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中国现代学以“悲剧美感”取代传统的“优美美感”的主导地位,因为悲剧美感有利于我们民族灵魂的改造。这种悲剧美感与西方现代悲剧美感相比,虽有相通之处,更有质的不同。这种悲剧美感的主要情感是“悲凉”,这是由中国社会的变革和我们民族灵魂的变革都极其艰难造成的。除“悲凉”外,还有“悲壮”和“悲喜剧结合”也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2.
“你们知道什么是悲剧吗?”眼镜叔叔问。他的眼睛有些红,可能是夜里没有睡好的缘故。“当然知道。”圆圆说,“上次我和妈妈看到一辆汽车把人撞了,我妈妈说这是一个悲剧。”“是呀,这当然是一个悲剧。你们上街一定要小心。”眼镜叔叔说,“不过,我说的悲剧和你们说的可不是一码事。我说的悲剧是一种艺术形式,表演给人们看的,而不是生活中的真事。”“有一次,”方方说,“我妈妈看电视,看着看着就哭了。她说电视上演的是悲剧。”眼镜叔叔笑了:“这有些接近了。我们一般把结局比较悲惨的电影电视也称作悲剧。。缘看悲一剧一中着一。…  相似文献   

3.
西方多“童稚悲剧”、“无辜者悲剧”和“遭遇悲剧”,主人公的命运多由外力强加所致,既不可知,又不可抗。中国悲剧却较为平和、中庸,悲剧主人公是自觉完成其角色的、因此,西方悲剧的特征是“节外生枝”,中国悲剧则是“顺理成章”。中国民众中根深蒂固的“因果报应”思想使人们不能容忍两方那种残酷而毫无缘由的悲剧场面,他们必须给悲剧安排相应的“前因后果”,并在终场透出一些亮色,形成所谓“悲喜剧”或“喜悲剧”。西方悲剧所追求的是尽量“倾斜”,使观众的心理遭受严酷的考验,中国悲剧所追求的都是“平衡”,让观众在终场时获得心理补偿。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典戏曲悲剧理论探微徐安琪悲剧作为一种美的形态,是西方美学的重要范畴。自古希腊哲人亚里斯多德著《诗学》创立“悲剧说”以来,美学领域出现了大量有关悲剧的论著,并形成各种不同的流派。在东方中国,虽然有悲剧,但很久以来无人提出和使用“悲剧”这一概念,更...  相似文献   

5.
汉译《诗学》对悲剧定义的关键术语翻译存在分歧。这涉及到对亚里士多德美学体系和古希腊悲剧特质的理解。古希腊悲剧的特质重在“严肃”,悲剧的“卡塔西斯”作用是从医学上引申出来的。“卡塔西斯”作用主要是针对怜悯和恐惧而不是其它情感。  相似文献   

6.
波斯大诗人菲尔多西的《王书》中的“四大悲剧”,自始至终充溢着忧郁的情绪,笼罩着悲壮的气氛,表现了崇高的情态,体现了强烈的悲剧精神。尤其是“苏赫拉布的悲剧”,无论从题材,人物,还是情节,冲突等诸多方面无不符合西方所谓“悲剧原则”,呈现出典型的“悲剧模式”。然而,东方世界观决定了东方悲剧意识的独特性,诗人对“终极和谐”的追求,形成了东西方悲剧在审美理想上的巨大差异,这也许就是造成西方文学理论界的所谓“东方无悲剧”的误解的缘由。  相似文献   

7.
1、突出悲剧美质。以“悲剧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为教学主线,真正把《祝福》作为悲剧来教。悲剧,只有悲剧人物的价值表现得越充分,悲剧人物的毁灭给人的痛感才越强烈,欣赏的认识和情感才能在更高层次上获得肯定和再生,悲剧产生的社会意义才更大。悲剧教学的要义就在于把这一过程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和悲剧人物一起欢欣,一起痛苦,在痛苦中思考,在痛苦中奋发,在痛苦中升华。因此,《祝福》教学的中心就在于揭示祥林嫂的“价值”和“毁灭”的根源。探寻“价值”,经过二个阶段:感悟价值——祥林嫂的健康、能干、勤劳、善良而又坚强。突出其作为一个劳动妇女的价值;深化价值——封建势力对祥林嫂的不公待遇,祥林嫂对不平命运的强烈反抗。探寻“毁灭”,重在突出其“无主名”、“无意识”,似乎没有人存心要害她.要她死,但似乎每个人都在她的“死”上出了一把力。从而使学生深悟其悲剧的悖反性,使祥林嫂悲剧的美质不言而自明、无言而深入学生的内心,从而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1925年,鲁迅在《再论雷峰塔的倒掉》一文中,提出了“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一关于悲剧的经典性定义。此外,他在《几乎无事的悲剧》中,高度评价了果戈理用平常话平常事再现社会生活的能力,他说:“这些极平常的,或者简直近于没有事情的悲剧……是很不容易觉察的。然而人们灭亡于英雄的特别的悲剧者少,消磨于极平常的、或者简直近于没有事情的悲剧者却多”。鲁迅的这段话告诉我们:除“英雄悲剧”外,还有“平常悲剧”。但鲁迅更为看重的是写平常人、平常事,没有特殊事件,没有传奇色彩的平常悲剧。因为,人们灭亡于…  相似文献   

9.
本文把《孔雀东南飞》这一中国诗歌史上杰出的叙事长诗和悲剧故事置于汉末魏晋“人的觉醒”这样一个广泛而深刻的时代命题下加以考察, 先从人格觉醒、情感觉醒和反抗意识觉醒等三个方面阐述了悲剧主人侔“生命觉醒”;又进一步从生命哲学本体论的角度,分析其悲剧感受到死亡体验的心理过程和特点,试图在社会认识意义的基础上丰富对这首千古悲剧的美学内涵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典悲剧与西方悲剧在故事结构与结尾上有很大的区别,往往喜欢以大团圆收场,这主要是由于中西方的文化背景、社会现实、民族心理特征和审美情感等不同所造成的。中国固有的伤、道思想以及重“神似”、重“意境”等传统美学精神,是中国古典悲剧产生的土壤,在它们的影响下,中国古典悲剧形成了它独有的魅力。  相似文献   

11.
《伤逝》是暮爱情悲剧。从哲理的视角来分析,产生这幕悲剧的真正根源主要在于新的人生状态下出现的一种普遍的生存困境——“自由”与爱的二律背反;涓生与子君的爱是建立在“自由”的基础上的,也是“自由”的产物;而又是“自由”最终瓦解了他们之间的爱,导致了他们感情的破裂和相互分手,酿成了生离死别的悲剧。  相似文献   

12.
“多余人”形象的出现,是世界学史上特有的现象。“多余人”随着贵族革命运动的开始而出现在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几经变度,继而又随着贵族革命的终结而销声匿迹,寿终正寝。于此,从学和史学的双重角度多视角地分析和论述了“多余人”的悲剧,是时供的悲剧,是残酷时代时原悲剧。我们在这悲剧而感叹时,也从历史反思的角度,对他们及其时代有了一个本质的了解。  相似文献   

13.
本文由黑格尔关于悲剧的“和解说”得到启发,从两个方面论述了“和解”在悲剧中的重要作用:“和解”贯穿于悲剧作品中,使悲剧与苦难剧有了明显区分,因而成为悲剧的核心元素;而悲剧美感中的崇高感和力量感也源于“和解”引发的特殊心理感受。  相似文献   

14.
我国传统调解制度价值之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调解制度在我国源远流长,当代调解制度受我国传统调解制度的影响颇深。由于传统调解制度生存的土壤没有完全改变,再加上调解制度自身的“惰性”和调解制度具有成本低,程序简单灵活,风险小诸特点。在司法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应该充分认识到传统调解制度的价值和不足,以便对当代调解制度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5.
人民法院“诉前调解”辨析李生斌,汪惠云“诉前调解”就是法院或有关审判庭主动派员深入辖区企业,帮助债权企业清理债权,并召来债务人,主持双方在诉讼外协商调解。调解的目的是帮助辖区企业实现到期债权。如果诉讼外协商调解不能达成协议,当事人则可以向法院起诉,通...  相似文献   

16.
徐鲲 《淄博师专学报》2007,(3):70-72,80
萧红的短篇小说《小城三月》,通过一个少女翠姨的爱情悲剧,寓言式地反映了中国现代启蒙的社会现实。作品通过双向视角展示了悲剧产生的根源。由于封建礼教的束缚和翠姨性格的弱点,以及启蒙者“我”和“我哥哥”的软弱无力,最终造成被启蒙者翠姨的悲剧。这是一个关于启蒙的寓言,同时也融入了作者的爱情悲剧,翠姨身上烙有作者爱情悲剧的印记。  相似文献   

17.
在人类悲剧理论的童年时代,亚里士多德便提出了系统化的悲剧理论,为悲剧下了明确的定义,分析了悲剧的产生与作用。对于悲剧情节发展的根源,亚里士多德提出了著名的“过失说”,悲剧故事的展开和悲剧人物的结局,其原因并不在于上天早已安排的命运,而是悲剧人物本身的行为过失所致。文章从悲剧人物“过失说”提出的背景,人物与环境的关系,人物性格的缺失和“过失说”产生的作用与影响这四个方面来论述亚里士多德这一理论。  相似文献   

18.
宋江在梁山事业兴旺发达之际,率众接受“招安”,终至事败身亡,众生罹难。造成这一悲剧的根本原因在于宋江内心中恒存着传统的儒家人思想:对自身命运和社会现实的忧患,却又不愿意突破现存总体社会秩序。这就造成了他自觉地走向悲剧又被动地承受悲剧的结局,其悲剧价值是道德的而不是历史的。  相似文献   

19.
在西方,人们向来把“罪行悲剧”与“过失悲剧”混为一谈。俄国批评家车尔尼雪夫斯基就曾说:“人所以灭亡或者受苦,是因为他犯了罪行或错误,……这种冲突的原因,往往是由于罪行,或者由于犯罪的激情——这一连串罪行的根源;奥瑟罗和麦克白斯便是个例子。”车尔尼雪夫斯基将《麦克白》和《奥瑟罗》看成是同一类型的悲剧,实际上前者是“罪行悲剧”后者则是“过失悲剧”。“罪行悲剧”与“过失悲剧”是两  相似文献   

20.
化无形为有形——莎士比亚《麦克白斯》的心理刻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麦克白斯》是莎士比亚著名的“四大悲剧”之一。有人说它是莎士比亚最好的悲剧作品。这种看法恐怕是出于偏爱,因为,无论从剧本所写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来看,还是从主要人物形象的美学价值来看,《麦克白斯》都未能超过《哈姆雷特》和《里亚王》,我们自然无法将它列为“四大悲剧”之冠。不过,《麦克白斯》自有它独到之处,譬如在人物心理刻画方面,它就胜过莎士比亚的其他作品。这是人们在比较莎士比亚“四大悲剧”时,可以毫不犹豫地得出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