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秋天的怀念》一文,主要记叙了作者在双腿截瘫之初母亲的理解和守护,语言平淡,感情深刻,字里行间流露出母爱的深沉伟大和作者对母亲的感恩、愧疚与怀念。这篇文章在2013年入选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2017年入选部编本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成为语文教育的重要资源。本文主要立足于文本内容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要求进行语文教育解读。  相似文献   

2.
《秋天的怀念》是当代中国作家史铁生的散文名篇,这篇课文对于小学六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文章的主题并不难,但真正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感受母爱的伟大却颇有难度。课文对母爱的内涵没有做具体诠释,那么,如何引导学生深层诠释母爱的内涵,如何使学生的内心真正受到震撼,从而感恩母亲,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信念呢?  相似文献   

3.
奉柳  余涛 《学语文》2021,(1):17-18
《秋天的怀念》中的“怀念”有三个层次,即铭记母亲的爱、读懂母亲的难、汲取母亲的力量好好活。其中,如履薄冰、反常错位的母爱让“怀念”取得了陌生化的审美效果,母亲的艰难而早逝又为“怀念”增添了悲剧色彩,好好生活的力量感与持久性使怀念达到了最动人的境界。  相似文献   

4.
教学预设:1.在“秋天”的回忆中,理解“母爱”的内涵。2.在“怀念”的情意中,感受“爱母”的思绪。3.在“秋天的怀念”中,获得“自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李斌 《语文天地》2013,(18):10-11
《秋天的怀念》是作家史铁生的作品,这是一篇怀念母亲的散文。文章篇幅短小,还不到一千字,语言质朴平易。沪教版新教材将它编在七年级第二学期第二单元中。对于《秋天的怀念》,应该确定怎样的教学内容,应该怎样进行分析,值得探究。一、传统教学内容如果这篇文本的教学目标只是设定在"通  相似文献   

6.
<正>2015年第6期《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初中刊)》刊发的湖北周连花老师的《设置开放式主问题引导学生品情悟道》中,其"设计突破"阐述如下:《秋天的怀念》是著名作家史铁生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回忆了母亲在自己身患重病的情况下,体贴入微地照顾瘫痪的儿子,并鼓励儿子好好儿活下去的故事。文章用一个个平凡而感人的细节阐释着母爱的伟大,字里行间充满着对母亲的无尽怀念和对母爱的  相似文献   

7.
《秋天的怀念》是人教版语文第9册的一篇课文。史铁生哲学般的思考、斗士般的生活姿态让我敬慕不已。我带着圣徒般的虔诚走进《秋天的怀念》,在作者冷静的叙事中,我分明感受到儿子与母亲心中巨大的伤痛,所不同的是,母亲的痛苦湮没在她对儿子朴实无华的关爱中,并身体力行地诠释着什么叫“好好儿活”.她给予史铁生的是面对苦难的精神力量。母爱有多种,这属于救赎灵魂的爱。  相似文献   

8.
教学预设:1.在“秋天的回忆”中,理解“母爱”的内涵。2.在“怀念的情意”中,感受“爱母”的思绪。3.在”秋天的怀念”中,获得“自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表现母爱,赞美母爱是永远的主旋律。此次教学设计中选取了同样母爱抒情母题的散文:《我的母亲》(胡适)、《我的母亲》(老舍)。这两篇文章写的都是"母亲",但由于不同的作家,"性情面目,人人各异",所以两篇文章各呈其妙,各有风采。具体从篇章主题、写作思路、写作特点三方面进行比较阅读,旨在充分理解文本,让学生感受亲情,激起心灵的共鸣。学会在平淡中体验亲情,从而学会怀着感恩的心回报亲情。  相似文献   

10.
@@《秋天的怀念》是当代中国作家史铁生的散文名篇,这篇课文对于小学六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文章的主题并不难,但真正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感受母爱的伟大却颇有难度。课文对母爱的内涵没有做具体诠释,那么,如何引导学生深层诠释母爱的内涵,如何使学生的内心真正受到震撼,从而感恩母亲,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信念呢?@@@@一、上勾下连,整体感知@@@@高年级学生初学一篇文章,首先需要通读全篇,了解大意。从整体入手,抓住文章的主脉、关键词句,粗略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这对下一步“精读”,分析文章的主旨,将起到关键的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11.
【教材分析】《秋天的怀念》是史铁生写的一篇怀念母亲的散文。作家用凝重的笔触回忆了母亲在自己双腿瘫痪后的几件平常小事,由一个个平凡的细节为读者诠释了母爱的内涵。课文语言平实含蓄,情感真挚细腻,既是作家对母亲的追忆与怀念,更是一篇充满人生哲理的感人作品。  相似文献   

12.
<正>何谓"意脉"?"意"指文本所确定的主旨、情感,"脉"指内在的联系、条理。"意脉"就是文本意旨的脉络。季羡林先生的《怀念母亲》这篇文章就整体看,课文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作者的两位母亲──一位是亲生母亲,一位是祖国母亲,生动表达了季老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不变的爱意。结构分明,层次清晰。但在写作形式上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说明当时对两位母亲的怀念之情时,作者借助日记和散文摘抄的语段,描述了在漫长的留学生涯中,对母亲和祖国的怀念。这是区别于其他同类文章的特征,是这篇文章的个性。这个性化的特征既是显性的,也是隐性的,可以称之为文本隐藏的"意脉",一旦被解读出来,就无疑是该文本的主要特征。在本文教学中,如能  相似文献   

13.
史铁生是当代最有思想深度的作家之一,《秋天的怀念》是一篇以母爱为题材的常读常新的抒情散文。作者用细腻、深情的笔触,通过回忆母亲在生命中最后的日子里,是怎样忍着病痛小心翼翼、坚定乐观地支撑着瘫痪的儿子,鼓励儿子要好好活下去的点点滴滴,来表达对母亲的深深愧疚和怀念之情。文章是作家对母亲的追忆,更是一篇充满生命哲思的感人作品,一个“情”字贯穿始终,文本的背后隐藏着作者无限深,“的心灵世界。优美静谧的文字,洋溢着浓郁的哀愁,拨动着我们的心弦,牵动着我们的情思,触动着我们心底最柔软的角落。我们能感受到这份母爱已经超越了生命的界限,阅读本篇,就是对“生命的解读”,就是跟随作者去阅读生命。  相似文献   

14.
《秋天的怀念》(人教版第九册)是一篇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抒情散文,讲述了一位重病缠身的母亲,体贴入微地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鼓励儿子要好好地活下去的故事,歌颂了伟大而无私的母爱。在《秋天的怀念》一课的教学中,于永正老师运用他那炉火纯青的读、品功夫,使学生对母爱的解读真可谓是入木三分。现在就让我们走近于老师,走进他的《秋天的怀念》。  相似文献   

15.
《秋天的怀念》(人教版第九册)是一篇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抒情散文,讲述了一位重病缠身的母亲,体贴入微地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鼓励儿子要好好地活下去的故事,歌颂了伟大而无私的母爱。在《秋天的怀念》一课的教学中,于永正老师运用他那炉火纯青的读、品功夫,使学生对母爱的解读真可谓是入木三分。现在就让我们走近于老师,走进他的《秋天的怀念》。  相似文献   

16.
《秋天的怀念》(人教版第九册)是一篇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抒情散文,讲述了一位重病缠身的母亲,体贴入微地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鼓励儿子要好好地活下去的故事,歌颂了伟大而无私的母爱。在《秋天的怀念》一课的教学中,于永正老师运用他那炉火纯青的读、品功夫,使学生对母爱的解读真可谓是入木三分。现在就让我们走近于老师,走进他的《秋天的怀念》。  相似文献   

17.
《秋天的怀念》(人教版第九册)是一篇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抒情散文,讲述了一位重病缠身的母亲,体贴入微地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鼓励儿子要好好地活下去的故事,歌颂了伟大而无私的母爱。在《秋天的怀念》一课的教学中,于永正老师运用他那炉火纯青的读、品功夫,使学生对母爱的解读真可谓是入木三分。现在就让我们走近于老师,走进他的《秋天的怀念》。  相似文献   

18.
《秋天的怀念》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的一篇课文。也是中国著名作家史铁生的名篇。文中语言平实,从容不迫,看似不经意的笔墨,却写出了一位重病缠身的母亲体贴入微地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鼓励儿子要好好儿活下去的动人故事,歌颂了伟大而无私的母爱。这篇文章既包含了无微不至的舔犊之情,又隐含着儿子对母亲深深的愧疚、热爱和怀念之情。  相似文献   

19.
一、教学分析(一)教学内容分析《莲叶青青》是苏教版语文4年级(下)第5单元第17课的内容。本单元课文围绕"爱是人世间伟大而真挚的情感"这个主题展开,包括三篇精读课文《莲叶青青》、《萧山杨梅》、《地震中的父与子》,一篇略读课文《母亲的呼唤》和一个《语文百花园》。通过这五篇课文的学习,让四年级的学生们充分理解并感受爱的伟大与  相似文献   

20.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在母爱的呵护下,走完了他虽短暂却很精彩的人生。《秋天的怀念》是一篇怀念母亲的散文。文章篇幅短小,还不到一千字,语言质朴平易,却最能让人窥见史铁生内在的心魂和精神的命脉。教学时,要深入把握作者的复杂情感:对母亲深切的怀念,自己的悔恨与愧疚,对于生存困境中"好好儿活"的领悟。如何做到以上几点呢?具体的引导方式,一是反复朗读,揣摩合适的语气,在全文朗读中把握感情基调的变化;二是品味细节和词语的情味;三是引导学生思考,唤起对母爱生命的感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