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表授官、做官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如"辟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留守叶衡雅重之"(《宋史·辛弃疾传》)。除:任命,授职。如:"寻蒙国恩,除臣冼马"(李密《陈情表》)。察:考察后予以推荐、选举。如"郡察孝廉,州举茂才"(《三国志·吴主传》)。  相似文献   

2.
高者文言文阅读材料往往是选自史书的人物传记,而且多为官吏的传记,常涉及其人宦海生涯中的升迁、调转、罢免等事,了解一些常见的表示古代官职变动的用语,对于准确把握人物生平、宦海沉浮,进而提升学生的文言文阅读理解、翻译能力大有裨益。常见的轰官职变更的术语有七类:一、表授官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如"辟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留守叶衡雅重之"(《宋史·辛弃疾传》)。  相似文献   

3.
范仲淹作为活动于北宋中期官场上的重要人物,其荐举思想反映了该时段荐举制度的特征。范仲淹不仅重视对重要差遣的荐举,在宋代已有的选人改官需用举主以外,他还提出京朝官磨勘也需要举主,对荐举制度起到了补充和完善的作用。同时,通过对范仲淹荐举关系的考察,可以得知北宋中期荐举的基础是举主对被荐举者的了解,其运转常态是依照荐举制度的规定进行的。  相似文献   

4.
荷属婆罗洲坤甸华侨商会.以所办德育女学.缺乏师资.特向国内物色.当由本社广为征聘.卒由暨南学校女子师范第二部.就在校学生  相似文献   

5.
金朝时期,荐举是一种重要的选官制度。金朝时期,荐举制度在前期萌芽,中期形成和初步完善,后期延续和进一步完善。金朝荐举制度存在岁举、自代举和特举三种形式,对被荐举者限定的标准是德行与才能,对举主的品级和所举员数有一定限制,对举主责任有明确规定,在程序上有严密的安排。因此,金朝通过荐举制度选拔了人才,加强了政权建设。  相似文献   

6.
唐朝官府对于隐士中有政治才能的人非常重视,出台多种政策对其进行征聘。这种征聘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由皇帝出面对隐士进行褒奖、招抚,二是通过各级官员的举荐,从而使隐士出仕。这些活动,体现了官府对于下层士人的安抚政策,也体现了不同隐士的不同人生追求。官府与隐士之间是一种博弈,为了各自的目的,都要把握好仕与隐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刘基弃元仕明,虽不克获得大用,赍志以役,有识之士为之抱屈不已,但毕竟在入明后官拜御史中丞,爵封诚意伯,后世更视其为开国军师,配享宗庙。但自钱谦益在《列朝诗集》暗示、金堡澹归在《列朝诗传序》中明言刘基有遗民心态之后,400多年来一直未有很好的回应。其实,刘基的仕明,几番荐举征聘,绝非轻出;出山之后,又多有荐人,则显非如钱谦益所谓"迹与而心不与",实出"天命有归"的志愿;后来生出的遗逸之想,乃是不尽其志的牢骚心态而已;而其荐人之举,在明初的政治环境中,尤具悲剧意味。  相似文献   

8.
唐代虽正式确立了科举制,选用官吏包含着学校育才、科举选才、铨选用才三个完整的环节,但荐举制仍盛行不衰,且又发扬光大,承前启后,形成了具有唐代特色的荐举制度。唐代荐举制形式多样,对象广泛,体现了“进贤受赏,为官择人”的宗旨,着重强调以求人才为主要目的,使大批有识之士、有实践经验之才循用荐举之途,迅速跻身于官僚集团的上层,根据不同时期的荐举对象,唐代主要有以下几种荇举形式。  相似文献   

9.
唐代贡举体系中的荐举,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荐举的一般形式,即在政府行为规范下乡贡和馆监举送科举人才的形式。“公荐”作为荐举的另一种形式,是官员(也包括少数布衣名士)个人推荐举子的行为方式。对唐代贡举中“荐举”的评价,有一个“度”的把握问题。如从“荐举”各类形式的运作过程和举荐标准来看,唐代贡举仍是一种以考为主,以举为辅的选才制度,仍未脱离科举制时代取士的规范要求,考试并非徒具形式。取士不公和不实只能从局部和阶段的角度去理解,并不具有普遍性  相似文献   

10.
宋代提点刑狱官在地方官员荐举中具有重要作用,其荐举可分为遵照朝廷诏令举官的“特荐”和每年定期保荐官员改转升迁的“岁荐”。提刑官还是幕职州县官改升京官的必要“职司”举主。为避免提刑官以权谋私,宋朝政府设立了一系列其荐举必须遵守的规则。提刑官等掌管一路事务长官的荐举,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中央相距地方遥远,不知实情,只凭资格用人的不足。但因监管不力,也助长了提刑官等监司利用荐举权力谋取私利、结党营私等腐败风气。  相似文献   

11.
选官制度是中国古代一项重要官制。中国古代官吏产生的途径很多,但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世袭、荐举与科举三制。王船山在《读通鉴论》一书中,批判世袭制,有比较、有分析地评论荐举制与科举制的利弊得失。其中一些中肯意见,对我们今天的干部选拨制度的改革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一、荐举制优于世袭制荐举自三代育之,夏商周皆有乡举里选之法,但不占主导地位,占主导地位的是世袭制。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选拔人才的制度历史上,存在过荐举制与科举制,自古以来,关于两种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孰优孰劣,人们看法不一,争论不休.荐举制与科举制所遇到的问题多能在作为现代选拔人才方式的高考制度上找到相似之处.文章将荐举制与科举制所遇到的问题和当代高考制度遇到的问题进行比较,以探讨高考制度的出路.  相似文献   

13.
元末明初,缘于风云际会,朱元璋与士走到一起。建国前,为扫除僭乱,平定天下,朱元璋礼贤下士,征聘江南士,并成为江南士的向心所在。建国后,为敷成开国气象和达成治鼎盛,朱元璋继续礼致儒臣。各地士经过一番迟疑观望而纷纷来附,形成天下归心的表面现象。及至各方士云集明廷,朱元璋一方面示以优宠,与士讲通礼乐,唱和诗,敷衍成表面的学侍御盛况;另一方面,又采取残酷的政治高压,打击排抑不称意的士,致使大批人惨遭杀戮,或失意而归。这种状况其实走向了征聘士初衷的反面,其功过是非自应作具体评说,而从总体上看,明建国前后征聘士的社会历史意义是不可抹杀的。  相似文献   

14.
作为荐举制度的衍生品,魏晋南北朝的荐举文颇具特色:结构清晰,内容写作具有较强的技巧性,语气诚恳,善于把握受文者的心理,语言带有很强的文学性。这些技巧对当今推荐信写作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针对当前社会各界关于高考制度存废的争论,文章从历史的角度对我国荐举制度和考试制度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分析了二者在选拔人才方面的优劣,着重强调了考试在社会发展中的重大作用,认为今后我们还应当推行以考试为主,荐举为辅的选拔制度.  相似文献   

16.
《今日中学生》2010,(7):77-77
征:招聘授官,尤指朝廷直接招聘授官。荐:下级向上级推荐授官。点:指派,尤指皇帝指派。进:升任,尤指高级官员的升任。起:由民间征聘,或罢官后再授官职。署:代理无本官的职位,也称“署理”。护:上级官员离职,  相似文献   

17.
晚清名儒张之洞一生为清王朝选拔、培养、荐举和任用了大量人才。其选拔人才观经历了由"通经致用"向"中体西用"的转变。两种择才观虽有差别,但都统一于"经世致用"思想的内在品格中,这是其自身内在品质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明代的荐举     
朱元璋统一全国以后,急需重新建立一个新的官僚机构来统治国家。但是,在王朝刚建立时,全国上下,自中央六部,至地方府、州、县,层层官僚机构尚须重新充实大量官吏。因此,明朝政府通过多种途径来选用官吏。荐举就是其中的一种。朱元璋十分注意荐举取士。洪武元年,他下令访求贤才。为了能够得到有真才实学  相似文献   

19.
嵇康留给后人的艺术财富,一是音乐中的千古绝响《广陵散》,二是文学中著名的绝交信《与山巨源绝交书》。山涛与嵇康最为友好,同为竹林七贤中的重要人物。这封信是嵇康听到山涛在由选曹郎调任大将军从事中郎时,想荐举自己代其原职的消息后写的。  相似文献   

20.
为了切实建设好我校“国家教师教育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开发基础教育高中新课程优秀教学资源,展示师大校友风采,更好地服务和引领基础教育发展,特在全国范围征聘我校基础教育一线优秀校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