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初搞报道时,往往凭道听途说写稿,不深入采访就草草成篇。因事情没感动自己,文章就是写出来,也不会感动别人。结果稿于发出去不少,就是不见报。产一次我写了一篇小故事,自以为是“大作”,保准一碰就响。可让老新闻干事一看,说太子巴了。我不信这个邪,就投向报社。编辑回信说:文字基础还可以,但没真情,不能发。又一次,我耳闻目睹了~件事,感到很有意思,便写了一篇稿,老干事看了说,真实但不见真情,不可能采用。结果真的石沉大海。那么,怎样才算有真情呢?我在思索寻觅。一天,下连采访,得知战士姚宏亮因见义勇为而受伤住院…  相似文献   

2.
陶原 《新闻界》2003,(6):58-58
近日,笔者到本市某县采访,恰巧遇到一位在县报工作的朋友。在谈到向上级媒体投稿这个话题时,我的朋友直言不讳地说:“同样一篇稿子,我们自己投给某大报是石牛入海;该报记者将此稿换上自己的名字却立马照登,有时想来真是气死人。”其实,笔者经常遇到这样的烦恼:1999年11月,笔者采访撰写的一篇消息在本报头版头条刊发后,省内一家媒体次月也拿去刊登了,不仅剥夺了笔者的署名权,而且将导语中的时间“11月1日”随意改为“11月底”。被采访对象看到这张报纸便给笔者打来电话说:“这个记者的胆子真大,时间想怎么改就怎么改,本人是不领情的。”让笔…  相似文献   

3.
近来,我时不时有一些小稿被各种报刊采用,周围一些战友总爱问我:“你有什么亲戚在报社,关系一定很硬吧?”对此,我只是一笑了之;我在报社根本没什么“关系”更没什么亲戚呀!当初我刚到团报道组当报道员时,由于上搞心切,就给自己定了目标,每天一篇稿。一晃三个月过去了,我满怀希望地把近一百篇自认为“得意”的新闻稿寄向各级报社,结果泥牛入海,杳无音信,我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块搞新闻的料。这时,周围战友的议论也飘到了我的耳中:“现在报社上稿全靠关系,报社没人没关系,稿子写得再好也不会被编辑采用。”于是,我写稿就开…  相似文献   

4.
搞新闻得有点逆向思维,敢于破“惯例”。战旗报记李大勇写的被战旗报评为优质稿的消息《八连拉动途中禁止替人扛枪》,我觉得正是敢于把问题“倒过来思考”所采访到的一篇好稿。据李大勇介绍,《八连拉动途中禁止替人扛枪》一稿的来历是这样的。他到驻渝某部八连采访军事训练情况时,指导员道出了一大堆“新闻线索”,其中一条便是“藏族战士正麦松根比武中替人扛了4支枪”。  相似文献   

5.
近日,笔者到一个县采访,恰巧遇到一位在县报工作的朋友。在谈到向上级媒体投稿这个话题时,我的朋友直言不讳地说:“同样一篇稿子,我们自己投给某大报如泥牛入海;该报记者将此稿换上自己的名字却立马照登,有时想来真是气死人。”其实,笔者也常遇到这样的烦恼:1999年11月,笔者采写的一篇消息在自家报纸的头版头条刊发后,省内一家媒体次月也拿去刊登了,不仅剥夺了笔者的署名权,而且将导语中的时间“11月1日”随意改为“11月底”。被采访对象看到这张报纸便给笔者打来电话说:“这个记者的胆子真大,时间想怎么改就怎么改,本人是不领情的。”让笔…  相似文献   

6.
詹国枢 《新闻界》2000,(4):19-20
办了多年报纸 ,有些问题却一直没弄清楚或者说没完全弄清楚。比如 ,报纸该登什么稿?有时 ,记者发来一篇稿子 ,编辑看了说 ,这稿子 ,没啥意思 ,不登了!有时 ,报纸登了一些稿子 ,记者看了说 ,这样的稿子也能见报?没劲!公说公有理 ,婆说婆有理。“公理”何在呢?从读者心理出发 ,想了一个比较简单因而可能也还适用的公式 ,叫做“三要两不要”标准。标准一 :要登读者“很想知道”的稿件报纸该登什么稿?当然该登新闻稿。然而 ,我们每天抓了不少新闻 ,也登了不少新闻。为什么读者还是不感兴趣或者兴趣不大呢?这还得从新闻的定义说起。什么叫…  相似文献   

7.
留心牢骚话     
我登报的第一篇稿,是从“牢骚话”里拣来的。1991年12月19日,我去九连采访,正遇着指导员在那儿发牢骚。我没被牢骚话“吓”走,而是坐下来静心地听。原来,连队有个战士利用探家去做生意,偷税被追查到部队,指导员因此挨了一个处分。我在其他连队采访也发现有类似情况。不久,我到三连采访,把那位指导员的“牢骚话”说给谢连长听,他听后说:“这种现象我们连队早已杜绝了。”我把他们连队杜绝此现象的经验做法整理成一篇《防上探家不回家》的管理经验稿,投寄《人民前线报》,很快在二版变成了铅字。“牢骚话”中抓好稿,是我搞新闻报…  相似文献   

8.
初学新闻报道,要善于听取群众的意见,多学点“求医”术,这样才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当初我一开始写稿。就一个劲地拼命去采访,挑灯熬夜地写,第二天就火速去送稿,结果一连写了300多篇,投出去都是石沉大海。正当我准备“砸”笔时,一天我到城里去办事,路过一个专治疑难病的门诊部,被那长龙似的求医队伍所吸引,一个十平方米的“小不点”门诊部,为啥能吸引众多的人来这里?一位患者告诉我:“开始我的病被一家医院确诊为绝症,在我绝望时,有人劝我不要只盯住一个地方治,要多方求医。我只好多处求诊,直到我走了10多个医院,…  相似文献   

9.
梁衡 《新闻窗》2006,(3):16-16
值夜班,有一篇短稿《上半年外债净流入同比下降63.04%6月末外债余额达2661.76美元》。我看不懂。问之编辑也不懂。不懂怎么上了版呢?据说这篇稿子很重要。报上常会有这样的稿,领导说重要。业务部门说重要。记者也说重要,就这样隆重推出,而读者却大都看不懂。两天后。我请教作者,才知道这意思是说你新借的债,再扣掉你已经还的旧债利息,通俗点说。就是“实有新增外债额”。  相似文献   

10.
“亮”红灯     
“这稿子不能发!”小李写了篇关干制配连举行“党在我心中”庆“七一”文艺晚会的稿子。不曾想,在发稿时碰上了部长姚明林亮出的“红灯”:“这稿不能发!”原来,小李认为“七一”、“八一”之类的应景稿,等过后再写,十有八九是马后炮,只有提前写,待稿子寄到报社,正好编辑部需要这类稿子。于是,“六一”才过不几天,“七一”的稿子他就写出来了。姚部长像是瞧出了他的心事,说:“这样写稿不好,稿子见了报,官兵有意见。你看这样写行不行?”最后,姚部长帮他定了一篇言论稿。“这假不能批”小于写稿写了半年多,稿子寄走近百篇,…  相似文献   

11.
成放 《新闻实践》2010,(2):78-79
副刊编辑的传统作业方式是:选稿、约稿、编稿,偶尔自己发挥所思所想或采访一些名人,也来上一两篇,一周对付一至两个版面就完事了。而作为现代传媒的报纸副刊编辑则多了一个活儿:自己写博客,不但更多、更方便地与作者和读者交流,从中获得大量来稿和信息,成了“挖稿的平台”;也在“为他人作嫁衣裳”中,不知不觉地为自己做了一两件“衣裳”。  相似文献   

12.
银笙 《新闻知识》2001,(6):31-32
一篇稿子能不能成功,当然与谋篇布局和文字有很大关系,但更重要的是看能不能深入采访。有人说“深入采访是成功的一半”,我以为是“七分采访三分写”,也许有些偏激吧。   深入采访就看你 是否挖出别人不知道的东西   现在的一些记者到一个地方去采访,常常是随便问一问,要上几份材料就打道回府,这样怎能写出好的报道来 ?根据我自己的实践,我总要挖出别人不知道的材料才结束采访。   在这里,我想举一个文学创作上的例子。著名的法国大作家莫泊桑年青时曾拜福楼拜为师。他向福楼拜请教时,福楼拜讲了这样一段有见地的话:“如果…  相似文献   

13.
那还是1987年,我大学毕业分配到人武部担任新闻干事。那阵子,写稿就是不入门。什么原因呢?有人说我写的稿子题目不吸引人,我就把这~点记在心里。一次,市里召开宣传工作会议,在会上我遇见了老退伍兵李建锋,他不但人品好,而且写得一手好文章,担任了乡长也不辍笔,每年刊稿达150篇2多,我决定写写他。这回我可下了番功夫,采访结束,我很顺利地拿出了初稿。可想个什么题目好呢?我绞尽脑汁:取个“李建锋成才之路”吧,觉得太俗气,取个“乡长通讯员李建锋”吧,又觉得不太安当。就这样写了10余个标题都觉得表达不了文章的主题。天快…  相似文献   

14.
一、贺兰山下闻乡音 刚到宁夏,前来欢迎我们的自治区记协的同志就告诉我们:你们河南老乡在宁夏可到处都是啊。 可不,我们在银川住的沙湖宾馆总经理就是河南人。过了一天,大家就觉得宾馆许多服务员普通话里总带点“河南味”,一问,果然是河南老乡。 不知是出于巧合还是主人特意安排,我们采访的不少单位,介绍情况的都是河南人。往往采访一结束,我们就成了被采访的对象:河南老家现在怎么样?河南近两年发展快不快?西部大开发河南有什么新动作?等等。他们大都离家时间很久了,有些甚至是随父辈来到宁夏的,但谈起河南,他们还是那么…  相似文献   

15.
从事新闻工作有些年头了,这稿那稿写过不少。不过,自己最得意的倒是一篇“会议新闻”。这篇题为《不恋“银窝”恋“草窝”银行干部何鹏辞官办起湘潭最大奶牛场》的消息,其实是篇人物新闻,之所以自己还满意,主要是这篇稿子对党报如何改革会议新闻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探索,可以说是本人一篇尝试“跳出会议写新闻”的成功之作。在2000年度全国、全省好新闻评选时,也许是评委们出于对党报会议新闻改革尝试的一种肯定和鼓励,这篇消息不仅评上了全省市州报好新闻一等奖,而且先后获得了中国地市报和全国大中城市党报好新闻一等奖,同时还…  相似文献   

16.
用形象说话     
去年国庆节期间,我到烟台市牟平区姜格庄镇邹 革庄村采访,在《大众日报》第一版发表了《小村三题》的节日见闻。这篇小稿,包括题目和标点符号,共508个字,三个小题目:高竿灯,柿子树,镜子。 稿件一见报,立即引起了较大反响,报社内外许多新闻界的同行打电话说,“你真写了篇好稿子,好长时间没看到这样的好稿子了”。有的读者说,“我们就喜欢这样的小稿,耐看,有味”。 老实说,引起这样的反响,是我意料之中的。邹革庄村,只有180户人家,但却拥有全国最大的酒瓶盖加工企业。从制铝板到印铝、制作铝质和塑料瓶子盖,一条龙…  相似文献   

17.
开场白编辑同志每天都要接到这样的询问电话:“稿子收到没有?”“能不能给编用一下?”“为什么不能用?”等等。如果得不到满意的答复,就会认为编辑端架子,态度不友好。说句实话,编辑每天忙于看稿、编稿,不可能对电话中的询问一一给予解答。其实,编辑看稿编稿都很认真,凡是有点意思的稿件都舍不得丢弃。为什么有些稿件想编而没有编?为什么有些稿件要如此删改?诸如此类的问题,如果能直言相告,将会给作者带来很大帮助。新年伊始,本刊特辟《编辑看稿和记》专栏,发表编辑在看稿、编稿中的一些想法,以及对一些稿件的点评。希望读…  相似文献   

18.
采访得失录     
勿忘拢“镜子”“别忘了找‘镜子’”,是我初学采访时者通讯员常常叮嘱的一句话、意思是让我在采访先进人物事迹或经验的同时,也要了解一些与之对立的反面问题。开始,我不理解:宣传先进,为啥还采访反面?我抱定写先进就专拣好听的采访。可是,每当写出稿件,编辑们指毛病却如出一辙:一面光,没波澜,无的放矢。病根就是缺乏对比和针对性。“败稿”面前,我逐步“认帐”了,也注重开始寻找“镜子”了。找面上问题为镜子。比如,4月23日《解放军报》二版头条发表的通讯{热血衷肠善领兵》,就是我在下力挖掘出部队带兵普遍存在不敢管、…  相似文献   

19.
果子没到成熟季节就急于采摘,自然味道欠佳,营养不足矣。采果这样,写稿亦如此。凡好新闻无不经过反复酝酿而得。刚搞新闻那阵子,因不得法,着实吃了不少苦头。每次下部队采访也能发现一些新闻线索抓到些素材,只因回来后就急于成篇,结果,稿子寄出不少,却屡屡不中,一时茫然。一日访“老新闻”指点迷津,他看过稿后点拨道:写新闻要选择和提炼出有价值的新闻主题。采访后先不要急于动笔,要对素材反复琢磨,全方位把握考虑成熟了再动笔。听后,我茅塞顿开。1991年上海南浦大桥建成后,我及时采访搜集了大量的素材,然后反复揣摸,选好…  相似文献   

20.
什么是应急性新闻采访?笔者的领会是指时间紧、任务急、条件差、采访难的采访活动。记者对这类采访把握不好,就会失去战机,造成遗憾;把握好了,不仅可以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而且可以锻炼、提高自己,使一些“不可能”的采访变为“可能”。 今年3月18日,笔者就遇到了这样的采访。这天上午,我接到两个采访任务,一个是中午1点40分在厦门宾馆乘车到机场采访回厦的全国人大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