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春尽江南》是格非“向外转”的又一次尝试,小说直接切入现实社会,写出了市场经济时代下城市与人共同面临的“春尽”之困境。这种困境的书写与“荒原意识”相契,艾略特的《荒原》写出了对人类悲剧命运的现代性观照,格非对人与城“春尽”困局的描绘也是这种意识的昭显。  相似文献   

2.
钱钟书《窗》是一篇议论性散文,充斥着智性的光芒。其中,“窗”蕴含的“主体意识”贯穿了全文。这种“主体意识”都是通过“窗”,来呈现的。所谓“主体意识”是:“作为实践和认识主体的人对于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也就是在自己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中,自己处于主导地位和支配作用的意识。“谈到中国文艺问题,我提到两点,就是开门与开窗的问题。开窗是一定的,这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如果一下子把门和窗齐打开,风太大,就引起伤风感冒。”门窗齐开,会让中国文艺受到很大的冲击,丧失主导地位,“引起伤风感冒”,而只开窗,则能保持中国文艺的主导地位。这里的钱钟书谈话也是通过“窗”呈现了“主体意识”。以下笔者将从三个方面来谈《窗》所体现的“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3.
二十年代的乡土小说的创作核心就是“五四”反封建的思想,其强大而沉实的创作力就是潜藏在作家灵魂深处的悲剧意识。这种悲剧意识经过近十年的“咀嚼”和“扩大”,到三十年代就演变成为一股强大的革命力量,文艺此时也充分显示出了革命性和行动力。所以,二十年代乡土小说是从思想到行动的过渡,没有这种深沉的“挑战”式的悲剧意识,就没有文学后来者的越来越敏锐,越来越稳健;没有这种积极的“应战”式的悲剧意识也就没有中国文学的进一步的觉醒、改变,以及三十年代以后的革命文学了。  相似文献   

4.
二十年代的乡土小说的创作核心就是“五四”反封建的思想,其强大而沉实的创作力就是潜藏在作家灵魂深处的悲剧意识.这种悲剧意识经过近十年的“咀嚼”和“扩大”,到三十年代就演变成为一股强大的革命力量,文艺此时也充分显示出了革命性和行动力.所以,二十年代乡土小说是从思想到行动的过渡,没有这种深沉的“挑战”式的悲剧意识,就没有文学后来者的越来越敏锐,越来越稳健;没有这种积极的“应战”式的悲剧意识也就没有中国文学的进一步的觉醒、改变,以及三十年代以后的革命文学了.  相似文献   

5.
《水浒传》的悲剧在于逼上梁山,金圣叹批本将“逼上梁山”的悲剧发挥得更加彻底,这正是他悲剧意识的体现。这种悲剧意识又是金圣叹“怨毒著书”说创作思想提出的基础,二者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6.
“超理性意识”是在后工业时代下,由于物质文明的极度膨胀对人性存在空间的挤压、摧残和侵蚀,造成的人类原有理性价值体系的崩溃和人性的分裂,从而形成一种原有理性价值的背离和非理性化倾向的理念形态。通过对《挪威的森林》中主人公“我”、直子、绿子、玲子间的荒诞爱情和人生悲剧,以及人物孤寂感、生死观的解析,探寻形成这种“超理性意识”的社会、文化、心理根源,并对人类自身和文明的最终归宿进行了深层次地思考。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悲剧没有得到充分发展,美学家朱光潜甚至认为“对人类的不合理性没有一点感觉,也就没有悲剧,而中国人都不愿承认痛苦和灾难有什么不合理……西方悲剧这种文学体裁几乎是中国所没有的。”[1] 直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人”才一改沉默的历史,浮出历史地表,开始了“心灵的探寻”和“艰难的选择”,中国文学也才有了书写悲剧的历史。曹禺作为深受五四文学传统影响的作家,不被三十年代文坛的主导理论所局限,没有使他的作品变为控诉书、宣传稿,而是大胆地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属于他个人但不又不完全属于个人的悲剧世界。他把悲剧意识当作文化选择贯…  相似文献   

8.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向朋友倾诉了自己不能“推贤进士”的苦衷,袒露了李陵事件给自己带来的沉重自卑,以及自己为了著述理想甘受屈辱的“九死其犹未悔”的决心,表示了要发愤著书,“成一家之言”。这种悲剧意识及创作心态深深地影响了《史记》的写作及其史学、文学价值。本文从《报任安书》入手,对此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论述“罪”意识在不同历史时代悲剧中的深刻演变:古希腊,悲剧中的人物对生存自由的必然追求就决定了他们反抗命运的“罪恶”;莎士比来时代,悲剧中的人物受到惩罚则是由于他们自身对“善恶”的自由选择;易卜生以来的现代悲剧中的“罪”意识表现出对古希腊悲剧理念的复归与升华。阐释这种历史演变折射出的人类在宇宙中主体地位的变迁。说明悲剧艺术因此具有形而上的生存哲学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红与黑》生动地呈现了新旧交替时期于连所经历的种种内在的和外在的生存困境。从悲剧及悲剧意识出发解读《红与黑》 ,我们发现于连悲剧所呈现的这种生存困境蕴含着丰富的现代意味 ,它揭示了人类社会所面临的诸多无法逃避的悲剧式的生存困境  相似文献   

11.
《还乡》是哈代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悲剧性小说,标志着作家文学生涯中一个新阶段的开始,他大胆地将悲剧文体运用于小说,自觉地承袭了希腊的悲剧元素。此后,悲剧主题就一直贯穿于哈代的小说创作中。《还乡》中凝聚着哈代浓郁的故土意识和悲剧情结,充分诠释了他独特的悲剧思想。  相似文献   

12.
张爱玲的作品,以女性孤独无力的生存状态,弥漫濡染到生命底蕴深处的荒凉的家园幻梦和浓厚的悲剧意识。张爱玲的小说注重对女性的刻画描写,笔触直透人性深处,她笔下的女性往往是因特定的生存环境,在心理和生理的交困中挣扎、堕落,最终成为一个个悲剧的载体。张爱玲以苍凉的个人生命体验不露声色地讲述普通人的故事,籍以展示她充满孤独感、悲剧感的人生经历。本文通过对她小说中的人物、情节的分析,及对其生活经历的分析,试图解读张爱玲生命中的这一内容。  相似文献   

13.
盖茨比作为悲剧人物,体现了一种与英雄伟人相同的悲剧原则。虽然他的梦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导致了他走向毁灭,但是通过他的悲剧,不仅可以看到盖茨比这个人物的光辉以及酿成这种悲剧的社会根源,而且可以看出作者倾注在小说中的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14.
历史正剧《苏东坡》首播以来得到观众与专家的高度评价,将之定性为"悲剧"或许更为恰当。该剧力矫当下影视"回避悲剧"的误区,再现了伟人苏轼最具文化深度的悲剧"宿命":"情本"理想永远领先于现实,却又受制于现实。他要寻找当时社会的具体出路以及人生的根本出路,也就承担了双重的悲哀。中国文化有着最彻底的悲剧意识,那就是"人活着"一切都要靠自己建构并不断被追询。悲剧使人震撼甚至恐惧,同时却激发了人之为人的尊严与力量,该剧正是再现了传统士人那种毅然崛立的悲剧精神,以此激励当代社会。某种意义上讲,它堪称当代影视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从社会悲剧与"人"的现代反抗精神、性格悲剧与人格理想的可能限度和命运悲剧与"自由意志"对生命的有效实现三个方面重新诠释了<白鹿原>的悲剧美学及其内涵,挖掘了这种悲剧意识对于茅盾文学奖、对于当代文学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6.
《金瓶梅》研究必须面向世界,反思规范与挑战规范是不可推卸的责任。《金瓶梅》的悲剧性来自作者心灵中对堕落时代的悲剧意识.而作者的情怀冷峻沉静而又苍老。《金瓶梅》是一部留下了缺憾的伟大的小说文本,但它也提供了审美思考的空间。  相似文献   

17.
袁英  张桂萍 《海外英语》2012,(9):238-239,243
Thomas Hardy,one of the representatives of English critical realism in the 19th century,describes a tragic story about Tess,a beautiful and kind girl.Tess’ s tragic life is caused by Alec,Angel and even herself.But all these are connected with the social environment of that day.Tess’ s tragedy is a tragedy of the whole society in fact.An analysis of the causes of Tess’ s tragic life will provide some enlightenment in accurately understanding the socialist society.  相似文献   

18.
《桃花扇》一剧,弥漫着浓郁的悲剧意味,剧中侯方域和李香君以爱情破灭、双双入道作结。本文从爱情主体的可审美性、爱情悲剧得以呈现的外部环境、爱情以悲剧作结的能量释放三个方面,分析侯、李爱情悲剧的审美价值,以期更深层次地挖掘《桃花扇》的悲剧内涵,展现作者的悲剧情结。  相似文献   

19.
小说《到十九号房间》讲述了一位现代知识女性自杀于一家小旅馆的十九号房间的悲剧故事。女主人公在迷失自我与寻找自我的矛盾中挣扎,最终以自杀的方式寻求彻底的解脱。她悲剧人生的内在原因是理智束缚下的女性内心世界的痛苦矛盾,造成女主人公人生悲剧的更深层次的社会根源是男性中心主义价值观。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中美戏剧史上的代表作家,奥尼尔与曹禺在其戏剧创作中都体现了女性悲剧意识。以两位剧作家的代表作《榆树下的欲望》和《雷雨》为切入点,采用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分别从孕育女性悲剧意识的土壤,对古希腊悲剧精神的继承与发展,女性悲剧意识在两位剧作家创作中的不同诠释等几方面对两部作品中的女性悲剧意识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分析,探讨他们在创作中所体现的"女性悲剧意识",从而拓宽奥尼尔与曹禺作品研究的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