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萧红和迟子建的小说在文体上都呈现出散文化特征。散文化小说,是介于散文和小说之间的一种文体,用散文和诗的笔法写成、具有诗的韵味和意境、着重于抒情的小说,亦称为散文诗式小说或诗化小说。与传统小说相比,在题材的  相似文献   

2.
中国现代散文化、诗化小说正是在"像"与"不像"之间,以一种相当独特的文体形式,试图突破中国传统小说创作体式中所存在的"套"或"型",加以尝试和创新.这一相当独特的小说谱系在一定程度上承继了中国古典小说与生俱来的开放性与杂糅性,较为自觉地承传了中国传统美学之精华:意境的感受、营造和表现.在对人生的审美追求上,中国现代散文化、诗化小说的构成及内蕴与中国哲学和民间文化密不可分.最大限度的个性化小说建构、在视野选取方面将传统中西方小说中重要的因素:"时间"与"空间"凝固化、静观化是中国现代散文化、诗化小说较为突出的文体创新之处.  相似文献   

3.
李枫  刘慧敏 《教书育人》2009,(7):111-112
萧红和迟子建的小说在文体上都呈现出散文化特征。散文化小说,是介于散文和小说之间的一种文体,用散文和诗的笔法写成、具有诗的韵味和意境、着重于抒情的小说,亦称为散文诗式小说或诗化小说。与传统小说相比,在题材的选择与处理、人物的刻画、环境景物的设置描写、结构的形态、语言的运用及作品的主题表现等方面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4.
数年前汪曾祺写得较多的是小说。众所周知,他的小说是非常散文化的。小说的散文化在他与其说是一种文体的追求,不如说是作品内容上的美学追求。汪曾祺是一位特别倾心于普通生活、凡常物事人情的作家,散文化则可以使小说自然贴切地表现这类内容。晚近几年,他小说写得较少而散文却写得颇多,这一变化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无疑仍然与他这种作品内容上的美学追求有关。小说即使高度散文化了,毕竟还应该是小说,不可免地还要受到某些小说规范的约束。径直而为散文,则可更自由自在地实现他作品内容上的美学追求了。  相似文献   

5.
魏微是一位有着清醒文体意识的小说家。她以一种清新自然、温婉雅致的散文手法写小说,在沉静舒缓的叙述中表达情感和意趣。其小说已形成明显的散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6.
散文化小说是中国现当代小说发展的新样式,是一种独特的跨文体现象。品读散文化小说,是对思想感悟的一种启迪,因而针对散文化小说便要讲究阅读的方法。本文将解读散文化小说的特点及其与命题上的关联,以便解读者更好地应对。  相似文献   

7.
随着白话文学主体地位的确立,小说为"文学之正宗"观念也深入人心,作为讲授白话文学创作为中心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其基本框架也是以此为基点建立的。而散文作为现代文学的边缘文体,不但要让学生体会其被边缘的历史,同时也要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了解散文在现代文学整体中的实际贡献,形成新文学整体观。  相似文献   

8.
中国散文诗是中外文化在新诗革命特定时期契合的产物,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具有诗化和散文化的双重特点,特别是在外形上具有散文的形体,在文体功能上与诗的抒情功能有殊途同归之处。20世纪中国散文诗经历了从散文化的诗到诗化的散文的发展轨迹,其文体建设经历了一条曲折之路。在20世纪中国文学中,散文诗的非独立文体的存在方式一直影响着新诗的文体建设,加剧了新诗的“自由化”和“散文化”。  相似文献   

9.
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包括杂文、随笔、游记等,是最自由的文体。“形散而神不散”是散文的文体特征。散文教学应使学生能综合运用抒情、记叙、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现代文体学的发展过程中,散文的文体定位一直处于模糊状态,散文的尴尬地位与中西文学观念的冲突有关。审视中国传统文体学的发展,可见:中国古代的文体分类都是在诗歌与古文(即散文)两大文体上做文章。西方的文体"三分法"(小说、戏剧和诗歌)传入中国后,中国文体学接受了"三分法",但将散文与其他三种文体并论,出现了东西合璧的"四分法"。在反思西方"文学性"内涵的基础上,从中国传统文学理论"情文俱胜"的角度,确认了中国散文的文体定位,即散文是以第一人称书写的非虚构的散体的抒情美文。  相似文献   

11.
一、用小说取代一般记叙文1、何为文体?对于考场作文来说,所谓自选文体一般是指文学文体,而四大文学体裁分别是小说、诗歌、戏剧和散文。那么,通常所说的记叙文、议论文又是什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萧红的小说是独具一格的,创造了属于自己独有的风格"萧红体"小说。不管是她的抒情方式还是语言的表达都有她的特别之处,本文就以她小说的抒情化、散文化等方面来剖析她小说特色。  相似文献   

13.
相对小说、诗歌、戏剧而言,散文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过程中,是一个包容性很大的文体,因而也是很个性化很自由的文体。自五四新文学以来,凡随感录、杂文、美文、散文诗、游记、人物传记、报告文学和随笔等都归之于散文体裁。基于这样的事实,在散文评论中,我们的确遇到不少困惑,我们感觉到散文是个大口袋,大而无  相似文献   

14.
废名不是一个循规蹈矩的小说家。他的创作不但不事依傍,独立走自己的路,开辟自己的艺术境界,而且他总是不断地突破和刷新自己,追求和实现新的创造。他变化中国古典文学的诗来写新小说,又化用散文的哲思建构小说的架子,同时把小说诗化和散文化,颠覆了传统小说的叙事形式,打破了原有的框架,拓宽了文体的疆域,丰富了小说艺术的表现手法,尤其在创作后期用接近现实的自然状态的笔触,突破了传统小说的叙述结构,建构了新的小说审美境界,形成了一种新的小说体式,即散文化小说。。其小说文体的实验性和超前性,影响了中国许多作家的创作,为中国新文学作出他独到的贡献。但对于他这种创作上的转变,学术界很少论及,本文从叙事角度对废名散文化小说创作试作探讨。  相似文献   

15.
"依体而教"已成为当前阅读教学的共识。但"依体而教"的前提是各类文本符合清晰而规范的文本体式,这才有小说有小说的教法、散文有散文的教法一说。然而,有些文本偏偏兼有两种甚至多种文体特征,不是清晰而规范的某种单一的文本体式,我们姑且把这种文本称为"跨体文本"。跨体文本是存在于文学花圃中的一大类奇葩,从"散文诗""散文化小说"等名称即可见一斑。那么对这类跨体文本该如何教学呢?笔者认为应该先抓突出特征披文以入情,再抓文体属性沿波以溯源,然后辨析同类文本鞭辟以入里。  相似文献   

16.
龚宏 《现代语文》2004,(8):8-8,38
沈从文是京派小说的代表作家,他对中国现代文学的主要贡献有两个方面:一是创造了寄寓自然、健康、和谐人性的"湘西世界",以此探讨健全的"生命形式".二是创造了极富诗意的抒情小说文体.而这一切都集中体现在久负盛名的经典小说《边城》中.  相似文献   

17.
文章针对我国当前的“随笔”和“文化散文”热,阐明呈现这种文化现象的社会原由,着重论述了“随笔”和“文化散文”的文体特征,指出它们虽然各有其相对独立的文体个性,但从文体源流和类型字上看,其仍旧归属于散文。文化品格是中国散文不可或缺的传统。  相似文献   

18.
<正>《边城》的散文化倾向突出而独特,充分体现了沈从文先生在小说内容和形式上的大胆探索与创新精神。沈从文曾说:"将文学限于一种贫泛定型格式中,使一般人必如此如彼才叫作小说,叫作散文,叫作诗歌。习惯观念既束缚住了一支笔,写出来和习惯不大相合,也不成功!……两者拘束都应设法努力解放,才会有真实文学,有崭新作品……揉小说故事与散文游记而为一的混合试验外,自成一个新的型式。"①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苏雪林就说"他好像是专门拿Essay的笔法来写小说的",并称沈从文为"文体作家"②,凌宇先生认为:"他的《边城》等以湘西  相似文献   

19.
作家汪曾祺抗日战争时期曾在有名的西南联大读书,是大作家沈从文的得意弟子。他从沈从文那里学到很多关于文学写作的学问。据我个人看来,汪曾祺的散文即使不能说超过他的老师,也不比老师的差。我以前细读过汪曾祺的小说,也写过几篇关于汪曾祺小说的研究文章。关于他的散文我没写过,但是我知道他在散文上的成就很了不起。我写汪曾祺小说文体特色时说过,他的小说是“散文化”的。当然这话也不止我一人说过,评汪氏小说的人大都这么说,因为这个特点很鲜明。“散文化”就是不依靠情节,不编排故事,淡淡写来,味在其中。接着说到他的小…  相似文献   

20.
随笔     
<正>"随笔"一词,在清朝就有人使用过,但作为一种文体概念,应该出现于民国时期,是译自于英语的Essay、法语的Essai。但至今"随笔"的概念仍然并不独立和明确。有人说是散文的分支;有人说正好译成"小品文";有人认为就是"杂文";培根随笔呢,有人称为议论文或论说文。对随笔的定性也不明晰:有人说偏重议论,有人说倾向批评,有人说讲究制式,有人说形式随意,但无一个正面的、全面的、区分度高的定义。近些年中国散文、"随笔"复兴,还有同名的、专门的杂志出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