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真正的音乐教育是建立在音乐艺术基础上,是在学生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中进行的,与其他科目的教育一样,有能力、有责任促进孩子在体、智、德、美诸方面得到发展。音乐教育建立在音乐艺术基础上,音乐教育则具有音乐艺术的特点。因此,音乐教育必须引导小学生参与唱歌、欣赏、音乐游戏、舞蹈、奏乐等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教育。孩子是成长发展中的个体,在音乐活动中有素质能力上的差异。教师要细心地、反复地观察孩子在音乐活动中的表现,了解幼儿接受音乐教育时的一些特点,把握这些特点做好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2.
初中音乐教育往往被学校和老师忽略,原因就是它不是中考学科。但是,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音乐教育无比重要。在日常的教学中,如何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加强音乐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感受能力和鉴赏能力,大面积地提高音乐教学质量,是进行音乐教学改革的现实课题。一、要重视课堂上组织教学1.开头要新颖。对音乐感兴趣是青少年的共性,学生  相似文献   

3.
视唱练耳为音乐教学必不可少的基本技术之一,也是培养学生音乐知识的基础理论课程。音乐记忆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产生的一系列的心理活动,是音乐教育以及音乐实践活动的基本。因此,音乐教育中,视唱练耳同音乐记忆之间存在极为密切的联系,良好的音乐记忆可以迅速提高学生的学习和唱歌能力。鉴于此,本文根据以往的经验和查阅相关的资料,重点研究了如何在视唱练耳教学中提高学生的音乐记忆能力。  相似文献   

4.
一、普通中专音乐教学的重要性音乐教育是进行美育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音乐教学 ,使学生初步了解我国的民族音乐语言 ,热爱祖国的音乐艺术 ,接触、了解外国的优秀作品 ,初步掌握基本的音乐知识 (识谱视唱能力 )和演唱技能 ,培养初步的歌唱表现能力 ,以及对音乐的感觉能力和鉴赏能力 ;培养优良品德 ,陶冶高尚情操 ,发展形象思维能力 ,培养活泼乐观的情绪 ,使他们的身心得以健康发展。二、内容和方法一是在教材的选择上。歌唱教学的目的是要用歌曲的艺术形象来感染和教育学生 ,因此歌唱教材要根据教学要求、学生的接受能力和作品的思想性…  相似文献   

5.
音乐教学是审美教育的一种方式和手段,是学生获得音乐审美感受和体验的客观条件。具有审美性质的音乐教育,目的不在于传授音乐知识和培养音乐技艺,而多从音乐欣赏、表现、表演来实践。这样可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有效的激发他们对音乐乃至人生的热情,体验到超越自我、追求美好的快乐。所以,在音乐教学中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是很重要的。那么,如何在音乐教学中体现其审美的意义,如何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这是我们音乐教学工作者必须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音乐课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它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小学阶段的音乐教育是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引导他们学习音乐知识,以兴趣带动他们在玩中学,学中玩。  相似文献   

7.
以往在音乐教学中,识谱可以说投入最多,而最无收获,因目标不明确,常常把手段当成了目的,把工具作为能力,使学生被动地接受脱离生活和艺术的知识技能学习现状。如今中小学音乐教育,识谱教学体系是普及性的,目的是培养个性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音乐家。识谱的途径应是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识谱能力。这种途径是把探求音乐美、享受音乐美当作教学的主要目标,而识谱则是在音乐实践活动中附带着解决问题的,或者说识谱是探索音乐美、享受音乐美时不可少的一件工具,这工具是在使用中经过磨励而日趋锋利、得心应手的。在以往的教学中,那种教师…  相似文献   

8.
《音乐课程标准》中对中小学音乐课程的总目标做了明确地阐述:“音乐教育要以审美为核心,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热爱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可见,我们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音乐家,也不是单纯地学会音乐技能,而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具备应有的音乐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9.
周岚 《教学与管理》2007,(2):100-101
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和深入,音乐教育已成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对音乐教育的认识必须要发生重大的改变,应教导学生欣赏音乐的方法,使学生从音乐创作、历史、美学、评论等方面分辨音乐的美丑,把能力的培养作为一个重要的任务纳入到音乐教学当中.本文通过对我国现今音乐教育的调查研究和分析,探究了我国音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音乐教育除了让学生掌握音乐知识和技能技巧外,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感知美、理解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音乐教学过程要着重从音乐的感受能力(认识美),审美能力(评价美),表现能力(创造美)几个环节来尝试训练。  相似文献   

11.
小学音乐教育是从音乐学科的特点出发,贯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方针,为提高民族素质奠定基础,寓思想政治教育于学科教学中。小学音乐新课程的目标强调增进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使学生关注并乐于参与音乐活动,极力提高音乐感受与评价鉴赏的能力,初步养成良好的音乐欣赏习惯,发展小学生表现音乐的能力,丰富和提高艺术想象和创造力,培养丰富的生活情趣和乐观的态度,增进群体意识,锻炼合作与协调能力。  相似文献   

12.
一、案例背景音乐欣赏是音乐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是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新课程标准》中提出音乐教育要"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在教学中要强调音乐的情感体验,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在充分挖掘、组织音乐教材的同时,最大限度地积累课外的音乐素材,使之与教材内容相互补充,以  相似文献   

13.
小学生视唱能力的提高对学生感受、理解、表现及创造音乐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始终贯穿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以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通过学生的主体参与和发展自我反思能力,以提升评价的个人发展价值,保障知识生成方式的个性化。  相似文献   

14.
音乐教育是美育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它以音乐艺术为载体,在潜移默化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表现能力、创造能力。欣赏教学是音乐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学生自主体验音乐形象、感悟音乐语汇、拓展音乐想象、激发音乐再创造的一种活动.对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力、想象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音乐教育是通过感受音乐、表现音乐,使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的教学中,并学习最基本的音乐文化知识和技能技巧,从而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和爱好;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表现能力,为学生终生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发展音乐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小学音乐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小学音乐课教学既不能搞单纯的音乐知识灌输 ,又不能片面强调音乐技能训练。如何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加强音乐基础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 ,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感受能力和鉴赏能力 ,提高音乐教学质量 ,是进行音乐教学改革的现实课题。一、小学生求知欲旺盛 ,模仿力强 ,但持久性和耐力差。在教学中应注意采用灵活多样、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方法。首先要重视音乐课的组织教学。把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特别是在出现新知识、变换新内容时。其次 ,组织教学应注意各阶段学生的心理…  相似文献   

17.
杨华 《宁夏教育》2014,(1):63-63
学生的音乐能力包括音乐鉴赏能力、感受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它们既是在学生的听、唱、动、奏等音乐审美实践中逐步发展和提高的,也是在他们的听觉感知、注意、记忆、思维、想象、观察等一般能力发展的基础上得到发展的,而音乐特殊能力的发展又促进了一般能力的提高。所以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更要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笔者结合实际教学淡几点看法。1.在音乐欣赏中,提高学生的鉴赏力。音乐欣赏是一种最直接、最具体的审美教育活动,是以一定的音乐为审美对象和以参与欣赏活动的人为审美  相似文献   

18.
赖玉娟 《学周刊C版》2019,(15):145-145
新课标指出"表现是学习音乐的基础性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学中注意在发展音乐听觉基础上进行识谱能力的培养"。传统教学进行的单一的、枯燥的识谱学习,已经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摒弃传统,运用多样的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识谱教学,让识谱教学在音乐课堂中活跃起来,学生的音乐表现力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  相似文献   

19.
音乐本身就是创造,创造精神的培养应体现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创设思维情境,激发学生思维兴趣,鼓励学生求异思维,使学生创新思维得到很好培养.音乐教育对学生各项能力的开发作用不可低估,所以我们在音乐教学中要把课堂教学抓好抓牢,音乐教育在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多方面能力方面,具有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优势.因此,要把能力的培养作为一个重要的任务纳入到音乐教学之中.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门听觉的艺术,音乐的一切实践活动都离不开听觉。"听"的习惯和技能的发展是所有音乐教育的一致目标。音乐教学中教师需认识到"倾听"在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那么如何在欣赏教学中教给学生倾听音乐的方法,培养学生倾听音乐的能力,使学生形成一种倾听习惯。结合自己的教学感悟,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