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1年夏天,一位年轻的同事,将一部厚厚的书稿放在我的面前,嘱我为书稿的出版写几句话。写什么呢?我与作者素昧平生,只能就书稿说说书稿了。而书稿主要是作者1954年至1993年之间,发表在省市报纸上的通讯报道,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豆腐块"。我丝毫没有  相似文献   

2.
与农民直接打交道二十多年的湖北省红安县城关镇党委副书记陈再新同志在各类报刊杂志上发表新闻作品等一千多篇,最近,云南德宏民族出版社为其结集出版了《折光》一书。  相似文献   

3.
十五大上写《随笔》北京日报社社长满运来在党的十五大期间,我作为正式代表,除了参加会议,还每天赶写一篇《十五大随笔》,在北京晚报上发表,这在读者中引起了一点反响。作为新闻工作者,拿起笔来写稿子,本来是理所当然的事。为什么这一次有不少同志特别给予肯定呢?...  相似文献   

4.
《名字写在大地》是我2002年采写的通讯,当年获得了省好新闻一等奖。总结当初的这份“答卷”,我愿与大家说上几句话。  相似文献   

5.
记者的名字应该写在哪里?有人也许会说,这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问题了,记者的名字当然要写在自己的作品上面。是的,作品是记者的身份证,作为一个记者,无论在哪里,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让自己的作品说话。我是记者,我写故我在。但我觉得记者的名字仅仅写在自己的作品上还远远不够  相似文献   

6.
我是军工企业的工会干部。过去虽然也写过一些稿子,但那只是凭着老三届的文化底子,什么是新闻?什么是由头?行话术语全然不清楚,自从去年订了《新闻三昧》后,就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每当我如期收到后,非得一口气阅读完才行。因为我太需要它了,把它当成自己写作中的字典,那里边有浅明易懂贴近我们通讯员的经验介绍,也有较深层次  相似文献   

7.
新年小长假的第二天,我坐在办公室的写字台前,打开了电脑。此时的采编楼,显得空落而寂寥,俱无声响。窗外是省城难得的明媚的蓝天和冬日金色的暖阳。案头上摊着一篇我时同事为我代笔的作为《强省之路》后记的短文。文章写得不错,有思想,也有文采,无可挑剔,但我还是决定谢绝他们的代笔,自己来完成这篇后记,因为要把流淌于自己内心深处的感悟写出来,是别人所无法代劳的。  相似文献   

8.
我的全国新闻奖得的是社会新闻奖,是很简单的一篇消息,就是1984年的全国好新闻一等奖《北京人争赏香山红叶》,600多字的一篇消息。完全是无心插柳柳成荫,有意栽花你真想闹一个什么奖,就像现在中国作家想闹诺贝尔奖老闹不上似的。我们有好多人当时也在苦苦追求,我也不是不在追求,但是真的无意之中才出好活,所以新闻某种程度上是在轻松状态下写出来的。你不要高度紧张,一紧张你的脑子就处在一种僵化的状态;相反放松的时候,可能是思路最活跃的时候。有时候很有意思,你就是写不出来的时候别硬写,鲁迅说的一点不错,你非为了写一个东西,非要想这有…  相似文献   

9.
《今传媒》1996,(1)
新闻作品集《留在韩塬大地上的记忆》出版《韩城报》副总编宁永泉的新闻作品集《留在韩源大地上的记忆》近日由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本书收人消息、通讯、文学、言论、新闻摄影、论文共140篇(幅),是近10年韩城市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辉煌成就的真实记录。...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四大期间,我作为正式代表,除了开会,还每天赶写一篇《十四大手记》,在《经济日报》上发表,前后连续写了九篇。这些手记见报后,在读者中引起了一点反响。我心里很清楚,这九篇《手记》都属于“急就章”,读者之所以产生一点兴趣,无非是看在“一边开会,一边写稿”的份上。其实,这对新闻工作者来说,本是天经地义的事。怎么会想起写《手记》?许多朋友这样问我。我的回答是:“逼”出来的。我这次是第二次写党代会手记。1987年,党的十三大期间,我也写了九篇手记。当时的情况是,分配给《经济日报》采访十三大的记者名额只有两个(其  相似文献   

11.
我,普通人群中的一个分子,普普通通,平平淡淡。由于自己的爱好不广泛,生活、工作之余总有种空虚感。饥渴的我怎样才能找到有水源的地方呢? 一个人静静地在房间里翻阅昔日同窗们在毕业时纪念册上写满的激情话语,篇篇的鼓励应为自己的理想而努力进取。我在想:为理想进取了吗?如何给自己找到一个正确的坐标呢? 《谁是最可爱的人》、《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为什么能够影响人的一生?为新闻事业而献身的邵云环、许杏虎和朱颖三位烈士的英勇事迹又让多少国人为之动容?这不都是一种精神的力量吗?!如果不是作者们把自己内心最深…  相似文献   

12.
李芳 《新闻三昧》2008,(8):40-41
作为一名跑金融线的老记者,在和金融系统的朋友交往的过程中,经常有通讯员向我抱怨金融新闻不好写。最让人头痛的是不知写什么。“平常都没个什么事,让我们写什么啊?”这几乎成了一句挂在一些通讯员嘴边上的话。  相似文献   

13.
1989年,我们公司成立宣传科,让我去当宣传科长。说是科长,其实就我这个“光杆司令”。23年的军人生活使我养成了服从命令的习惯。虽然脱掉军装已有10年之久,但在对待工作调动上,仍然没说过一个“不”字。我因家贫,入伍前没有上过学,在部队靠自学搞了个中专。凭经验写个总结,作个工作计划还可以,写新闻则是一窍不通。不通也得写,任务压在身上没有办法。前两年我是按照写总结的路子写新闻的,一篇稿一  相似文献   

14.
我是一名在基层从事27年新闻宣传工作的通讯员,积累了一些经验,在此结合自己的心得体会,谈谈如何写好新闻稿件. 一、把握好新闻稿件的要素和特点.一篇完整的新闻稿件包括新闻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掌握六点要素,要报道的新闻才算完整.此外,还要具有新闻的四个特点:即快,真、短、新.  相似文献   

15.
我白幼爱好文学。一生主要干了两件事;一是编辑,二是写作。编辑是本职工作,写作是业馀爱好。离开工作岗位以后,写作成了生活的主要内容。我先后出过十二本书,其中九本是六十岁后出版的。这部文集中大部分作品写于六十岁以后。  相似文献   

16.
蔡华东 《新闻前哨》2014,(12):62-62
看本书中他与“三兄长合影”,知了,大志行四。可是在我心目中、在我与业内同仁言谈中,龚大志(现任湖北省公安消防总队孝感支队政委),他就是一“拼命三郎”!何谓?“拼命三郎”乃梁山好汉石秀的绰号,后来比喻打仗勇敢不怕死或干事竭尽全力的人。大志当之,无愧!记得初起这一印象,是我在楚天都市报上夜班时。夜深沉,叽哩呱啦,有人进来了,“报告”,啪的一个军礼。一打量,好家伙,脚上是深筒胶靴。  相似文献   

17.
参加工作后,由于我在办公室从事秘书工作,其中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写新闻报道,为了完成领导交给的重任,我不得不加强对这方面知识的学习。为此,我于1987年有选择地订了一份《新闻与写作》。十几年来,一直坚持拜读,越读越感到此刊难得,不仅内容新颖,活泼,有感染力,而且专业知识丰富,实用性强,使我爱不释手。特别是胡文龙先生在《新闻与写作》上发表的“新闻小言论写作得失谈”系列文章,开启了我写作言论稿的理想之门,后来竟自不量力地把言论写作定为自己业余爱好的发展方  相似文献   

18.
当我得知获得县里好新闻奖的消息时,首先就想告诉您:《新闻爱好者》的编辑老师,是你们的帮助使我有了较快的进步。我1985年就迷上了新闻写作,当时热情很高,不分昼夜地写,由于不对路子,收效甚微,急得向县委宣传部新闻干事请教,他说:“我没功夫讲得太多,你不如订份河南日报社办的《新闻爱好者》,里面内容丰富,  相似文献   

19.
我是连队一名普通的战土,爱好写新闻报道。参加了部队举办的新闻报道培训班后,懂得了写新闻报道的一点技巧,开始写新闻。去年,11家报刊、电台刊用我写的83篇稿件,并被《西线影视报》、《新疆人民广播电台》评为“优秀通讯员”。在新闻报道实践中,我特别注重增强竞争意识,努力提高报道质量。在“新”字上下功夫,去年7月,部队都在抓“双防”(防事故、防案件)  相似文献   

20.
我是一名军人,喜欢舞文弄墨,自信发表过文学稿件,认为写新闻是小菜一碟。可一年下来,写了97篇新闻稿只被采用了1条消息,心里很不是滋味,真想搁笔不干了。 但身边每每发生战友们勤奋学习、苦练军事技术的动人事迹时,又常常使我心痒手痒、坐立不安。1992年出差时,在书摊上无意碰到了《新闻知识》杂志,当即买了一本。一看才知道,原来写新闻并不是所想象的那么简单,我当时就喜欢上她了。她栏目多、内容丰富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