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诗意语文”首先是王崧舟老师提出的。“诗意语文”是借助言语的诗意,领悟、成全、造就人生、人类的诗意.终极目的是指向诗意的人生,人类文化、精神的薪火永续。“诗意语文”有情感性、审美性和人文性的特点。诗意语文的实施策略是:文化底蕴,堆积语文教师“诗意化”;生命对话,熔铸语文课堂诗意化;文本细读,走向语文教材诗意化;点亮诗心,唤醒教学主体诗意化。  相似文献   

2.
陶潜闲情文化的实质是“诗意的栖居”,可以从他生活的诗意化和诗意的生活化两个角度来对其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3.
职业为哲学研究的周国平先生“客串”随笔非今日始。他擅长将深奥的理义“平实化”,将抽象的命题“诗意化”,将寻常的现象“特殊化”。他将灵性与激情注入严峻而沉重的人生思考,这一切,构成了《爱与孤独》兼具哲理与诗美的独特风格。  相似文献   

4.
这是一篇富于诗意的散文。文中的“水”,是一个诗的意象,她有具体的形象,有深邃的意念,有人化的性格。通篇之立意,在于表现水之灵动而又不失本色,切合题意。而处处所写,当然不仅仅是水,而是水——人——诗的统一。散文和诗,总是有着不解之缘,人们不是常说“散文的诗意”、“诗意的散文”吗?人们还直接把某一种文章称之为“散文诗”! 这是一篇富于诗意的散文。文中的“水”,是一  相似文献   

5.
今年的浙江题(以“一枝一叶一世界”为话题作文),堪称佳作,理由如下:一、扬长与避短。去年浙江作文考题“大气”,但难有大气之作,且不利于教育公平,因为它相对有利于大城市考生;今年的作文考题对于城乡学生来说都是合适的,同时力避其大,试图让学生从细处去把握客体,写出真情实感。二、诗意与理趣。从命题看,引用唐宋诗句,诗意浓厚,话题“一枝一叶一世界”,既有诗意,又有理趣。从预设指向来看,引导考生去发现生活中的“一枝一叶”背后所隐伏着的世界,将独到的生命体验、感悟融入文章中,化大为小、化虚为实、化隐为显,大题小做,触摸生活,体验…  相似文献   

6.
《我的父亲母亲》是一部诗电影,它弱化矛盾冲突,将细节情节化,诗变化,抒情化,又将“计白为黑”,“避实就虚、虚实相生”等诗画理论成功地运用于本片的人物描写,从而使人物形象具有一种诗意美,又用点铁成金的手法,实现了对原著的超越。  相似文献   

7.
“教育需要诗意,需要洋溢着浪漫主义的情怀。”(朱永新《我的教育理想》)作为传承中华五千年化的学科,语教学应该具有诗意情怀,应该给学生开辟一片自由的天地,让他们的心灵留存一片诗意的绿洲。尽管新课标一再强调“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相似文献   

8.
“诗意”是读者对铁凝的短篇小说《哦,香雪》的一条公认评价,其由“情”发而全方位体现在文本所涉及的环境、人物和情节中,呈现出“美”的特征。具体表现为:使本“无情”的山水万物变得“有情”而蕴含诗意,将本被认为是“伪情”的人物情感转为“性情”而饱含诗意,将情节本只含有的“小情”扩展为“大情”而满含诗意。最终构成文本诗意“一泻千里”的状貌、促成文本洗涤人灵魂世界的高度效能。  相似文献   

9.
中国文化中“善取类”一直是衡量智慧教养的基本尺度.也是哲学走出“不可说”之境的途径。本文以隐喻认知观为理论基础,探讨了中国诗学“引譬连类”的基本原则及象征思维所构建的浓厚诗意化特征.认为中国诗歌人与自然现象的广泛类比与隐喻关系使得“引譬援类”成为一种规约化的思维模式.这实际上涉及了隐喻的认知功能,正是当今认知科学所说的隐喻性思维的预言。隐喻之“隐”构建的浓厚诗意化特征,成为中国文化表征方式的一个最突出的特点。这种人与世界的同质性的诗意表征,体现了中华民族物我交融、天人合一的哲学体认。  相似文献   

10.
资讯     
《河南教育》2016,(7):6-6
《新周刊》 人,诗意地苟且着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苟且和诗意。《平凡的世界》里是诗意化了的贫困和城乡差别,《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里是喜剧化了的苦恼人的笑,《中国合伙人》里是创业者的两极境遇,《北京遇上西雅图》里是三观不正却温情浪漫的爱情。自由是“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如自己所愿地生活”,但对大多数人而言,自由是“免于对生存的恐惧”。  相似文献   

11.
王爱迎 《现代教育》2012,(11):113-113
“万事贵乎始”。特级教师于漪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新课的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语文课堂教学妙用诗歌导入,创设诗意情境,可使导语诗意化,激发学生求知欲,让其轻松愉悦地走进文本,在诗意氛围里开始一堂课的学习,培养诗情,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化的热爱。  相似文献   

12.
吴智勇 《考试》2004,(9):7-9
“珠藏川自媚,玉韫山含辉。”平平常常的山川因有了宝珠和美玉的存在,便拥有了令人神往的魅力。散文的写作也是一样,如果我们能够在“形散而神不散”的前提下,让笔下的文字显出几缕真情、几分睿智、几许深刻、几点诗意,必然也会给文章带上璀璨的“个性光芒”,诚如古人所说的“腹有诗书气自华”。诗意化的散文通过对人生阅历、生活感悟和哲理的诗情化处理,将诗意蕴含在哲理之中,让哲理显出几分诗  相似文献   

13.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有人用“明眸善睐第一瞥”形容标题的动人魅力。“在第一瞥”之后,怎样在文中巧妙地点题,使“明眸”更加亮丽呢?2005年中考满分作文为我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例。一、照应式。题目出现于文章开篇与结尾,既突出文旨,又使结构严谨。湖南益阳市“考微笑”话题,有位考生用借代法拟了一个形象化的标题——将嘴角轻轻上扬。文章开篇点题并将主旨诗意化“:轻轻将嘴角上扬,脸上便会微微地泛起淡淡的笑容。这小小的一个动作,就像春天的樱花,在大地上纷纷绽放;就像柔柔的清风,……”结尾处则先作诗意化的收拢并再次点题“:朋友,将嘴…  相似文献   

14.
文学理论课程作为大学中文系的主干课程,其现行的教材体系及其传统的教学模式。与当下的文学创作现象或高校的实际学情都已经不相适应。多元化的文学创作及其直面市场、积极追求应用价值的教学需求,对现行的文论教材体系及其教学方法构成了严峻的挑战。也就是说.现行的文论教材体系需要调整,传统的教学模式也需要加以改革或创新,或许教学内容调整以及教学方法创新的尝试存在很多可能性乃至多变性.然而我们认为实现文论教材的“轻装化”及其教学方法的“诗意化”是探讨或解决这一问题最直接的预期效果。“轻装化”即删繁就简,避重就轻,将“文论航母”转换为“轻骑兵”;“诗意化”即匠心独运,以诗性解读理性,在感性、灵性之中“软化”理性的坚硬与枯燥。从而实现诗与思的对话.继而改善文学教学难的现状。  相似文献   

15.
王崧舟老师认为,“诗意语文”是以“诗意”之光烛照语文教学、语文课堂,并将“诗意”之魂作为语文教学的终极关怀。语文教学的诗意当来自以下四个维度:文本的诗意、教师的诗意、学生的诗意以及上述三个要素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之间产生的教学诗意。四个维度中,文本诗意当是其它几个诗意维度的基础和依凭。如何开掘文本的诗意,其中对文本的“字斟句酌”就是文本诗意的一个重要的内容。  相似文献   

16.
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引用荷尔德林的诗句,并将其中的“诗意地栖居”界定为“与诸神共在,接近万物的本质”。在他看来,在大地上诗意地栖居是一种与技术性栖居艰难抗争的本真栖居。他将挽救社会异化的希望寄托于诗性艺术,然而,技术与艺术本身的矛盾性表明“诗意地栖居”只是一种乌托邦的想象,不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当代著名的语文教师王崧舟老师的语文教育主张是“诗意语文、诗意教育、诗意人生。”诗意语文就是对语文教育理想境界的一种追寻,是对语文教育本色和本真的一种深刻自觉和回归,一切优秀的语文教学,必定是诗意的语文。诗意的语文会将生命融于语文教育,将语文教育融于生活,让语文教育成为生命诗意的存在。  相似文献   

18.
诗意读写是拓展教学的一种有效尝试.教学实践中,可通过“以歌解文”实施提升鉴赏能力的诗意阅读,通过“以词解词”进行发展思维能力的诗意联想,通过“写诗促读”开展提高应用能力的诗意表达.诗意读写拓展教学,还应遵循四“点”原则——“触发点”是生成诗意读写拓展的前提,“需求点”是促成诗意读写拓展的动力,“拓展点”是形成诗意读写拓展的契机,“发展点”是升华诗意读写拓展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文坛上,苏童无疑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他早期以先锋小说的创作赢得了步入文坛的入场券,并在当时引起了学界广泛的关注。而苏童的大多数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诗意化书写,不管是小说的抒情性描写,还是语言的诗意表达,意象的诗意呈现,色彩的诗意描绘等等,都具有独特的文学价值与美学魅力。苏童文字中的这种诗意性描写成就了苏童“诗化小说”的创作风格,并且为中国现代“诗化小说”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相似文献   

20.
毛巧荣 《江西教育》2014,(12):31-31
“在多种教学方法之上还有一把万能钥匙,它的名字叫‘活’。”套用吕叔湘的万能钥匙,活用文题——敞亮题眼遮蔽的光芒,开启文章隐蔽的窗户,领悟文章的言外之意,课堂的生命形态将诗意化,师生演绎而生成的诗思、诗情、诗语、诗境,都染上“经历生命感动后引发的反思性表达”的诗意语文的本色。活用文题,宛如课堂点睛,亮化、美化或如诗般呼之欲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