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广州市闪电密度特征分析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本文利用闪电定位资料和气象台站记录的雷暴日资料,对广州市闪电密度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广州市位于广东省闪电密度高值区,在5′×5′网格内每年总闪次数在500次~1 000次;闪电类型以负闪为主,负闪次数占了总闪次数的9676%;广州市每年闪电发生季节主要出现在4月~9月,这一时期的总闪次数占全年的9663%,其中最高值出现在7月,次高值在6月、8月;每天13时~19时是闪电高发时段,这主要与午后出现强对流天气关系极为密切;广州市闪电密度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性,高值偏西和偏南,主要位于广州市偏西的越秀区、荔湾区和偏南的番禺区北部;各月正闪电流强度高于负闪电流强度,并且电流强度高值区与闪电密度高分布区基本一致,这一区域更要重视防御雷电灾害。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青海省气象部门2010~2014年29个市县的闪电定位资料和雷灾统计数据,运用ArcGIS软件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分析了青海省闪电频次和雷电灾害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青海省闪电以负闪电为主,负闪电占总闪电85%以上,每年的6~9月份,每天的14:00~16:00和19:00~22:00是雷电集中出现时间段,这与雷灾出现的时间段相吻合;在空间分布上,闪电频次高密度区在青海省东部地区的大通县和海南州的共和县,雷灾次数最多在黄南州的河南县和东部地区的湟中县,造成人员伤亡主要在农牧区,应加强防雷知识的宣传工作;经济损失主要在城市,要进一步完善电子设备的防雷措施。  相似文献   

3.
厉爱丽  杜晓辉 《西藏科技》2010,(12):62-63,80
利用2009年7月至2010年6月西藏闪电定位系统观测资料,对我区闪电强度分布、地理分布进行了分析,并结合部分站点相同时段人工观测资料,对两种资料的雷暴日数据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我区闪电集中区域为山南地去北部、那曲地区东部;负地闪占闪电总数的91.3%,正地闪占闪电总次数的8.7%,负地闪绝对强度小于正地闪;雷暴日峰值在7月、8月,人工观测资料与闪电定位系统资料因各种因素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4.
利用2015年~2018年包头地区ADTD地闪定位资料,通过数理统计法结合ArcGIS空间分析法研究了包头地区2015年~2018年闪电发生频次与雷电流强度活动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包头地区地闪发生以负闪电为主,其中固阳县及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4年来地闪发生次数较多,白云鄂博矿区发生地闪次数较少;包头地区地闪密度空间分布与雷电流强度空间分布有着明显的特征且均分布不均匀。通过研究地闪空间活动特征,期望为今后该地区有效开展区域性防雷减灾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并为以后包头地区防雷产品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青海省闪电监测网2015年1月1日至12月31日的监测资料,对青海省闪电活动特征(时间、空间特征及正负闪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青海省各个地区利用雷暴日数与闪电次数、闪电天数得出计算雷暴日数的两个关系式。结果表明:2015年青海省闪电平均强度为20.42k A,以负闪电为主;在时间上主要集中在夏季,在空间分布上主要集中在青海的东部、东南部及南部;春夏季的最大正负闪强度比秋冬季大,但平均正负闪强度要比秋冬季小;闪电次数也是春夏季发生的比秋冬季多,但正闪电在秋冬季发生的几率要比春夏季大。  相似文献   

6.
利用2007~2018年山东省闪电定位系统获取资料,从闪电的季节变化、月变化、日变化、雷电流幅值特征、主要闪电方向等方面分析研究了日照万平口海滨浴场的闪电气候分布特征规律,划分了雷电易发区域防范等级,结合等级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结果表明:日照万平口海滨浴场所在区域范围内2007~2018年地闪次数795次,其中负地闪777次,正地闪18次,地闪电流强度平均值为17.32kA,正地闪电流强度平均值明显大于负地闪电流强度平均值,每年3月和4月有少量闪电活动,5月逐渐增加,8月闪电活动最为强烈,11月到次年2月基本没有地闪发生。夏季为地闪活动的高发期,春季和秋季地闪活动较少,冬季基本没有雷暴天气。每天0~24时都有闪电活动,16时~3时为高峰时段,下半夜和上午发生闪电活动较少。雷电流强度主要集中在5~35kA,约占地闪总数的95.22%,其中雷电流强度在10~15kA的地闪占地闪总数的比例最大。区域闪电的主导方向为西北,次主导方向为西南。依据地闪密度标准将山东省雷电易发区域划分为三级,日照区域范围属于二级,根据《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要求设防直击雷的外部防雷装置,并应采取防闪电电涌侵入的综合防雷措施。防雷装置应包括接闪器、引下线等综合防护措施。  相似文献   

7.
本文依据安徽雷电监测网系统探测的2005年8月~2010年10月铜陵市逐日地闪资料,采用Excel、Origin、Sufer等软件作为统计、分析工具,对全市闪电数据进行了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铜陵市主要以负闪为主;闪电月频次变化表现为典型的单峰型特征,主要发生在7、8月份,约占总闪频次的70.32%;13:00~21:00为闪电日高发时段,约占日总闪的65.11%,正、负闪峰值主要出现在17:00前后,即16:00~18:00为一日之中对流性天气最活跃时段;全市闪电平均强度约为46.51 KA,主要集中于30KA以下,正闪在10~30 KA区间段发生最为频繁,负闪主要集中发生在0~20 KA;空间上,铜陵市年平均地闪电密度为5.95次/Km~2/a,闪电高密集区及强度中心均主要"依山傍水"分布,峰值分别位于菜子湖、三公山、白湖、枫沙湖、大铜官山景区、市区天井湖以及凤凰山附近;全市闪电平均陡度为28.49KA/μs,主要分布在0~30 KA/μs区间范围,峰值集中于0~10 KA/μs区间。同时,结合铜陵市1998年~2014年实际雷击事故实例,简析了全市雷电灾害的基本特征,并提出相应防御措施思路。  相似文献   

8.
为了进一步学习和分析西藏地区闪电活动演变规律与时空分布特征,为西藏地区防雷服务系统提供更多参考依据。文章利用2013年3月至2014年12月闪电定位系统监测的闪电资料,通过闪电发生的时间、频次、日、月分布以及闪电强度与密度分布等分析了西藏地区闪电活动时空分布特征,复杂地形条件与特殊气候背景对闪电活动的响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西藏东南部闪电活动比西北部的较活跃;闪电活动有显著的日、月变化,下午到傍晚为闪电活动多发时段,4-9月为高原雨季节,负/正闪电比率高达24倍;闪电强度存在显著的地域性差异,负地闪占总闪电的80.06%,平均强度-42.723k A,正地闪占总闪电的19.94%,平均强度53.96k A;西藏东西部的雷暴日少,中部拉萨和那曲地区雷暴日较多。  相似文献   

9.
分析2008~2017年西宁地区雷电灾害历史数据和闪电定位数据,采取易燃易爆场所雷电灾害风险普查调查问卷数据,通过对比分析2002~2010年和2011~2018年两个时间段的防雷减灾投入和雷灾损失,分析西宁地区易燃易爆场所防雷减灾效益。结果表明:由前后两个时间段的对比情况来看,灾情个数、经济损失变化值、设备损失变化值均为负,即说明损失都在减少,西宁地区易燃易爆场所的减灾效益为正。因此,西宁地区易燃易爆场所的防雷减灾效益非常可观。  相似文献   

10.
本文采用C波段雷达资料和闪电定位仪资料,分析了2011~2013年三年间发生在青海省西宁地区8次雷电过程。结果表明:影响西宁地区的近7成对流单体主要出现于西宁雷达W-NW-N方向大约60km的地区,平均持续时间约20 min左右,平均移动速度为8m/s左右,减弱或消失方位为SE;雷达各PUB产品(最大垂直液态含水量、最大组合反射率、最大云顶高度及单体个数)和同期闪电频数相关性较好,但对于雷电预警来说,实际意义不足;质心高度和雷电频数二者的同期相关性为负,但和滞后36~54 min的闪电频数相关转为正相关,且提前量更大,这种最大质心高度接近最大云顶高度后突然下降的特征更容易在雷达产品中判别,可作为雷电天气发生前的特征阈值来确定;最后统计凝练了雷电天气发生发展时的相关雷达产品预警阈值。  相似文献   

11.
基于浙江省二维和三维闪电定位系统监测的2019年闪电资料,研究闪电时空分布特征,并评估三维闪电定位系统探测效能。两套系统的地闪频次存在明显的日变化及月变化,集中分布在四月和夏季(6~8月)的午后到傍晚,其中地闪频次较高的时段及月份,三维系统监测地闪数多于二维系统。二维系统的年雷暴日数是三维系统的近2倍,二维系统存在误测。从强度分布来看,正地闪频次集中区强度值小于负地闪频次集中区,但二维系统的正负地闪强度在0~5 k A之间频次远高于三维系统。两套系统监测的地闪密度南高北低的分布趋势比较一致,高值区位于衢州南部、丽水中部、温州和台州南部一带以及宁波北部地区。但二维系统地闪在站点周边存在明显的放射状分布。另外,三维系统的探测误差仅为二维系统的1/13。上述中二维系统所存在的不足主要是因为其二站定位的探测效率和精度较低,而三维闪电定位系统具有更优的探测效能。  相似文献   

12.
文章主要采用青藏高原地区WWLLN闪电定位观测数据,通过对数据统计处理,,研究了该地区闪电活动时间、空间两个尺度上的变化特征,得出:(1)青藏高原闪电活动具有显著的日分布差异性,主要集中在13:00~24:00时间段内,每个月份下均有闪电活动的发生,总闪电频次属于双峰值的变化类型,且均在6月份闪电活动达到了第一个峰值,在8月份闪电活动达到了第二个峰值;(2)不同区域之间闪电密度月分布情况不一致,每个月份下统计出的闪电密度值也不相同,且均呈单峰值变化类型。其中高原西部、中部、中北、东北区域,闪电密度值从1月份开始缓慢的增加,在7月份闪电密度值达到了峰值。在西藏南部区域,闪电密度值也从1月份开始迅速的增加,在5月份闪电密度值达到了峰值,闪电活动强于高原西部、中部、中北部区域;(3)青藏高原落雷密度没有较好的一致性,存在两个闪电活动高值区域,主要位于中部那曲附近,另一个闪电活动高值区域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区域,在高原中北部区域,探测到的闪电密度值要稍弱于上述两个区域,但闪电活动要高于其它区域;(4)青藏高原闪电活动在逐月的变化过程中,总体呈现出从东部逐渐向西部发展,然后又向东部逐渐消退的变化规律。闪电活动从3月份开始出现,在5月份期间逐渐向高原西部区域发展,在7月、8月期间,闪电活动达到了峰值,从9月份开始闪电活动逐渐向东部区域退却,到11月份时候闪电活动几乎消失,相对较少。研究所得结论能够为青藏高原雷电防护设计工程以及雷电灾害减灾工作提供一定的科学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利用2016-2018年山西省太原地区夏季闪电定位监测资料和太原站探空数据,选取了对流有效位能、抬升指数、K指数、沙氏指数、700 hPa假相当位温、700~400 hPa平均相对湿度和总指数7个环境参数.分析了夏季各月白天和夜间闪电活动发生前各环境参数的特征及在不同取值范围内闪电过程出现的概率,确定各参数的预报指标....  相似文献   

14.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NCEP FNL资料、中尺度自动站资料、大气电场资料、多普勒雷达和风廓线雷达等资料,探讨了2016年6月20日浙北梅雨锋大暴雨和强雷电的成因。结果表明:本次暴雨过程中以低强度负闪为主,正闪频率较低但强度高,雨强与闪电有较好的对应关系;暴雨带距地面静止锋以南50~150 km,与700~850 hPa水汽辐合中心重合;环境大气湿层深厚、高不稳定层结、对流有效位能呈狭长分布以及弱的对流抑制能量等特点有利于持续性暴雨的发生,中层浅薄干区和中等偏强垂直风切变有利于对流风暴的维持与发展;雷达回波结构紧密,具有典型的列车效应,高度集中在0℃层以下,为低质心暖云降雨,持续风向和风速的辐合有利于MCS的维持和发展;降雨和闪电的五个阶段都对应强单体影响,雷达回波强度能较好地反映降雨强度,回波高度则与闪电强度有较好的对应关系;风廓线雷达能清楚地反映垂直方向上风向风速的波动变化,降雨和闪电的五个阶段都有波动过境,波动高度和深厚程度与降雨和闪电强度的对应关系较好,波动高与低对应闪电强与弱,波动深厚与浅薄对应降雨强与弱; 3000 m高度风场是雨带变化的主要引导气流,也是产生"列车效应"的重要原因之一,低空急流和超低空急流为暴雨提供了充足的动力和水汽。  相似文献   

15.
文章基于呼和浩特地区的闪电数据与遥感高程数据,运用GIS空间分析法、相关性分析等方法,研究闪电活动特征并探究闪电与地形因素(海拔、坡度、坡度变率、地形起伏度、地形切割深度、经纬度)的关系,进而得出闪电与地形因子之间的相关规律:呼和浩特地区闪电与地形因素有一定的相关性,为进一步开展区域性防雷减灾、雷电风险区划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闪电活动的发生具有区域性或局地性,受海拔高度影响很大。本文利用2010—2016年涟源地区地闪资料,采用数理统计、GIS空间分析等方法,对闪电特征及随海拔高度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涟源地区闪电活动与海拔高度、季节变化、昼夜变化具有较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林善浪  孟雪辰  朱小川 《软科学》2020,34(2):66-71,91
利用全国县(区)、市、旗层面2006~2016年数据,采用PSM-DID的方法,实证检验出高铁设站具有邻近效应。实证发现,对站点城市的促进作用主要来源于对周边地区的"负邻近效应",作用半径为距离站点30~110千米以内的地区;"负邻近效应"与城市异质性有关。站点周边地区市场规模较大,负邻近效应越小;进一步检验高铁设站促进经济增长的机制,对于生产率处于中间区域的地区促进效应更大。  相似文献   

18.
利用热带测雨卫星(TRMM)1998年至2005原始轨道资料,研究了青藏高原地区中尺度对流系统的闪电活动特征。结果发现,青藏高原地区中尺度对流系统闪电密度小,闪电能量较弱。分析认为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形导致对流不稳定能量偏低,而过低的对流不稳定能量造成了MCS的闪电活动具有独特的高原气候特点。  相似文献   

19.
委内瑞拉马拉开波湖的凯特塔波河口因闪电而闻名世界,这里每年有140~160个夜晚都会电闪雷鸣,全年产生闪电的次数可达100多万次。这里成为地球上最大的臭氧制造"工厂",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地方像凯特塔波河口这么特别。而且很奇特的是,一般的闪电都是云对地放电,而这儿的闪电一般都是云朵之间进行放电,因此闪电都是发生在至少5千米的高空。由于发生的地点就固定在凯特塔波河口上空,而且很高,所有的  相似文献   

20.
闪电创造的奇迹 每一分钟,地球上就会出现1800~2500次闪电.闪电闪亮的那一瞬间,温度高达30000℃,甚至是太阳表面温度的5倍多,因此任何物质只要被闪电碰到,后果可想而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