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成来问讯与皆叹惋语出《桃花源记》(初中语文课本第四册,初中语文教学参考书第四册,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一室编。以下几例错误都出自该出版社的教学参考书)。翻译为“都来打听消息”和“(他们)都感叹惋惜”。这是不准确的。先看“叹惋”一词:“叹惋”又作“惋叹”,是惊异的意思。唐代玄应在《一切经音义》一书中引《字略》说:“惋叹,  相似文献   

2.
《桃花源记》一文,一共五个自然段。各段皆有省略,但省略成分最多的是第三自然段,共十七处。现将此段所有的省略成分用现代汉语补出,再略作说明。 (桃花源内某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桃花源内某人)便要(渔人)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款待他)。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他们)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他们)问(渔人)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他们)具言所闻。(他们)皆叹惋。余人各复延(渔人)至其家,皆出酒食(款待渔人)。(渔人)停数日,辞(他们)去。此中人语(渔人)云:“(这  相似文献   

3.
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虚构了一个安乐宁静的世外桃源,而这个世外桃源是他借一个渔人去“偶然”发现的。为什么文章不一开始就直接写桃花源,而要让渔人去“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从而冒冒失失闯进去,与桃花源人有了一段交往呢?换言之,为何要让渔人去发现桃花源?窃以为原因有三:  相似文献   

4.
古人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咬文嚼字”即在语言文字中寻找疑问,在疑问中求知获益,因此,要想学好语文学科,就必须要“咬文嚼字”。 在《桃花源记》中有三处写到“外人”。“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此中人语云:‘不足与外人道也。’”课文的下面对“外人”的注释是“桃花源以外的人,下同。”但理解起来不十分顺畅。“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是渔人的感受,如果说外人是桃花源以外的人的话,那么渔人也是桃花源以外的人,也就是说渔人和外人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笔者自身20年的语文教学经历,对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教学篇目《桃花源记》质疑三点:一是"见渔人,乃大惊"释义不合情;二是"男女衣着,悉如外人"的注解不合理;三是"皆叹惋"的界定不明晰。并结合课本注解、教参资料及自己的独到理解深入浅出地辨析,以求与学者和同行交流商榷。  相似文献   

6.
何继军 《学语文》2003,(1):45-46
陶渊明《桃花源记》有言:“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其中的“不足”,中学语文课本释为“不值得”。郭锡良、唐作藩、何九盈等编著的《古代汉语》将“不足为外人道也”注释为“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华语教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代作品选编》(英、法文注释)将“不足……道”翻译成英语:“nothingto speak of to……”古代汉语编写组编写的《古代汉语词典》将“足”释为“值得、配”,举的例证恰是“不足为外人道也”。以上各家将“不足”释为“不值得”,笔者不敢苟同。  相似文献   

7.
对《桃花源记》的解读,人们总是聚焦于其主旨,很少对武陵渔人行踪作一点深入思考。近读《桃花源记》,忽觉渔人的意义有异乎寻常的哲理美,试作浅析如下:渔人以捕鱼为业,他"缘溪行"不就是为了寻鱼汛,找鱼源吗?目  相似文献   

8.
石磊 《文学教育(上)》2010,(17):104-105
《桃花源记》中的“渔人”即“愚人”的谐音,正是作者本人的化身。作者以此自况,是对自己人生的幽默、揶揄、悲哀的自嘲。“渔人”出而复寻,急而媚官等一系列行为,正是影射了作者本人的心路历程、求官经历、悲情人生。  相似文献   

9.
学生朗读《桃花源记》,对于“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一句中“为”字读“wéi”还是读“wèi”起了争议。生甲:我认为应该读“wèi”,因为这里“为”翻译成“给、替”。“为”字后面省了“之”,代“村中人”。句  相似文献   

10.
全国统编《语文》教材第四册,课文《桃花源记》第二自然段有“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这样一句,课文注释为“〔外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下同。”这样注释,把这一处的“外人”注成“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宽泛笼统;同时,注释中的“下同”二字,实际上又在宽泛笼统的基础之上把课文中的三处“外人”划上了等号。其实,文中的三处“外人”——“悉如外人”“遂与外人间隔”“不足为外人道也”从深层次看来意思是截然不同的。 第一处:“悉如外人”是作者站在渔人的角度来讲的。实际上渔人在“林尽水源”的地方,从山口进去所看到的那一个世界,那个世界是渔人从未见过的古老而宁静的世界,而这个世界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都保留了秦代的习惯,因此这个世界的人对于“渔人”来说好  相似文献   

11.
《桃花源记》中,“外人”一语,出现三次。①“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②“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③“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这三个“外人”是什么意思,看法很不一致。主要有两种意见:第一种以《中学语文教学》1981年第4期吴奔星、心海《“桃花源记”的一个问题》为代表,认为这三个“外人”各有所指,“悉如外人”的“外人”,指“另外一个世界的人”;“与外人间隔”的“外人”,指“桃花源外的秦时人”;“不足为外人道”的“外人”,指“和渔人同朝代的人”,而只有这个“外人”才能译为“外边的人。”第二种意见以《中学语文教学》1981年第11期孙玄常文章为代表,认为这三个“外人”意思一样,都是指“桃花源外边的人”。  相似文献   

12.
×××同学问:《桃花源记》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它为什么能写得如此引人入胜? 答: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过不少以游仙为题材的作品,如曹植的《洛神赋》、郭璞的《游仙窟》等,都是假托游仙抒发作者的不平和对现实的不满。《桃花源记》虽然不是写作者本人“游仙”,但渔人的桃花源之行颇与“游仙”相类。文章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以时间先后为顺序,把发现桃花源的经过,在桃花源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的情形,都贯穿起来了。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层层设疑,引人入胜。  相似文献   

13.
江苏宋同志来信询问,有的古汉语书中把《桃花源记》中的“外人”释为“外国人”(如杨伯峻《文言文法》、《古汉语虚词》即是)是否恰当。现请石见同志答复如下。  相似文献   

14.
《桃花源记》令人百读不厌,回味无穷,值得称道的是,源中的桃花林,让后人神往不已。原文是这样描述的:“忽逢桃花林,央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据上文所引,我们可以知道,渔人见到的桃花林,其规模不过数百  相似文献   

15.
语文学科,如何开展深度研课?2014年春天,笔者应邀参加了南京市青年教师“同课异读”说课活动。有四位老师围绕《桃花源记》说课。“同课异读”《桃花源记》中,他们基本上都从“渔人”发现、进入、寻找“桃花源”读起,都希望带领学生共同研究——“桃花源”里有什么。最后都得出“桃花源”是“厌恶官场”的陶渊明所向往的,于是“辞官归隐”云云。  相似文献   

16.
关于《桃花源记》“落英缤纷”之“落”,或释为“零落”、“萎落”、“凋落”;或释为“初开”、“始开”,各家各持己见,黜人而尊己。笔者认为释“落”为“零落”,释“落英”为“落花”,有字书可据,应当允许此说存在。同样,将“落”释为“始”、“初开”、“始开”,将“落英”释为“初开的桃花”,也有字书为据,也应当允许其存在。但是,笔者认为,后说更符合陶渊明的原意,是紧  相似文献   

17.
《桃花源记》作为古典文学中的经典篇目,常读常新,里面有很多值得思考和研究的文化现象,它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学创作,对后世文人生活哲学和人生态度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笔者在重读《桃花源记》的过程中,细加品读玩味,产生一些疑问,疑问一:探寻桃花源的对象,为何设置为渔人?其中有无深意?疑问二: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所代表的理想生活的实质是什么?为什么这种农耕的生活方式会成为中国文人“精神家园”的代名词?疑问三:阐述桃花源物产的丰富,列举“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良田、美池、桑树皆系生活之必需品,那么,举“竹”的用意何在?于是笔者试着从作者的经历、时代思潮的影响、文化现象的积淀等角度来探疑解惑,探寻《桃花源记》中“渔人”“桃花源”及“竹”等文化意象的深意。  相似文献   

18.
释“遂迷”     
历届初中语文课本对《桃花源记》“遂.迷”中“遂”字的解释,一直注为“终于”,而将其置于文中却又显然不通。经考校,我们认为,此处的遂字当释为竟然。  相似文献   

19.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作为传统篇目入选中学语文教科书,已经有一段历史了。对这样一篇脍炙人口的名文,许多人都有独到的见解。大体上讲,业界对文本的主题思想、创作年代、艺术特色等大的方面的认识已趋于统一。但是,人们对文本中一些小问题的认识,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里,我们就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对《桃花源记》中“渔人”和“刘子骥”这两个人物形象的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20.
《桃花源记》第三段中有这么一句话 :“问今是何世 ,乃不知有汉 ,无论魏晋。”对此 ,教参的翻译是这样的 :(他们 )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 ,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 ,更不必说魏晋了。这是一个省略句 ,“乃不知有汉 ,无论魏晋”中“不知”的主语无疑为桃源中人。但“问今是何世”中“问”的主语是谁 ,我看未必是教参所说的“桃源中人” ,而应是渔人。首先 ,从本文的省略情形看 ,《桃花源记》多为主语的承前省略 ,所举文句的主语也属此类。但前文的主语有两个 :村中人和渔人 ,此处究竟承接前文哪一词语并非一目了然。类似的句子有 :楚人为食 ,吴人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