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话剧《雷雨》是我国优秀戏剧家曹禺的处女作,写干一九三三年。《雷雨》写的是一个封建性资产阶级大家庭的矛盾。周朴园是这个大家庭的统治者,其妻蘩漪不堪忍受他的专横,与周朴园的大儿子周萍发生了暖昧关系。而怯懦、自私的周萍不久又勾引了婢女四凤。由于嫉妒,蘩漪通知四凤的母亲侍萍把她领走。侍萍正是三十年前被周朴园引诱,而后又被遗弃的周萍的生母。  相似文献   

2.
《雷雨》是中国话剧史上第一部用"三一律"结构形式写成的多幕剧,采用危机上开幕的结构方法,在矛盾冲突接近总爆发的时刻回溯和交代复杂前因。全剧有多重戏剧冲突线,贯串始终的主要冲突是繁漪和周朴园、周萍父子的冲突,以繁漪、周萍的冲突加强繁漪、周朴园的冲突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周宅的母子乱伦事件是周朴园的家庭专制造成的。众多矛盾冲突与主要冲突彼此交织向前发展。该剧还成功地运用了"发现"与"突转"、"悬念"、"巧合"等结构技巧。《雷雨》艺术生命力百年不衰,和它缜密严谨的结构艺术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3.
《雷雨》中周冲与四凤、周萍与四凤、周朴园与侍萍三个共时性恋爱故事构成互文本关系,共同组成一个历时性大故事:富豪子弟对下层劳动女性的始乱终弃。《雷雨》是曹禺以自己的人生体验结合其对社会的观察而做成的“人生模型”,是以爱情为外壳的男人成长的寓言以及作家个人的成人仪式。  相似文献   

4.
1933年,在大学即将毕业的时候,曹禺写出了他的处女作———四幕话剧《雷雨》。1934年,《雷雨》在北京的《文学季刊》上发表以后,立刻轰动了戏剧界乃至全社会。作品以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北方城市里一个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大家庭为《雷雨》简介背景,以侍萍与周朴园的三十年冤恨为戏剧冲突的主线,交织了蘩漪、四凤和周萍的恋爱纠纷以及鲁大海与周朴园之间的劳资之争。围绕妇女追求个性自由,工人反抗资本家剥削压迫等所揭示的种种矛盾和斗争,真实的概括了从“五四”到三十年代初这一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罪恶的封建性资产阶级家庭必然…  相似文献   

5.
曹禺处女作《雷雨》中的主要人物的结局令人心酸。有的死,有的逃,有的变成了疯子。这可能是作者的用心所在,然而在这些不幸者的画廊中,周朴园、蘩漪往往成为舞文弄墨的热门,究其原因自然是由于扮演的角色决定的,因此,作品中并不显赫的周家公子周萍往往被人忽视,其实,周萍同样是一个值得研究的人物,其性格也较复杂,要认识周萍其人,必须从与他关系密切的周围的一些人入手,从与这些人的交往中来了解其性格特征。在剧中与周萍关系最为密切的,即能衬托表现他性格主导面的人物有三个:一是他的父亲周朴园,二是后母蘩漪;三是女仆——后来的情人四  相似文献   

6.
马雯雯 《文教资料》2010,(11):14-16
作为《雷雨》中的灵魂人物,繁漪、周萍和四凤极大地推动了剧情的发展,造成剧中人物命运悲剧的根源亦在此三人的现实纠葛。繁漪是最有雷雨性格的人物,敢爱敢恨;周萍在养尊处优中形成懦弱无能的处事态度;四凤却是最为天真纯洁的人物,她的出现拯救了在畸恋中苦于无法自拔的周萍.引起后文繁漪直接的爆发.最终推动人物走向灭亡。本文在解读繁漪、周萍和四凤的三者关系之上.试图探析人物内心的性格对推动全局情节环环相扣所起到的必不可少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正>《雷雨》的叙事行文中有很明显的双线特点,周朴园与蘩漪的矛盾构成了叙事中的明线,而周朴园和鲁侍萍的隐秘的关系则构成了暗线,双线交织,使剧情中的八个人物紧密的结合在了一起。而不论人物间的关系有多复杂,他们都身处于同一种矛盾中——服从与被服从。从人物关系角度来看,有周朴园的封建家长式的对于蘩漪、周萍、周冲的压迫,有鲁贵的无赖与狡辩式的对四凤的压迫,有周萍利用爱情对于两个女人的隐形压迫,他们构成了第一种类型的服从与被服从;从社会角度来看,有周朴园的资本家对于以鲁大海为代表的劳工的压迫,有压抑的时代对于剧中所有人物内  相似文献   

8.
一、从创作动机分析《雷雨》第二幕讲的是在分离三十年后的某一天,鲁侍萍又巧归周家,巧遇周朴园。可见,《雷雨》在构思人物情节时,有个显著的特点就是运用"巧合"。  相似文献   

9.
高中语文第四册第四单元是高中语文课本中惟一的一个戏剧单元 ,四篇文章都是典范之作 ,各篇风格特色独具 ,特别是《雷雨》和《茶馆》这两篇中国现代戏剧更是具有代表性。小说分为通俗小说和严肃小说 ,我把“通俗”和“严肃”这两个词分别套用在《雷雨》和《茶馆》这两篇戏剧上 ,把《雷雨》看成是“通俗戏剧”的典范之作 ,把《茶馆》看成是“严肃戏剧”的奇葩。分析如下 :一、两剧的情节一张一弛《雷雨》剧情激烈、完整 ,高潮迭起 ,戏剧性极强 ,全剧场面紧张得让人透不过气来。剧情由周朴园和鲁侍萍的贯穿 ,人物之间的联系如同蛛网 ,六人之中…  相似文献   

10.
戏剧,可以说是语言的艺术。认真剖析戏剧中的人物语言,能帮助我们更深地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更好地提高我们的赏析能力。节选人教材的《雷雨》(曹禺)的前一场戏中写道:周朴园 (点着一支吕宋烟,看着桌上的雨衣,向侍萍)这是太太找出来的雨衣么?鲁侍萍 (看着他)大概是的。周朴园不对,不对,这都是新的。我要我的旧雨衣,你回头跟太太说……  相似文献   

11.
雷雨     
原文简介 年轻的繁漪不堪忍受周朴园那种封建家长制的束缚,在与周萍相遇后唤起了她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并与周萍相爱了。不久周萍开始悔恨与繁漪的这种关系,他爱上了侍女四凤。四凤的母亲——鲁妈来到公馆,周朴园发现鲁妈就是他的前妻。  相似文献   

12.
<正>一、教参关于《雷雨》中戏剧冲突的解说在语文第四册《教师教学用书》中对于这部戏剧的戏剧冲突这样解释"课文一共有两场矛盾冲突,第一场是周朴园与鲁侍萍之间的冲突,第二场主要是周朴园与鲁大海之间的冲突。对于这两种冲突的实质,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是以周朴园为代表的资本家和以鲁侍萍为代表的下层劳动人民之间的矛盾冲突。另一种认为冲突的实质是大家庭内部的罪恶。"  相似文献   

13.
曹禺的《雷雨》是中国现代话剧中的经典之作,研究者大多从"原型批评"、社会学、语言学、美学等角度来分析它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从原生态(戏剧文本)角度来分析修订版《雷雨》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对文学作品的分析还是应该考虑到作品文本实际具体的含义,对作品的理解较为客观,更能贴近曹禺所刻画周朴园、蘩漪、周萍等人物形象的生活逼真感,从而更能贴近领会作者真正的写作意图。  相似文献   

14.
<正>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以及中国话剧史上的里程碑式著作,著名剧作家曹禺的《雷雨》,展示了尖锐的矛盾冲突,以朴实自然的戏剧语言刻画了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反映了重大而深刻的主题,展示了经典戏剧的艺术魅力。笔者在指导学生精读《雷雨》第二幕"周鲁会"时,用弗洛姆的爱情心理学理论来分析周朴园的语言,从其"弃爱"与"问梅"的看似相互矛盾的言行中,深刻理解其性格特征。  相似文献   

15.
问世于三十年代的《雷雨》,是曹禺的第一部杰作。剧本以周、鲁两家各种巧合的血缘性爱关系所构成的矛盾冲突为“经”,以工人鲁大海与矿主周朴园不可调和的阶级斗争为“纬”,织成了一幅主副线交叉的舞台画面,深刻揭露了一个带有浓厚封建性的资产阶级家庭的种种罪恶,并赋予它广泛的社会意义,反映了黑暗腐朽的旧中国必然崩溃的历史命运。《雷雨》中的人物都具有典型性,错综复杂的矛盾旋涡把每一个人都卷进了深潭之中,表现了各自特有的心理状态和精神面貌。周朴园和侍萍(即后来的鲁妈)是转动强烈的戏剧冲突齿轮的轴心人物,所有的纷至沓来的夫妇之间、父母之间、子女之间、主仆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16.
一、从创作动机分析《雷雨》第二幕讲的是在分离三十年后的某一天,鲁侍萍又巧归周家,巧遇周朴园。可见,《雷雨》在构思人物情节时,有个显著的特点就是运用“巧合”。  相似文献   

17.
<正>二十年代某年夏日的一个午后,从济南到周公馆看望女儿四凤的鲁妈,与周公馆的主人——周朴园,不期而遇。不料鲁妈的到来,引发了一场巨大的家庭危机。三十多年前,周朴园和鲁妈曾是一对恋人,迫于家庭的压力,周朴园抛弃了鲁妈,改娶一个富家女子。名为母子实为情人的蘩漪和周萍、名为恋人实为兄妹的周萍和四凤,扑朔迷离的关系和两世纠缠的恩怨通过一天的时间(上午到午夜两点)、两个场景(周公馆客厅和鲁家)集中展示了周鲁两家前后三十年复杂纷繁的矛盾纠葛,揭露伪善,拷问人性。《雷雨》的悲剧,不仅仅  相似文献   

18.
在第二课堂教学活动中如何开展影评,可采用以下几种方式.一、内外结合型的影评影评与教材结合从抽象到具体,巩固加深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如曹禺名剧《雷雨》学习后,组织学生看电影《雷雨》以缩小时代差距增强学生实体感直观感.这样,在影评中学生对周朴园的反动虚伪的丑恶嘴脸有较深刻的认识;对鲁妈,四凤的悲惨遭遇无限同情,对鲁大海的出走寄予希望,对纨袴子弟周萍、周冲的畸形爱情给予了严厉鞭挞,而对万恶的旧社会无情的抨击.  相似文献   

19.
祁利军 《文教资料》2010,(33):12-13
《雷雨》的冲突中心应是在周朴园和蘩漪之间。蘩漪是曹禺塑造的最有个性的人物形象,同时蘩漪对命运的反抗和幻灭集中反映了戏剧主题.周朴园和蘩漪的冲突勾连着剧中每一个人物的命运。  相似文献   

20.
道是有情却无情──周朴园情感世界剖析高红卫曹禺的名剧《雷雨》,在中国现代戏剧史上可称得上是一枚永放光辉的艺术珍品。对牵动着戏剧发展的重要人物──周朴园的性格和情感世界的把握,常是学习和研究曹禺话剧者的一个不倦的话题,且认识也不尽相同。黄修己先生曾这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