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春梅 《科教文汇》2007,(10X):201-202
“忠实”是译者一贯坚持的翻译标准。但在英汉翻译中,我们会遭遇坚守“忠实”时的种种尴尬。“叛逆”的介入给译者带来了新的希望,给译文注入了活力。本文拟从叛逆介入入手,谈谈叛逆介入的意义及其分类。  相似文献   

2.
王佳  穆志慧  宋秀云 《科教文汇》2010,(17):137-137,145
本文以哲学阐释学为理论基础,从译者的主体性角度研究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现象,并以庞德的《华夏集》为个案详细论证了本文的观点——创造性叛逆不是指译者对原文的任意背离,而是文学翻译中译者实现对原文更深层次忠实的手段。  相似文献   

3.
"延异"作为德里达的一种解构策略和书写活动,它不仅涉及到语言翻译中的不可译性问题,同时也拆解了翻译中由来已久的"原文(作者)/译文(译者)"的二元划分模式,从而颠覆了把"忠实"作为翻译的首要标准这一传统观念.因此译文不管是在内容上或形式上忠实于原文,都是极难做到的.本文就是从"延异"的角度来解读翻译的忠实,指出翻译其实不必在所谓的原文和译文之间自设二元对立的界限和等级.  相似文献   

4.
康宁 《科教文汇》2008,(4):162-162
传统的翻译伦理研究集中讨论“忠实”与“叛逆”的问题,重点是原文与译文的关系,凸现了译者对原文作者的单向的忠实和伦理责任。这种伦理观在切斯特曼总结的伦理模型中被称为再现伦理。对等是翻译中语言学派的一个核心概念,体现了原文与译文,原文作者与译者之间的关系。赖斯的翻译思想以对等为基础,集中体现了对等再现伦理。  相似文献   

5.
"忠实"和"叛逆"似乎构成了翻译的两个极端。电影片名是整部电影的高度浓缩和点睛之笔,是影片能否成功走向国际商业市场的关键。在英语电影片名翻译中,"创造性叛逆"不仅不是对忠实标准的背叛,反而是一种深度的忠实。本文根据电影片名翻译时应该遵循的信息原则、文化原则、审美原则以及商业原则,总结出"创造性叛逆"在电影片名汉译中的主要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6.
孟丽 《科教文汇》2009,(13):231-231
本文从译者主体出发,试论译者是否可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对科技翻译译文进行创造性叛逆,并对创造性叛逆“度”的把握及运用适度的创造性叛逆所产生的效果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7.
殷学侃  邓李肇 《内江科技》2007,28(4):78-78,82
后殖民主义翻译研究理论中的权力话语对翻译活动具有普遍的制约性.翻译活动过程中译者对原语文本的选择、译者对原语作者和原语文本的"忠实"的程度以及译者对翻译策略的选择都处于权力话语制约之下.  相似文献   

8.
通过描写译者在文学翻译中的审美反映过程,指出译者对原作创造与叛逆同时是其对原作进行审美的过程,进而分析了在理解与阐释阶段以及表达阶段译者的创造与叛逆。  相似文献   

9.
陈丽琼 《科教文汇》2010,(32):127-127,144
根据谢天振对"创造性叛逆"的阐释、丰富和发展,"创造性叛逆"可以理解为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在特定文化心理和某种明确的再创作动机的驱使下,通过积极发挥和运用主观能动性.对原作在文字、结构、内容及美学效果等层面进行能动的I阐释和建构而完成的创造性翻译行为.本文试图从解构主义的视角来解释译者的创造性叛逆以及接受者和接受环境的创造性叛逆的必然性,并着重论述创造性叛逆的理论对于翻译工作者从事翻译研究和实践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贺爱平  张瑞 《中国科技信息》2007,(18):213-213,215
人们一直对翻译的本质是艺术还是科学争论不休,这使得译者的角色很难界定。一方面,译者缺乏确定的规则和公式来指导翻译实践,需要发挥创造性来再现原作;另一方面,读者希望译者能够准确忠实地再现原作风貌。由此,译者要富于创造力,必须本着“信”这一原则,将自己定位于神似创作者,再现原作风貌。  相似文献   

11.
周小英 《知识窗》2012,(2X):6-7
长期以来,传统翻译理论只重视对原作的忠实,而忽视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观能动作用。其实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必定会受其所处时代的限制,还会受到自身对所译作品的态度及其人生阅历、思维模式、心理状态、对文章理解的深浅度、判断标准和价值体系的影响。因此,译者对译文的介入是客观存在的,他的主观状态对译文产生着不容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杨蔚  程谢 《内江科技》2011,32(2):39-39
文学翻译是译者在理解、解释原文基础上的创造性叛逆与读者对译文创造性叛逆的理解和反应的过程现代翻译研究把关注的焦点从原文转移到了译者、接受者和接受环境:本文就分别从以上三个角度来谈创造性叛逆。  相似文献   

13.
胡明先 《科教文汇》2013,(7):113-115
“忠实”和“叛逆”似乎构成了翻译的两个极端。电影片名是整部电影的高度浓缩和点睛之笔,是影片能否成功走向国际商业市场的关键。在英语电影片名翻译中.“创造性叛逆”不仅不是对忠实标准的背叛,反而是一种深度的忠实。本文根据电影片名翻译时应该遵循的信息原则、文化原则、审美原则以及商业原则,总结出“创造性叛逆”在电影片名汉译中的主要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4.
翻译方面的观点一直是推陈出新的,所以一部分论文是关于翻译质量方面的探讨,有"归化"与"异化"之争,有忠实原作与解构之争等等,造成这些分歧的一个很重要因素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由此可见,翻译策略的决定因素最终还是译者本人.通过对鲁迅与马丁·路德翻译思想的对比研究,笔者将试着去证明译者的意识形态在翻译的过程中起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19世纪严复提出翻译标准"信、达、雅"",信"在三者中尤为重要,本文阐述的是其中之一"信"",信"的意思就是忠实、准确。因为一种语言和另一种语言之间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差异,翻译时不可能达到完全的忠实,做到尽可能的忠实于原文,要处理好两方面:一方面是忠于原文并不意味着要按照原文逐字逐句的翻译,另一方面是忠于原文总是要求译者带给读者与原作相同的内容、思想、情感、立场、风格等。只要遵循这些规则,相信会给读者带来满意的文章。  相似文献   

16.
沈汤涵 《百科知识》2021,(18):63-64
传统翻译理论突出一个"信"字.英国翻译家乔治·坎贝尔(George Campbell)提出的第一项原则便为"the sense of the origina".我国翻译家严复提出的"译事三难"理论,也将"信"置于"雅""达"之先.释道安的"案本"、严复的"求信"、傅雷的"神似"、钱钟书的"化境"都信奉"忠实"第一的原则,从未被译者忽略.可见,"忠实"始终是翻译不可撼动的第一位原则.然而,解构主义学派完全忽视忠实为本的翻译态度,其提出的"翻译者即反逆者"流传至今.那么,其存在的理由与必要性又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17.
论文学作品翻译的风格再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俞彩凤 《内江科技》2007,28(4):80-80,86
再现作品的风格是文学翻译的要求,在翻译文学作品时,译者除了忠实于原作的思想内容外,还应忠实地再现原作的风格.本文就其必要性及如何达到风格再现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8.
影片中的创造性叛逆有助于实现影片的三大功能,是对于影片内容的深度忠实。目的论认为目的决定了一切翻译行为,这个观点不仅突破了传统的等值理论的束缚,而且也为电影片名翻译的创造性叛逆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以2012年美国上映的部分本土影片为例,以目的论为基础,分析了片名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  相似文献   

19.
王子承 《百科知识》2021,(15):65-66
任何一个民族或国家的语言是根植于这个民族或者国家的文化的.没有语言, 文化就不可能存在;语言也只有能反映文化才有意义.因为翻译首先涉及到的是意义, 而词只有与文化相关联才有意义, 这就要求译者在进行语言操作的时候, 具有深刻的文化意识.在进行文本翻译的过程中,对于一些社会热点事件的翻译也应该注意事件所处的语境.结合语境和文化才能够对这类文本进行一个"忠实"翻译和传播.自2019年底暴发新冠肺炎疫情到现在,社会上对于疫情的相关讨论,依旧在进行着.许多网络词汇被网友们引用而成为2020年的"热词".对于这些"热词",翻译界需要做的是如何更好地进行翻译和传播.但是这些词汇的翻译千奇百怪,许多翻译出现了一些问题.那么,如何翻译对、如何翻译好这些"热词"成了本文需要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杜晓军 《知识窗》2014,(14):16-18
本文阐述了目的论中译者自由度的翻译思想,主张译者可以选择忠实于原文的精神而采取意译,或忠实于原文的形式而采取直译,或根据目的语受众的文化状况和需求,对原文做出合适的增添、删减和改变,并且以例证的方法,详细说明了译者必须依据翻译目的,发挥适当的自由,才能提高译品的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