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西游记>中孙悟空因大闹天宫被压五行山下五百年.后被唐僧救出踏上西天取经的修行之路,终成正果.<浮士德>中源自天帝和魔鬼的一场赌赛,浮士德与魔鬼订立了灵魂契约.开始了追求人生真谛的探索之路,并最终战胜了魔鬼.本文通过对比孙悟空与浮士德内心深处善与恶的较量.揭示出"浮士德难题"其实是东西方人类共同的难题.它是每个人在追寻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时都将无法逃避的"灵"与"肉",自然欲求和道德灵境,个人幸福与社会责任之间的两难选择.  相似文献   

2.
运用根纳普理论,发现《浮士德》潜藏着“通过仪式”原型,并结合荣格“阴影”“自性”“阿尼玛”等概念,挖掘《浮士德》的艺术魅力。《浮士德》的心理学内涵在于浮士德之路即是追寻人的完整自性之路,魔鬼即是人的阴影,人要学会同化和控制阴影。海伦等形象是浮士德的阿尼玛,起着内心导师作用。  相似文献   

3.
运用根纳普理论,发现《浮士德》潜藏着“通过仪式”原型,并结合荣格“阴影”“自性”“阿尼玛”等概念,挖掘《浮士德》的艺术魅力。《浮士德》的心理学内涵在于浮士德之路即是追寻人的完整自性之路,魔鬼即是人的阴影,人要学会同化和控制阴影。海伦等形象是浮士德的阿尼玛,起着内心导师作用。  相似文献   

4.
歌德的伟大诗剧《浮士德》取材于中世纪的民间传说 ,与原素材相比 ,诗剧有两处重要的改动都与圣经有关 ,一是开头“天上序幕”中上帝和魔鬼的打赌 ;二是结尾浮士德的得救升天。圣经对《浮士德》的影响不仅表现在作者对素材的提炼上 ,也表现在诗剧的主题上。《浮士德》的两大主题———“信仰得救”和“自强不息”都打上圣经的深刻烙印。它的三大戏剧冲突 :上帝和魔鬼的冲突、浮士德和魔鬼的冲突、男女主人公浮士德和玛甘泪各自的内心冲突都遵循了圣经提供的善恶二元对立的美学原则。诗剧还吸收了不少圣经的典故和经句 ,成为它有机的组成部分。可见 ,圣经是《浮士德》的重要灵感来源。  相似文献   

5.
歌德的《浮士德》和荷马的《伊里亚特》、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并列,被称为欧洲文学四大名著之一,历来享有崇高的声誉。别林斯基说:“无可争辨,歌德的《浮士德》是我们时代的《伊里亚特》。”“《浮士德》是当代德国社会的一面完整的镜子”。丹纳指出:“近代两部巨大的史诗,《神曲》与《浮士德》是欧洲史上两个重要时期的缩影。《浮士德》确实是一部时代生活的广阔的史诗,它规模宏大,包罗万象。但是在诗剧中,歌德正是以其艺术家对生活本质深刻的洞察力和卓越的艺术手腕塑造了浮士德这个世界著名的典型形象才获得如此价值的。  相似文献   

6.
向魔鬼出卖灵魂以换取知识和青春的炼金术士浮士德,已成为西方文学中一个经久不衰的人物形象。几百年来,诸多作品都围绕浮士德这一形象展开,其中马洛的《浮士德博士的悲剧》和歌德的《浮士德》就是其中的佼佼者。若按亚里士多德和朱光潜的悲剧理论来解读,《浮士德博士的悲剧》与《浮士德》两部作品的悲剧起因、净化作用以及生命力感等都不相同,其在悲剧性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7.
通读《西游记》《水浒传》文本,发现无论从身份定位、人生追求、生命历练,还是最终归宿看,孙悟空与鲁智深形象的建构存在诸多相似性,从某种意义上讲,属于形象同构。通过分析比对,更好解读人物形象蕴含的文化信息与艺术张力,彰显不同文本塑造人物形象的共性魅力。  相似文献   

8.
通读《西游记》《水浒传》文本,发现无论从身份定位、人生追求、生命历练,还是最终归宿看,孙悟空与鲁智深形象的建构存在诸多相似性,从某种意义上讲,属于形象同构。通过分析比对,更好解读人物形象蕴含的文化信息与艺术张力,彰显不同文本塑造人物形象的共性魅力。  相似文献   

9.
《离骚》与《浮士德》虽然是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作品,但两者存在可比性。从时代背景来看,《离骚》吸收了战国士文化的精神;《浮士德》虽然不是典型的狂飚突进时代作品,但歌德仍然将狂飚突进的时代精神带进了《浮士德》。从作品精神来看,《离骚》主人公用九死未悔、体解未变的精神来追求美政理想;《浮士德》则执著地寻求宇宙人生的真理。在求索形式上,《离骚》采用了上叩天阍、下求佚女的追求方式;《浮士德》则让主人公出入天人古今,在神魔幻境中展开热烈浪漫的追求。  相似文献   

10.
《浮士德》以其俯视性与超越性被称为“近代人的圣经”并穿透到21世纪的今天,其“浮士德精神”尽显人文主义精神与启蒙思想,闪烁着理性的光辉,为资产阶级乃至全人类的发展提供了无穷动力。但是浮士德精神仍不可避免地陷入西西弗斯的困境。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和人类认识的提高,生态批评得到了充足发展。浮士德精神理应在生态批评视域中得到观照与反思。浮士德精神有着明显的生态局限,其毫无顾忌地征服自然,满足人类自身欲望,是一种绝对人类中心主义,这将可能导致可怕的后果。因此,超越浮士德精神,走出人类中心主义的樊篱显得尤为迫切。  相似文献   

11.
在《西游记》前三回的记述中,已将孙悟空的人物形象以及基本人格定型了。具体经过这样五个步骤:称美猴王、名孙悟空、悟彻菩提、断魔归本,得金箍棒。“名孙悟空”,就是佛家的“明心见性”过程;而“悟彻菩提”,即谓劈破旁门、一心向往正道,觉悟真谛,得其正果,超凡入至。  相似文献   

12.
《浮士德》中的欧福良形象一般被视作对拜伦的纪念,他不仅在形式上同浮士德形成父子间的对称关系,而且在象征意义上与浮士德所体现的精神形成隐含的对称,暗合了俄国形式主义批评家什克洛夫斯基的“对称法”,体现了歌德对“追求不息”这一精神的二元思考,对人类发展这一根本问题的关怀。深化对于这一形象的理解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理解《浮士德》。  相似文献   

13.
神话小说《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与传奇《雷峰塔》中的白娘子都是中国古代反封建礼法的代表,二者在推动中华民族思想解放,瓦解封建壁垒上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孙悟空与白娘子二人在形象原型、行为特征、人生追求、艺术形象、命运程式上有着惊人的相似,但细细区分也存在着显著的不同。文章通过对二人在以上方面的比较、解构来探询个体生命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孙悟空是《西游记》的中心人物。他的故事分两个阶段一是从花果山称王到大闹天宫,主要表现他“天性冲突”的特征;二是护卫唐僧西天取经,集中体现他“人格放逐”和“人性回归”的精神特质。前后两个阶段的斗争对象不同,也体现了孙悟空的人生转变历程。  相似文献   

15.
歌德在《浮士德》中通过浮士德和玛甘泪的爱情悲剧,强烈地批判了封建宗法思想和宗教戒律,但同时又把它作为人生追求的“小世界”.批判了迷离于“官能享受”和“情欲”的个人生活享受。应该怎佯来理解这一爱情悲剧和所塑造的玛甘泪的形象呢?爱情问题从文艺复兴到启蒙时期都体现为个性解放的历史要求和反封建的主题,在这一点上,他俩的爱情应是肯定的。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悲剧结局  相似文献   

16.
《西游记》是四大名著中较为特殊的一部作品。用浪漫和诙谐的笔法描绘了众多形象各异的妖魔鬼怪,为师徒四人取经过程增添了奇幻色彩。小说中给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核心人物孙悟空。这个人物始终贯穿全文,从出世到成为斗妖胜佛,都表现了他从追求自由的斗争到失去自由的过程,不仅是人生的发展历程也是精神轨迹演变的过程。本文从孙悟空生命升华过程入手,分析孙悟空悲剧形象的根源。  相似文献   

17.
孙悟空形象原型及其宗教精神考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百回本《西游记》中,孙悟空形象的内蕴呈现为“形”与“神”完整统一的、“一多相摄”的结构体。而传统的《西游记》研究却普遍地忽略了它的“神”直接来源自明中叶现实生活的内容。小说的创作受到了嘉靖万历年间民间秘密宗教的深刻影响,小说中唐憎师徒的形象塑造亦都是以当时活跃于市井间的民间宗教家为原型的。孙悟空的奇幻历程正是这种宗教生活的艺术表达和审美升华。孙悟空形象中蕴藏的深刻的宗教精神是明中叶民间思想文化的精华。  相似文献   

18.
自有了吴承恩著名神话小说《西游记》,孙悟空这个名字在我国几乎妇孺皆知,家喻户晓。可是,孙悟空究竟是个什么样的艺术形象?却众说纷纷,意见不一。本文拟就孙悟空的“造反”性质、特点和目的,谈一点粗浅的想法,向专家和同志们请教。  相似文献   

19.
章馨方 《林区教学》2012,(4):116-118
魔鬼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渗透在社会的各个领域。人们在不同时期对魔鬼有着不同的认识。19世纪多位音乐家根据歌德《浮士德》中的魔鬼梅菲斯特创作了音乐作品。本文通过对李斯特《浮士德交响曲》第三乐章"梅菲斯特"中运用戏仿手法的分析,试图探究19世纪魔鬼意象所具有的文化内涵。这一探讨是在音乐形态的分析中进行的。基督教中的魔鬼与恶有着必然联系。然而,时至今日宗教所提供的文化力量如今已经分崩离析,再也不像以前那样具有绝对的权威性了。宗教和世俗之间难以调和的矛盾,也终于因为宗教的衰落和退场而暂时消解。与精神世界密切相关的魔鬼便拥有了世俗特性。梅菲斯特成为了创新精神的激励者,作曲家们正是借助梅菲斯特的魔鬼想象来理解世界。  相似文献   

20.
在四大名著中,孙悟空和贾宝玉分别是《西游记》与《红楼梦》中的第一主角,若仔细对两者比较分析便会发现众多相似之处:孙悟空是寄托了作者救世愿望的补天英雄,无论外形还是内力皆披上了神话外衣;贾宝玉则是孙悟空形象的世俗还原,反映了他在现实人间的生存状态。一、孙悟空与贾宝玉之间的隐性联系(一)相同的母体:石头孙悟空的出生源于东胜神州傲来国花果山顶的一块仙石。因其“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而内育仙胎,终诞神猴。而原名《石头记》的《红楼梦》开篇亦以神话道出贾宝玉来历:乃女娲补天所剩的一块弃石得僧施法,化石为玉,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