困境,也就是当已有知识不能解决新问题时而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要摆脱这种处境,人们就必须拟出以前未曾有过的、新的活动策略,亦即完成创造性活动.而借以解决包含在其中的问题的心理过程,则称做“问题性思维”。  相似文献   

10.
陈来先生从一个思想史家立场,取径于宗教学、人类学、考古学、历史学及文化学等社会学科的方法,对孔子出现之前的前诸子时代(“前轴心时代”)的文化生活和精神世界做出了一种全新的解读和阐释;把思想史的起点追溯到殷商之际,描述并解释了三代(夏、商、西周)及春秋文化与后世文化在精神气质上的连续性,呈现了儒家思想及整个诸子学思想发生的文化准备及历史环境:揭示并论证了作为“轴心时代”出现的文化准备,中国“前轴心时代”文化演进过程中所展现出的“人文的转向”这一特殊发展模式与品格。从而,为前诸子时代的思想史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范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