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著名未来家学托夫勒(Alvin Toffler)在《第三次浪潮》一书中,详尽阐述了当代社会分散化、局部化趋势。1900—1960年间,各种私人和公共社会团体被拉进大集中化机构,以适应经济发展规模和采用大机器。然而,现在,各种社会团体又逐渐开始背离集中化,反而被推向分散化,据认为,分散化过程在不断加快和扩大。计算机、通信和情报相互结合,使分散化加速,并且提供了很大的技术力量,反过来,分散化过程又对新技术的应用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近二、三年,微型计算机深入生产、生活的许多领域,对经济、社会、心理和政治发生重大影响,在分散化、局部化趋势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图书馆自动化领域,从前,只有大型图书馆才有能力购置大、中型计算机.现在随着微机的性能提高和价格下降,几  相似文献   

2.
当前,由网络技术引发的全球信息化浪潮冲击着传统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网络化、数字化、知识化已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在我国和世界各地,各种网站纷纷建立,上网人数快速增长。网络传播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日益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华尔街日报》曾在2005年12月发布的十大行业十大趋势中指出:“新媒体的出现大大抢占了广播电台的市场。人们把更多的时间花在打手机、上网甚至玩视频游戏上。”“未来的广播业必须转变模式谋求发展,”“细化市场,开辟女性电台”就是其中的一种转变模式。①  相似文献   

4.
维基解密事件震惊全球,数十万份的美国秘密文档被放置在网上,给美国外交带来巨大挑战和压力。而其影响的深远及后置作用更加引发国际关注。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未来学家奈斯比特出版《大趋势》,对未来世界作出十大预测,现在看,基本实现了。其中,全球化与互联网对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的影响尤为凸显。这项起源于美国,60年代用于军事,从1984年才开始正式用于民用和经济的技术,经过20多年爆炸式的发展,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必需,像空气和水一样,如影随形。  相似文献   

5.
人民日报社技术部十年来紧密围绕党中央的重要指示精神,在编委会领导下,积极投身媒体融合发展,打造全媒体技术支撑体系,创新工作机制,加快新技术新装备的运用,为宣传报道提供技术保障、技术支撑能力。本文通过回顾十年来人民日报社技术部的发展历程,总结经验,为新时代,开启新征程做好未来规划与发展。  相似文献   

6.
朱桦 《大观周刊》2011,(39):37-37
由于现代社会的发展,我们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审美方式都在不断变化,灯光舞台美术突破了传统的舞台演出艺术形式,走向了更大的生存空间,即大型演艺活动。比如大型文艺晚会、大型广场演出、大型山水实景演出、现代高水平的体育赛事开闭幕式等,都离不开两种选择元素——大场面和高科技。灯光舞台美术设计的主流思维方式还是以空间为主,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新材料、新技术、新方法去构成空间、表现空间、营造空间,强调实在的形体关系,  相似文献   

7.
1994年4月20日,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1994年至2004年,互联网在中国走过第一个十年。这十年,互联网对中国社会各个领域产生的影响日甚一日。 1995年1月12日,中国第一家上网媒体《神州学人》网站开通。1995年至2005年,网络媒体在中国走过第一个十年。这十年,网络媒体在中国新闻传播领域引发的革命方兴未艾。  相似文献   

8.
赵志祥 《青年记者》2006,(16):50-51
2005年生活日报主办的“济南十大陋习”、“济南十大文明言行”评选活动社会影响大、社会效果好,特别今年国家大力推行“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包括生活日报等媒介都新推“知荣明耻看公德”等重头报道,更加凸显这次评选活动的价值所在。打造有贴近性、影响力的新闻活  相似文献   

9.
中国互联网经过十几年的蜕变,其社会意义早已超越了最初的技术平台的影响,互联网以一种"媒体新形态"进入公众视野并参与公民生活,共同构建着过去十多年以及未来中国社会的诸多方面.最初信息匮乏时,人们狂热追捧网络传播,但目前已出现由信息失控带来的一系列传播负效应,影响着网络传播生态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当今世界,互联网正给人们带来一场崭新的技术革命,其对世界未来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对于我国同样如此。据CNNIC的统计,到2000年底,全国的上网用户逾2000万,上网计算机800多万台,互联网站点数突破3万个,预计到2004年上网人数将达到1.5亿人。 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切实研究互联网对图书销售的影响并  相似文献   

11.
传媒产业的产能力量正逐步向新兴传媒一端集中,互联网已经成为指标性行业。未来10年的互联网又会发生什么变化?摩根士丹利在2009年12月发布《移动互联网报告》,认为移动互联网周期是50年来的第五个新技术周期,移动设备上网的增长势头将超过台式电脑上网,预测无线互联网的产业规模将是有线互联网的四倍。  相似文献   

12.
档案部门建设网络站点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现代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人类进入到了网络时代,互联网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信息集散地.据统计,目前中国的互联网注册用户仅2001年上半年就已经达到了1246.9万户,到年底预计上网人数将超过3500万户.中国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和上网用户的迅速增加,表明互联网已对我们的社会生产起到了决定性的影响,它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3.
王军  刘畅 《网络传播》2010,(1):20-21
随着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我国手机用户量近年来呈现迅猛上升趋势。据调查数据显示,我国手机用户2009年1月已达6.3亿,而在2010年,我国手机用户数量将达到7.38亿。而在这其中,手机上网用户与日俱增,截止到2009年8月底,我国手机上网用户已达到1.81亿,其中10—29岁的手机网民最为集中。因此,近一时期出现在手机上的淫秽色情信息对这些年轻用户,尤其是未成年人造成非常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一、调查研究的背景与立意 未来的社会是信息飞扬的社会。进入21世纪,传统传媒得以改造更新的同时,新兴媒介也不断彰显其力量。个体媒介消费时间在其日常生活中所占的比例也越来越大,青少年看电视、上网的时间逐渐增多。媒介对受众的覆盖和影响越来越大,尤其是年轻一代,其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受媒介影响。[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陆小华 《青年记者》2022,(23):82-84
随着社会生活的互联网化,互联网平台竞争的底层逻辑出现了新变化,对经济社会协同运作的支撑能力成为决定互联网平台竞争优势的新核心因素。同样,在当前数字化变革的新阶段,决定传媒特别是大的传媒集团未来十年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能在什么部位、什么层面支撑社会的协同运行。  相似文献   

16.
张敏 《网络传播》2005,(1):32-35
“十年难忘.十年笑忘”,总结互联网过去的十年让人有恍若隔世之感,而展望未来十年,技术进步速度之快、变数之扑朔迷离.更是让人难下定论。在美国硅谷有条不成文的定律,网上一年相当于网下七年。若按照这一定律,未来十年互联网的发展相当于我们未来七十年生活的变化。无怪乎TOM在线执行董事兼CEO王雷雷说.十年对互联网行业来说非常漫长.我们只能预测到未来两年到三年中国互联网和门户网站的发展情况。  相似文献   

17.
中国报业市场化的历程已逾十年。未来十年,新型报种将陆续出现,有影响的全国性日报也可能横空出世。晚报作为社会生活类综合性日报,在经过了十多年的辉煌后,目前面临着如何进一步发展的新考验。作为地市级晚报,面临的生存空间更为狭小,在区域性报纸的压力下,如何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如何另辟蹊径,创新模式?什么才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有效途径?对此,必须作出深入的思考。  相似文献   

18.
介晶 《传媒》2018,(12):15-17
"大数据"正由技术热词变成一股社会浪潮,影响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以移动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国务院部署与推动下,我国各行各业都在谋划自己的大数据中心和大数据产业,那么出版业到底有没有大数据?又拥有哪些数据?这些数据与互联网大数据有哪些差别呢?这些差异在未来是否可以得到转化?我们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9.
卢文炤 《青年记者》2010,(16):25-25
十年前,网络深陷“网络泡沫”的阴影中,出人意料的短信拯救了“泡沫”中的网络媒体。如今,报媒面对“消亡论”,在未来十年中将会出现破解这一咒语的新技术,使报媒得以转型。这一新技术到底是什么,中国新闻业似乎不用特别担心,因为IT业在不断地为传统媒体做研发,还有国外媒体做先行实验。对中国新闻业来说,边走边看,技术为我所用即可。  相似文献   

20.
2003年《telecommunication》评出的十大热门通信技术中,Wi-Fi位居第二。日新月异的高科技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无线网络更是如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