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和老舍的《想北平》都是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两位作者都以极真挚和细腻的笔触抒写了封古都北平的爱,但是,细细品味,两人对北平这个古老都市的体会和感受实际上是有区别的。这个区别简单地说就是郁达夫写的是“眼中”的北乎,而老舍写的却是“心中”的北平。一、“眼中”的北平  相似文献   

2.
老舍的北平     
<正>家乡,一个带着丝丝缱绻温存的词汇,我们爱它的一草一木、一树一花,感受拂晓日暮,历经春夏秋冬,它有不足,但始终是扎根的地方。叶,怎能不爱它的根呢?我们终归,在心里爱着它,这份爱,无法言说,就像老舍在《想北平》中写的那样:"可是,我真爱北平。这个爱几乎是想说而说不出的。我爱我的母亲。怎样爱?我说不出。"  相似文献   

3.
老舍是一位地道的北京人,他用浓厚的纯京味语言,贴近生活的表达展现了对北平的眷恋与刻骨铭心的热爱。《想北平》这篇文章是典型的以京味语言为主的散文,从一些细微之处就能看到作者的真情流露。究竟在他的笔下北平的哪些事物能让他流连忘返呢?他那份难以割舍的思乡情结又在那些地方表现呢?本文以《想北平》来谈老舍的思乡情。一、爱——情洒北平  相似文献   

4.
本期圆桌读书会在上海市华东师范大学二附中举办 ,参加这次讨论的是 2 0 0 2级学生。骆老师 :北京 ,旧称北平。提到北京 ,我们首先想到的会是什么呢 ?众说纷纭 :故宫、长城、天坛、颐和园、北海、陶然亭……骆老师 :那么 ,作为北京人 ,北平是老舍先生的故乡 ,他想念的北平会是什么样儿呢 ?叶安吟 :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 ;复杂但又安排得不挤也不空旷的胡同和院子 ;墙边的花 ,院里的新鲜蔬菜 ,以及带霜的水果。北平与自然连接着。邱姝元、郭露晖 :老舍爱的是北平的一段历史 ,一种氛围 ,他的性格脾气都是此城所赐予。什刹海的蜻蜓 ,玉泉山的塔影…  相似文献   

5.
我们在与文本进行"对话"时,往往会遇到言语的模糊性与意会性的限制,这使得我们在解读文本时,总有种无所适从之感。譬如,在教《想北平》一文时,老舍先生多次使用感叹号来传递着自己对北平的爱,这绝非信手之笔,而是他"有意"而加之,但我们往往不经意间将其轻轻带过,将闪烁灵光的细节搁置一旁,实属可惜!下面,谈一谈笔者对文中感叹号的丰富意蕴的浅见。比如"这多可笑"后面这处感叹号,带着一点儿自嘲的口吻。言外之意是我在北平既然呆了这么久,是应该到过那些风景名胜的,但我却从未去过。但这绝不是说老舍对北平没有感情,恰恰是这种对众人北平的"无视",为后文对"我的北平"的"重视"来张本、蓄势,  相似文献   

6.
老舍的《想北平》是散文中的名篇,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深沉的眷恋之情。怎样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这种深沉的情感?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让学生对比阅读老舍的《想北平》与林语堂的《说北平》,评点分析两篇文章异同。通过对比阅读,学生对家园之思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正>【教学目标】情感目标:通过老舍"想北平"时对北平细微之处记忆的理解,感受老舍对北平深挚的情感。能力目标:用短文或诗歌的形式,将自己所揣摩和感受到的老舍的内心描绘出来。【教学重点与难点】感受老舍对北平深挚的感情。(说明:老舍的这篇文章粗看之质朴平淡,细究之却饱蕴着深情。可是对于学生而言,却还只能味其"淡"、不能赏其"深",如何让这些对日常生活熟视无睹的心灵走进这返璞归真的文字世界,进  相似文献   

8.
沈洁 《中文自修》2012,(1):34-36
文章最忌千人一面,满篇陈言滥调,毫无个性可言。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文心亦当有如此追求。同样一座北平城,在"老北京"老舍的笔下,亲切似母亲,让人心安,保留着浓浓的乡野般的自然味道,情趣盎然,让人想念到"要落泪了";而在敏感的南方人郁达夫的眼中,看到的则是一椽破屋、秋槐落蕊、秋蝉残鸣等,流露出的是抹不去的悲凉之感。这就是个性化的感受。  相似文献   

9.
老舍的<想北平>中有这样一句:"像我这样的一个贫寒的人,或许只有在北平才能享受一点清福吧."这么平平淡淡的一句话,正是我们不可忽略的赏析文章思想感情的好"抓手".首先,这句话表达了老舍对北平城中平民化生活的由衷喜爱与依恋.  相似文献   

10.
在现代文学的殿堂中,老舍的小说自成体系,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部自当是《四世同堂》。《四世同堂》以北平的"小羊圈"胡同为主要场景,以一群居于其中的平民为人物,描写了抗战时期北平人所遭受的苦难和他们的精神状态。书中最精彩的部分是传神的人物描写,作者不吝笔墨,以娴熟的手法塑造了一个个生动的形像,无论是主要角色、次要角色还是小人物,都深入人心,真实地展现了一幅灾难之下北平人的生活图景。  相似文献   

11.
这是一座孤寂的城,它孕育了千年文化,而今,它独自沦桑。这是一座传奇的城,它孑然坐落在钓鱼山上,但,它将历史的千古芬芳留给后人瞻仰。所以,它不仅仅是一座城,它更是一段历史的延续,一种文化的传承,一声千年的叹息。它并不孤独,因为有着千千万万的儿女前去陪伴,欣赏它史诗般的壮举。  相似文献   

12.
文本是作者为达成特定交际目的而进行的书面表达,忽视交际语境,抓不准作者交际行为目的,就无法与作者形成有效对话,无法准确地理解、评价文本。老舍的《想北平》若仅从静态的文本分析入手,则不仅难以体会其情感之深沉和运思之精妙,还往往让人产生很多"不合情理的误解"。  相似文献   

13.
<正>《想北平》是老舍的一篇意味深长的散文(文见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在这篇散文里,老舍以他特有的质朴平实的语言,抒发了对北平深沉的感情,那是一片浓得化不开的挚爱和眷念。老舍对北平的感情凝聚成两种情结——乡土情结和市民情结。先来说说文中所凝聚的·乡·土·情·结。老舍在他生命的67年中,有42年生活在北平,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北平滋养了老舍,老舍也以自己的笔墨来回报北平的养育之  相似文献   

14.
《想北平》是老舍先生用充满浓郁京味的语言、贴近生活的笔触表达了对北平刻骨铭心的眷恋之情。这篇文章典型地体现出老舍散文京味隽永、细致入微、性喜自然的特点,特别是这种细微之处见真情,是真正值得学生去重点体会和感悟的。我在实践教学中通过反复"磨课",不断思考与改进,最终生成以"情  相似文献   

15.
大师的回答     
有人问柏拉图:"一个贫穷的国家为什么也有富人?"柏拉图回答:"如果你把一个国家当做一个纯粹的国家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任何一座城市都是两座城  相似文献   

16.
《四世同堂》是老舍的力作。它虽以抗日战争为背景,但不是硝烟弥漫的战斗生活的缩影,也不是敌后出奇制胜的游击战的再现,而是沦陷区北平普通市民生活的绚丽画卷。它以巨大的篇幅和宏伟的结构,给我们描绘出了一系列的个性鲜明的人物,将北平沦陷区市民们生活上受着怎样的压迫,肉体上受着怎样的摧残,精神上受着怎样的折磨,有着怎样的愤怒和希望,进行过什么样的反抗和斗争,都一幕幕展现在读者面前。打开这部巨著,就象走进一座琳琅满目的画廊,一群栩栩如生的人物便活现在我们眼前。他们的遭遇往往有着出人意外的新颖,却又使人感到那样真实可信,合情合理,充分表现了作者的艺术匠心。  相似文献   

17.
老舍的《想北平》以质朴的语言抒写了作者对老北京这座文化古城的深情眷恋。其译文面向的是西方受众,目的是使西方受众感受中国文化,理解原作者在特定背景下的思乡情韵。接受美学重视文本的社会效果以及读者对文本的参与和理解过程。本文从接受美学角度,分析张培基英译的《想北平》的翻译技巧。  相似文献   

18.
老舍作品生动、真实地再现了北平的生活画卷,得益于其中丰富的民俗描写。老舍对北平的饮食习俗、娱乐消遣和规矩礼仪等民俗文化有欣赏的一面,而更多的时候,作家持一种批判的态度。  相似文献   

19.
家在上海     
真巧,这次的课外现代文讲的是老舍,让我感受了初读《想北平》时的心情。原本我总觉得,我与文人老舍相距甚远。读了《想北平》后,我才发现那种含蓄深沉的语言让作者对北平的爱得到了升华,也在读者的心中有了更  相似文献   

20.
余芳 《语文知识》2014,(1):54-55
《想北平》是老舍散文的经典之作。该散文贵以情动人,真情正在细节涵泳之中,文中的细节设置看似不经意之笔,实则匠心所在。从文本的细节描写处人手,走近作家,挖掘老舍内心深处的心结,才能深层解读文章情感主旨。文章第四段描写北平之景,并没有选取故宫、颐和园、王府井等著名的景点,而特别提及城墙——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这是为何?老舍是地地道道的老北京人,土城一带的京郊乡间,是老舍姥姥家和舒家祖坟所在地,作者心中的北平与纯粹的景观无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