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荀子·劝学》有这么一句:“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这句话的意思不难理解,但句中的“见者远”、“闻者彰”究竟如何准确地解释呢?“见者远”和“闻者彰”的结构相同,所以好多书只注“见者远”,而不注“闻者彰”.1.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注“见者远”:看见的人很远,等于说人们在很远的地方可以看见.2.郭锡良主编的《古代汉语》注“见者远”:意思是别人可以在很远的地方看得见,  相似文献   

2.
荀子在《劝学》中说:“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笔者在反复拜读这段话的时候,忽然觉得如果要做一个成功的校长,有三点是特别重要的,那就是“登高而招  相似文献   

3.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见者远"是借"登高";"闻者彰"是借"顺风"。会借助外物做事,往往事半功倍,不会借助外物做事,往往事倍功半。明代文学家徐文长就擅长借助外物。徐文长从小就聪明、机智,整个人都充满了情趣。徐文长的伯父很喜欢他,时常想些法子逗他玩,锻炼他的思考能力。有一次,伯父领着徐文长来到一座贴着水面、桥身  相似文献   

4.
《荀子·劝学》曰:“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这段话是说“君子”的高明之处在于“善假于物”,即能根据客观环境,凭借一种客观事...  相似文献   

5.
“登高而呼,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作为班主任也要善假于物以达成我们的德育目标。  相似文献   

6.
两千多年前,曾经三任稷下学宫祭酒的荀况,在他那专论教育问题的著名《劝学》篇中,有这样一段话:“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在这段话里,  相似文献   

7.
正"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揖舟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在《劝学》中关于善于借助他人力量和外部条件的这段精彩论述,对管理工作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作为校长应该学会借助学校内外的各种力量,拓展学校发展的空间。一、向政府机关借力,争取政策扶持1.借政府之力,拓展发展空间。教育方面的政策,有些是规范学校办学行为的,有些是助推学校发展,帮助学校解决  相似文献   

8.
王国维说:“古籍多难读,而《尚书》为最。”[注一]因此,虽有历代诸家传注诠释,其难读仍如故。究其根由,一方面固然如杨筠如所云:“《尚书》非一时之作,其中方言非一代可(?),然皆远出先秦,词多雅古,自昔苦其诘屈,绩学未能精知。”[注二]但另一方面,后世注释者之旁征博引和骈枝繁杂,及义疏者之臆测附会和网罗异说,无疑也增加了通读和理解此书的难度。依余之见,读《尚书》的基本原则,应在弄懂文句注释的基础上首先求其理通,然后  相似文献   

9.
<正>《劝学》是中学语文课本中的传统篇目,文中有这样的语句:“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句中的两个“加”字,统编教材高中必修上册(人教社2019年版)仍同旧版,没有加注;与课本配套使用的《教师教学用书》中的“参考译文”则较旧版有所改变。旧版:登高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但人们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大,但听的人会听得清楚。(人教社2003年版)新版:登高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  相似文献   

10.
<正>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高中语文课标教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的高中语文课标教材、江苏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课标教材及山东人民出版社高中语文课标教材都选用了《烛之武退秦师》一文,这四套教材对于文中"越国以鄙远"句的注释如下:1.人教版:"越过别国而把远地当做边邑。鄙,边邑。这里用作动词。远,指郑国";  相似文献   

11.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叩疾也,而至者远。 ——《荀子·劝学》恰当的方式,方法往往可以直到事半功倍的效 ,学习亦如此,正确的学习技巧或方法是通向成功的桥梁。请你关注,《学习的革命》将引领你找到适合于自身学习、思考的方式方法。(编者)  相似文献   

12.
全国统编教材初中语文第五册里,对《捕蛇者说》中的“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作了如下注释:“(悍吏那种)喧闹叫嚷着惊扰(乡间)的气势,(不要说人),即使鸡狗也不得安宁呢。”我认为这样注释值得商榷。从注释的意思来看,把“骇者”注成“惊扰”是不准确的。这两句话里,“骇者”并不是指悍吏的“惊扰”,而是指被悍吏的叫嚣、骚扰吓得惊恐不安的  相似文献   

13.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煣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煣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相似文献   

14.
《劝学》篇中谈及四种学习方法:善假于物,积渐全尽,锲而不舍,用心专一。善假于物,就是要善于利用客观条件。这是学业成败,甚至是事业成败的关键。会利用客观条件,就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闻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善“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善“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那么,一个学生可以利用的客观条件都有哪些呢?  相似文献   

15.
《荀子·劝学》曰:“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这段话是说“君子”的高明之处在于“善假于物”,即能根据客观环境,凭借一种客观事物(或某种地形、或某种动作、或某个物体等)来架设一座通向成功的桥梁。笔者以为,这也正道出了情境创设在教学中的精妙。教师通过创设相关情境,营造开启学生心扉、增强学生感知能力、拓展学生思维的氛围,使学生身临其境,从而使文章内容及其所传达的知、情、意真切生…  相似文献   

16.
贾谊《过秦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教材注释是这么说的:“而谁何——呵问他是谁,就是缉查盘问的意思。”这里没有对“谁何”二字分别解释,却似乎是把它们的意思等同了,“呵问”则似品味出来的意思。《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朱东润主编)的注释则是:“何,是呵问。谁何,关塞上哨兵诘问出入者之意。”两个注释的基本意思相同,或许都是原本了颜师古《前汉书》上的注说“谁何,问之为谁也”。(见《康熙字典》)但可惜这个颜注也是尚欠详考的。  相似文献   

17.
《屈原列传》标点、注释商兑五则杨宝生《屈原列传》是《史记》列传中的名篇,也是中学语文教材的传统篇目。课本编注者吸收了历代注家的研究成果,并注意突出中学语文教材的特点,对文中词语的诠释,精当之处颇多,笔者从中获益非浅。但某些注释和标点,似乎还值得商兑。...  相似文献   

18.
《先秦两汉散文专题作品选》是新版的高校教材。总体而言,该教材的解释是精当的,但也存在一些疏漏和失误。如该教材存在注释不确切或错误、应加注而未注和几种注释并存,令读者难以取舍等问题。  相似文献   

19.
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第二册《屈原列传(节选)》中:"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教材下注"夺"为"强取";而《语文教学参考书》则翻译为"怀王派屈平制定国家的法令,屈平起草还没有定稿,上官大夫看见了就想改动,屈平不赞同"。笔者认为此处的"夺"、"与"二字并非如课本注释所说,而应按《语文教学参考书》所解。  相似文献   

20.
《陈情表》是中学语文课文的传统篇目,之前的各种版本教材多已入选,最新统编本也不会"遗珠"(据网传的统编本高中语文教材目录,《陈情表》依旧位列于选择性必修目录中)。历来对《陈情表》的评价,大多着眼于"情"。如北宋李格非(李清照之父)认为,它的妙处在于"沛然从肺腑中流出,殊不见斧凿痕";南宋末年赵与时在《宾退录》中评论,"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清人编选的《古文观止》评价其"历叙情事,俱从天真写出,无一字虚言假饰",选注者把它的特点归结为"至性之言,自尔悲恻动人";清人林云铭《古文析义》评注,"纯是一片至性语,不事雕琢,唯见天真烂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